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民族研究
广西民族研究

俸代瑜

季刊

1004-454X

gxmzyjs@163.com

0771-5589053

530028

广西南宁市云景路1号

广西民族研究/Journal Guangxi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俸代瑜。1985年创刊,季刊。主要栏目有: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瑶学研究、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民族经济研究、民族旅游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者与成果评介等。两度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同时被认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要坚持走中国化道路

    杨圣敏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是中国制度建设中重要的一环.与西方政府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和结果对比,中国的民族事务治理是最进步、最成功的.中国的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必须继续坚持走中国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适应当今中国国情.坚持走中国化道路,才可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

    民族事务治理中国化民族政策

    何以典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阐释

    李富强卫彦雄吕洁
    6-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堪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从历史角度看,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首先得益于当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基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贯彻落实,巩固、发展和升华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传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广西成为中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具有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理论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制度.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经验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权利保障的多元支持

    马伟华张笑语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正义"是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的基本批判导向,也是阐述社会转型时期城市权利问题的重要理论.面对当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空间过程中伴生的基本权利保障困境,通过对经典马克思与新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进行回顾与梳理,在此理论基础上探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基本权利保障的多元支持方案,以期改善该群体的权利保障问题,促进他们的城市融入进程.

    马克思社会空间理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空间正义城市权利

    公民认同需求梯度化: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尹学朋王国宁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的精华,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了解和把握公民认同需求层次以及结构变化可为实现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提供理论准备.公民认同需求具有独特内涵和特征,由下向上分为自我认同、族群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四个梯度,各梯度间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公民认同需求梯度满足条件呈多元化,相互之间互补性较强.各族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各族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通过家风家教、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全媒体"等途径实现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

    少数民族学生认同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梯度化

    构建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的文化方略

    卞之峣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具有文化属性,要实现把"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目标,就要从中华文化的内在逻辑出发,理清中华文化主体的发展规律、文化结构的内在本质、文化创新发展规律以及文化批判整合机制.以此为基础,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互相衔接,构建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制度、以先进文化引领各民族文化发展制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制度和文化交流互鉴制度,使各方面制度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制度合力,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体系文化方略

    价值取向视阈下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历史嬗变

    成杰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价值是政策的灵魂,政策价值取向左右政策变迁.绝大多数现代公共政策均存在两种及以上彼此矛盾的价值取向,其实质是不同形势下对政策价值的阶次权衡.民族理论政策的成功与其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密切相关;就价值取向而言,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既有维护各少数民族权益取向的"多元"要素,也有构建多民族共同体取向的"一体"要素;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二者均有可能上升为民族理论政策的优先权衡.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稳中有变,大致呈现新中国成立初"多元一体"、改革开放后"多元"挑战"一体"以及新时代"一体多元"三个历史阶段.

    民族理论政策价值取向"多元""一体"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实证研究

    朱向梅姚露常开霞
    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鉴生态学共生理论,以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和汉族地区200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例,建立民族共生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民族共生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以共生系数构建民族共生网络,通过计算民族共生网络的节点中心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反映我国各民族共生关系的演化进程.研究发现: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影响由强趋弱,少数民族的影响则由弱变强,民族间的关系由寄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向对称性互惠共生趋近;民族共生网络由汉、维双中心结构逐渐演变为维吾尔族单一中心结构,民族间的关系渐趋于弱连接状态.反映了各民族在保持各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独立性上趋向民族生态的均衡和稳定,揭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化过程.

    共生理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关系民族共生网络

    从具象到抽象:李亦园先生的台湾高山族研究

    董建辉徐森艺
    60-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两岸最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之一,李亦园先生在多个研究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性探索.纵观其学术生涯,李亦园先生的治学思路大体经历了两个转型,其一是从异文化研究到己文化研究的转型,其二是从具象文化研究到抽象理论研究的转型.台湾高山族是李亦园先生进行异文化探索的研究对象,在这个领域他也经历了从具象的实物世界走向抽象的理论构建的转向,具体表现为由早期对平埔人日常生活器物的关注转为对高山族社会文化的理论思考.

    李亦园台湾高山族具象抽象

    学说思潮与汉民族的形成

    王再承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性民族的汉族,其形成期的思想影响因素值得深入研究.不过,学界对汉民族形成与学说思潮关联的认知长期较为缺失.研究学说思潮对汉民族形成的影响,能为汉民族的历史脉络提供思想坐标,并对提高与完善学说思潮的历史认知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将学说思潮置于民族形成过程中考察,依据特定历史时期的学说主张与嬗变特征,探索思想影响的内在逻辑和效应,增加对汉民族历史内涵与思想底蕴的领悟.

    学说思潮汉民族民族思想

    "时间—空间—社会"视角下回新纳楼司署空间功能的现代转型

    马永清朱盼玲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新纳楼司署作为人类社会与空间互动的"载体",同时也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的集合体,属于乡村共同体的"集体记忆".基于"时间—空间—社会"三元辩证的研究视角,阐述了回新纳楼司署的空间功能从权力象征、实用功能、公共性功能,到开放性功能的变迁历程,继而对空间功能变迁的原因作出了复合型解释,强调国家制度、生产变迁、村民需求对空间功能变迁的影响.回新纳楼司署空间功能的变迁历程是一部人类社会围绕空间的互动、博弈、调适的历史,每一历史时期都体现了社会与空间的互动,且人们在这个过程中的社会行动兼具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特征.

    "时间—空间—社会"视角社会变迁空间生产空间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