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

梁培林

月刊

1004-6917

gxshkx@163.com

0771-5852864 5840280

530022

广西省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广西社会科学/Journal Gu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要有政治、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基础设施促进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欧阳日辉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经济条件下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不断拓展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打造新优势.数字基础设施是泛在智联的基础设施、技术体系和数字平台,为电子商务实现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双轮驱动创新提供了支撑.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核心演进逻辑是商品数据化向精准化发展、消费数据化向多元化演进、生产数据化向全面化整合、流通数据化向生态化协同,其新业态新模式本质上是电子商务平台和传统产业在数字基础设施上共同搭建新的商业逻辑.随着我国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挥数据乘数效应成为创新的关键环节、技术和数据双轮驱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融合打造新产业和消费新场景、数据交互支撑电商服务业和制造业创新融合、数据协同催生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是电子商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为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互动协同,应统筹规划、适度超前部署数据基础设施,采取政府与平台企业合作方式加快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在生活服务和数字消费领域的赋能作用,探索配套制度的创新.

    数字基础设施电子商务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数字消费

    数智化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运行机理与实践策略

    陆岷峰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实融合的趋势下,充分发掘数据要素和数字科技的效能,利用数智化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体经济在运行效率、体系结构、治理效能、难点化解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催生了对数智化创新赋能的需求.数智化创新以其技术功能优势和数字生态基础为条件,通过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体系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化解难点问题等方面助力实体经济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在数智化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机理指引下,推动数智化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以产业数智化为主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与智慧生态共建,以企业数智化为核心促进生产经营优化与管理创新升级,以"四链"数智融合为主线构建市场循环数智网络体系,以要素数智化为依托驱动要素供给体系与配置系统的高端化.

    数智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实融合"四链"融合数字科技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风险研究——基于技术—经济范式视角

    严伟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其安全风险实质上是新技术—经济范式所导致的利益分配格局变化带来的冲突,安全风险治理的本质是技术、经济、社会三者的匹配问题,治理目标在于通过三者的匹配形成一种对新技术的包容—排斥机制.从产生原因来看,技术的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在一定时期处于灰色地带带来的治理真空期、政府数字化治理的缺位与越位、制度适应的滞后性等是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从形成机制看,任何一次技术—经济范式的转换都不会自动形成一种包容性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对抗与妥协或者说风险及其治理贯穿着赋能经济的全过程.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能量释放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由旅游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变革引发的技术—经济—社会—政治层面变革的问题,也即数字技术引发的各种变革不能单独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得到解决.对此,可采取引入技术—经济与社会—政治耦合治理模式、从动态演化角度对顶层政策设计进行持续改进、在矛盾思维和复杂性思维中进行协同治理等安全风险防范策略.

    数字经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安全风险技术—经济范式演化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研究

    宋才发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它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管总的东西,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总目标,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总体布局,"十一个坚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涵,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显著特征.解决民生难题的补短板立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前提,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立法积极性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重要抓手,规范和强化司法与行政执法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关键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行政执法

    论新业态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以直播电商行业为例

    郭祎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和深化新业态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内在需要.推进新业态党建工作必须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基本特点出发,将党建工作一般要求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需求结合起来,总结归纳既有实践经验,从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建强组织、全面赋能以及强化引领等方面精准发力,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融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发展之中,重点解决推进新业态党建工作中的"为什么加强""谁来负责""怎么建设""怎样增强力量""如何发挥作用"等系列问题.具体而言,要适应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强化互联网思维与改善领导方式,解决好"为什么加强"的问题;适应数量大、规模小的行业特性,健全工作保障体系,解决好"谁来负责"的问题;适应扁平化、动态式的组织架构,创新组织设置方式,解决好"怎么建设"的问题;适应小团体、新个体的现实基础,抓好党建人才选育,解决好"怎样增强力量"的问题;适应迭代快、多样化的经济模式,探索融合发展机制,解决好"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

    新业态党建新就业群体直播电商党的领导两个覆盖基层治理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逻辑理路

    徐俊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伟大精神的引领.从逻辑理路而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包括出场逻辑、内在逻辑、实践逻辑等在内的统一体.从出场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在伟大精神的引领下走过了苦难辉煌的昨天,走到了国富民强的今天,迎来了复兴在望的明天;从内在逻辑来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前提,高扬中国精神是基础,高举团结奋斗精神是保障,发扬斗争精神是关键;从实践逻辑来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则是基本着力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斗争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结构特征与韧性演化

    殷杰郑向敏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引入旅游能级概念,修正万有引力模型,选取中国、菲律宾、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2010-2019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测度中国—东盟各国间的旅游合作联系,刻画其合作网络,并利用中心度、网络结构洞等指标与技术系统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利用鲁棒性、传输性、聚集性、层级性、匹配性以及障碍因子诊断、网络中断模拟等指标与技术系统综合评估网络结构韧性,结果显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呈现多向化、密集化、纵深化发展趋势,中国逐渐承担起网络中的核心角色,扮演"媒介"作用,而且中断模拟显示2013年后网络结构韧性始终受中国失效影响最大,中国对于网络结构韧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整体结构较为不稳定,网络鲁棒性较弱,抵抗外界干扰与风险侵袭能力较差.为加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联系网络建设,应坚持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合作密度;注重角色分工,强化示范效应;强化分类提升,增强结构韧性.

    旅游合作联系网络网络特征网络结构韧性中断模拟中国—东盟

    中国—东盟跨境物流法律问题研究

    骆庆国王瑛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RCEP的生效和各项跨境贸易便利措施的不断落实,中国—东盟跨境贸易的数量、质量和规模必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我们在看到中国—东盟双边贸易向好发展的同时,也要预防和妥善解决好与贸易有关的法律纠纷问题.物流当事人的识别、货物滞留或拒收是跨境物流弥久的传统法律风险,也是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突出的法律风险,而无单放货则是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跨境物流中最应防范的现实法律风险.国际贸易术语的合理选用和适度拓展,商业保险的理性选择和适度创新,以及摒弃投机心理的非合规经营和订立合同时的超前预防,是防范和应对跨境物流法律风险的有效途径.跨境物流法律纠纷的解决,诉讼是要尽量避免的选择,和解与调解兼顾了经济和效率可供当事人选择.但对于不可避免的对簿公堂,仲裁理应成为涉外民商事案件纠纷解决的首选;对于小额纠纷,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定分止争中的功能和作用.

    RCEP中国—东盟跨境物流跨境贸易水路物流法律纠纷

    RCEP背景下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比较、挑战与中国因应

    蒋慧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RCEP的制定与实施为全球经贸治理提供了崭新的方案.在RCEP背景下,通过爬梳对比国际数字贸易规则不难发现,当前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治理还面临以跨境数据流动为代表的数据治理规则存在分歧、数字贸易税收政策制定和协调机制尚不成熟、数字贸易非歧视待遇与数据本地化规则参差不齐等现实挑战.作为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中国应发挥大国担当,向国际数字贸易规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面对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差序化趋势,未来中国应坚守RCEP提倡的包容合作理念,在国内层面利用国内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优势,分层级推进与高标准国际数字贸易规则的对接工作;在国际层面参加数字贸易规则相关的国际谈判,并与其他参与方保持良好沟通,致力于寻求缩小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分歧的有效途径,推进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共识达成,助力全球数字贸易发展.

    数字贸易贸易规则包容合作跨境数据流动非歧视性待遇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三重逻辑

    戴雪红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探索,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呈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历时性跃升,是对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生态建设的内生性承继,也是对西方国家生态殖民路径的批判性超越.从理论逻辑来看,生态文明新形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思辨性继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生态理论建构.从实践逻辑来看,实现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世界人民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共同目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赓续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定向,加强科技创新的内生驱动,以筑牢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内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全球生态经济建设、全球生态治理、全球生态正义等手段来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的国际基础,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走深走实.

    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新形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