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内涵、面向与价值归属——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

    袁同凯张耀武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团结与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团结的本质是凝聚人心,是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事实认同的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全民化的基础教育,既要在覆盖面上达到全民普及的效果,又要关怀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内涵,强调民族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认知;团结与进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只体现在教育形式的进步,其内核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以及对当下社会进步的认同.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团结进步深化

    延边地区多元历史记忆的共享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

    孙春日安百军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边地区历史文化具有以汉、朝两民族为主体,"多元"文化融为一体的特点.延边各民族共同开发和建设祖国边疆的历史记忆,是促进民族互动、情感沟通,强化社会凝聚力,形成共同内群体认同的重大动力.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是把社会中"内群体和外群体"二元对立转换为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的融合思维,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不谋而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七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各民族历史记忆的共同性和相似性,是加快民族心理融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基础.

    历史记忆民族心理融合共同内群体认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中国人的国家观: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

    冯庆想莫文希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逻辑与理论的统一是社会历史辩证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社会观念史亦是如此.古代中国人的家国天下的想象遵循自身的话语体系、阐释逻辑、历史语境与演进路径,形成了一种自在观照体系.近现代,随着西方殖民势力冲击、封建帝制倒垮以及新型政制建立,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中国人国家观念中的客体对象逐渐断裂,从王朝国家转向现代国家,其内在国家逻辑既延续传统中国政治文化逻辑,又与剧烈的社会变革保持同频共振,加速新中国观成型.当代中国人国家观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获得理论涵养,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人国家观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目标任务体系内在逻辑解析——"四个新"推进壮美广西建设系列研究之一

    陆鹏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与"四个新"的内在逻辑联系,从目标任务体系中解析,是总目标与总要求的内在逻辑关系;从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维度中解析,是价值内涵与现实路径的内在逻辑关系;从整体与部分关系中解析,是总保障支撑总目标实现、总要求推进总目标实现的内在关系;从逻辑里路和实践进路关系中解析,是实现"五个更加"的壮美广西建设内涵与"四个新""三个共同愿景"和一系列重要工作要求实践进路的演进和拓展.要系统把握"1+1+4+3+N"目标任务体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机理,把握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规律性认识、深层次内涵、创造性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理论内涵实践进路内在逻辑关联

    论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民族之维

    樊昊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不仅仅是多民族国家的组成单位,而且还是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民族深刻嵌入多民族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及各方面,成为一种体系化要素.民族对多民族国家治理至关重要,既可以推动国家治理从零散化走向焦点化,又可以提升国家治理的能力,还能促进国家治理由表层迈向里层.从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机制来看,民族是一种导向要素,是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演进进步的指向标;从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动力向度来看,民族是一种转型要素,推动多民族国家治理模式转型升级,提升治理效能;从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支撑来看,民族是一种平衡要素,是维系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睦、保障多民族国家发展稳定的关键因素.三者共同构成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民族要素,促进治理能力爬升,推动治理体系优化.

    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导向要素转型要素平衡要素

    从多民族同源神话叙事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生成脉络

    周建新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各民族古代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多民族同源"的叙事,其母题类型主要是多个民族为"同一个母亲"或"同一个物"所生的兄弟姊妹."同一个母亲"和"同一个物"成为连接相关民族的同一源头,而这种多民族同源叙事又成为连接其内部之间手足关系的精神纽带."多民族同源"母题类型的神话叙事,显然包含着"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最初的朴素思想意识,并且这一同源叙事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从神话走进真实的历史和现实.那么,这种多民族同源叙事背后的基本逻辑和真实历史怎样,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正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多民族同源叙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脉络

    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进路

    徐绍文于海波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核心是建立以认同为内核的共同体理念.民族高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政治高地、文化场域和心理空间,依循思想激发—情感培育—价值凝聚的逻辑进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坚持以增进共同性为原则,强化思想导向功能;构建以"家"为核心的育人场域,深化情感归属功能;推进灌输式与启发式相融通的育人模式,固化价值共识功能,最终实现育人导向、育人场域、育人模式的有机整合.

    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价值向度实践进路

    赔礼道歉民事责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司法路径研究

    唐芒花胡平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法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等多元学科视角,《民法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律标杆.以赔礼道歉民事责任为例,其在司法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主要包括:通过传承和谐文化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潜意识;通过保护英烈人格利益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性意识;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聚合性意识.

    赔礼道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文化英烈人格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法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规范和实践

    金欣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律是构成现代民族和民族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律规范存在于《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典》等法律和法规中.用法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广宪法中的公民和国民观念,同时用立法促进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公民拥有平等、相互的权利与义务纽带,注重吸收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和习惯进入法律;在司法和执法中应严格遵照法律,在各族人民平等的基础上,保护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实现合法权利,在法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裁判依据.法律的有效运行,可以让各族人民感受到更多的共同性,再通过法治教育和普法协助,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国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事务法治化国家建构

    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秦玉莹郝亚明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从身份认同视角入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推进.首先,凸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统一国家公民身份、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其次,消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张力、消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族裔身份认同张力以及消解各民族身份认同的排他性问题,展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最后,通过系牢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认同纽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身份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