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条件

    高永久王子曦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独特的历史条件.分析这些形成条件,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入手,对"多元"和"一体"两个方面展开深入地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条件,既包括了作为多元基础的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存在,也包括了构成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和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唯物主义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以协商建国推进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智慧

    李资源江舟
    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政治协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各族同胞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共同参与政治协商,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强调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协商建国民族共同体中国智慧

    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民族治理理论与实践探析

    李妍张妍鸽曹全来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往今来,法治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民族法治思想为引领,提高民族法治化进程,认识到在民族治理中"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把握新时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理论新意和现实要求.全面依法治国,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最终要将道德意识贯穿于民族事务法律运行和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升各个民族法治文化的道德内涵.

    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法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内核

    陈立生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探索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基于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创新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赋予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新功能、提出了要着重坚持"两个结合"的新要求、强调了"要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落实好"的新举措,突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使命.

    新时代民族区域自治重要论述

    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辨析、理论释析与教育路径探析

    王瑜马小婷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新时期处理民族工作、构建民族和谐关系的重要实践途径.在内涵辨析上,民族交往是以互惠、共赢为目标的社会经济交往;民族交流是以平等、尊重为原则的精神文化交流;民族交融是以互联、互嵌为特征的社会结构交融.在理论释析上,基于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理论、共有核心价值的文化适应理论以及社会结构互嵌的嵌入式理论为"三交"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此,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系统发展的"三交"教育体系,即平等交往中的民族理解教育、交流互鉴中的民族文化整合教育和生活交融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交流交融民族文化整合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色实践进路:治理、生态与文化的三重互嵌

    贾秀飞王芳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找寻特色的实践进路,既要切合中国的发展逻辑,又应观照世界的发展境况与问题.治理、生态与文化对应于中国之治、生态文明建设与和合文化三重实践进路,分别指向了世界治理资源不足、生态的全球失衡与紊乱以及西方价值国际失序与文明冲突,且治理、生态与文化三重进路融合了中国特色与世界的一般性两个特征.中国之治、生态文明建设与和合文化作为特色的实践进路,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彼此互嵌,形塑为稳定的三角结构,其以"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枢文本,驱动着不断纳新与革故,与新时代中国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绩能和不足携手共进,共同绘写世界的美好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之治生态文明和合文化

    以家固边:边民家庭发展政策的目标取向与路径选择

    夏文贵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边境在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边民和边民守边固边现象也愈来愈受重视.然而边民守边固边不是以个体为单位,而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因此,依托良好的边民家庭发展状况和家庭发展能力,是有效发挥边民家庭守边固边功能的关键.但受边境条件及资源禀赋限制,边民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与一般家庭发展政策不同,边民家庭发展政策要以促进边民守边固边,进而实现以家固边作为目标取向.要达成这一目标,又必须选择并遵循居边发展的政策路径.就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已有一定的针对边境和边民的专门政策,但这个政策并不能有效完成家庭发展与守边固边相结合的目标.为此应构建一种以居边发展为导向,同时又是专项型、综合性、现代化和可持续的守边固边型的边民家庭发展政策.

    边疆边境边民

    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研究

    李军袁丽红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民族技术知识体系互动交流可从差异性、互补性、开放性等方面加以阐释,其中差异性是其互动交流的内在动力,互补性是其相互借鉴的现实需求,而开放性是其相互学习的客观要求.南岭民族走廊族际技术知识互动交流体现在工具制造、农业生产、建筑风格、传统工艺等方面,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各民族技术知识的整体水平,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以技术知识为载体的交往交流为新时期形塑睦邻友好、共生共存的新型民族关系提供参考借鉴.

    南岭民族走廊技术知识互动交流

    生存交互与差异性选择——西双版纳湖南移民的文化适应与族群互动

    王欣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支援边疆建设以及二十世纪初因经济动因而迁移云南西双版纳的湖南汉族移民,通过"生存交互"与"差异性选择"的文化适应策略,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形成了"既维持自我族群边界、同时又接受边疆文化元素并构建地域认同"的适应结果.这种独特的文化适应模式,既是"国家在场"、移民内部的文化传承力、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湖南汉族移民在长时间的本土化生存过程与族际互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创造的"使生活更好"的策略,最终形成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独立发展但又在某些情境中相互交融的社会结果.湖南汉族移民与本地少数民族的族群边界与文化互补也成为西双版纳边疆多元社会构建的基础.

    生存交互差异性选择文化适应

    边疆少数民族"家"的空间建构:人本理性、公私秩序与社会整合

    韩璐明庆忠史鹏飞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私家—公家"分析框架,以云南省盈江县大谷地傈僳族村寨的易地搬迁为例,通过扎根理论和空间句法验证对村民"家"的空间建构进行分析:在制度性之外,边疆少数民族对"家"空间组构的理性回归源于其内源性的社会反应机制和自然组合能力,村民基于"私家—公家"的秩序对多个"家"构筑社会关系联结,是边疆少数民族主观能动对政策客观引导的补充;"家"的空间组构效果与其中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力互为指引,边疆少数民族在多个"家"间的迁移,推进了民族情感要素和发展要素的跨空间交流与共享,为与之相应的命运共同体之"家"的意识培育奠定了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对"家"的跨空间建构能为我国民族地区加快推进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提供有益经验.

    人口迁移家的空间组构资本重组社会行动边疆少数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