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社会科学
广西社会科学

梁培林

月刊

1004-6917

gxshkx@163.com

0771-5852864 5840280

530022

广西省南宁市思贤路绿塘里1号

广西社会科学/Journal Gu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主要有政治、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

    胡洋杨志平
    88-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人类解放事业的进程中创立的唯物主义文化理论是面向实践的开放理论体系,必然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践涌现出的重大文化问题进程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新时代发展方位下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们党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使实践呈现出的重大文化问题往往是全方位的和多层面的,也更为错综复杂.这就内在地决定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新贡献必然是整体性的和分层面的,而新发展新贡献的整体性又恰恰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创新发展和理论贡献展现出来的.具体说来,这个整体性新发展新贡献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面:一是文化基本理论层面,内含着从民族复兴历史高度的文化定位、新时代文化重大课题的理论回答和文化发展的目标方略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回答;二是重要观点层面,包括文化自信论、文化立场论、文化道路论、文化使命论等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创新;三是战略部署层面,是对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的战略安排和具体落实.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展现了理论与实践、"体"和"用"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整体性新发展新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新发展新贡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文化自信论文化立场论文化道路论文化使命论

    以空间生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春芳
    96-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地理居住场所,也是人类精神价值的承载场和制造场,对微观社会行为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和引导力.空间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因此,作为社会存在的空间就从根本上生产着作为社会意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空间是产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蕴含着丰富且深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价值和意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当前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影响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生产.应在空间正义的原则下广泛开展各民族互惠互赢、互嵌共享的物质空间再生产,大力推动爱国正义、团结统一的政治空间再生产,扎实推进守望相助、和谐互鉴的文化空间再生产,促进族群在生产生活中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境,感知共同体内部彼此间的价值相通、命运相连、历史相承,为中华民族一体化、稳定化、长期化的归属意识发展提供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力量.

    空间生产物质空间政治空间文化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算法嵌入治理的公共价值创造测度与融合思维转型

    钟宁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乎民众需求和公共利益,算法治理的优化就不再局限于计算效率和信息预测分析精准度的提升,是否能更为有效地创造公共价值、服务民众,以人民至上理念为基本原则展开智能化引导与管理,成为算法技术在公共治理领域绩效提升的更基本的标准与要求.其是否表现出有别于传统治理模式的首要一点就应体现于"善治",既能实现绩效价值完成对必要公共利益的维系与提升,保证民众获得感,又能致力于过程规范性、公平性和透明度改善,强化民众信任度.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性应成为算法治理的又一重点特征.由此,对其测度必须始终围绕"人民"展开,以人民获得感、感受度为根本进行绩效价值和程序价值的有效评价,对于算法治理实现公共价值创造的测度也就变成对"民众服务度"的科学测算.即需要以整体公共价值的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绩效合理性"和"程序科学性"两方面把关,坚持以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完善跨边界价值共创体系;结合算法规制特点和网络空间运行特点积极构建"算法问责机制",同时丰富公共价值最大化内涵,动态关注"绩效"与"程序"两类价值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以算法公开为程序价值提升的重要目标,增强社会多元主体的公共事务参与度.

    算法治理公共事务公共价值创造人民性融合思维算法公开

    数字文化场景协同治理的生成逻辑、治理策略与延伸路径

    陆筱璐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文化场景是数字网络在文化领域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空间展现,也是社会价值重新塑造的重要场域.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合作能够为数字文化场景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数字文化场景的协同治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也能进一步满足不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文化场景的建设是多元而复杂的,它既具备虚拟的生产空间,也具备虚拟的社会空间,在不同的时间阶段、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治理策略和发展重点.未来的数字文化场景应当构建"一核多方"韧性治理结构,不断拓展参与人群,向基层纵深发展.同时,为了推进数字文化场景的发展,需要合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文化消费符号,并共同形成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数字文化场景新质生产力协同治理数字化文化消费精神生活

    中国传统智慧对青年的认知启发与社会责任感强化

    李姗姗何少群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观经由继承发展生成了更为丰富的多元理论智慧观念、理学智慧观念,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智慧传统.在以中国传统智慧提升青年的认识与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应更深入联系中国实际,注重将中国传统智慧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融合,并从中深挖其蕴含的自我发展与奉献服务之道,开阔格局视野.具体而言,青年一代应注重从中国传统智慧中汲取营养,提升国民身份自信、精神认知自信、责任使命自信.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智慧的继承发扬中理解领悟党的治国理念、治国之道和目标追求,继而更清晰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将文化自信、智慧传承更具体地表现为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以党的使命为使命,把坚持党的领导深深融入血脉之中,走在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最前列,务实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智慧青年文化传承意识形态认知社会责任感

    行政公益诉讼程序制度的规范续造

    薛荻瀚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公益诉讼法治模式决定了关于行政公益诉讼程序规则的专门规定较为简单,仍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检察建议作为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已成为行政公益诉讼的特色制度,诉前程序案件已成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主要类型,诉前程序已成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结的主要方式,充分发挥了节约司法资源的重要优势和分流功能.但包括诉前程序法律定位、检察建议内容效力、诉前诉讼程序衔接等在内的诉前程序规则还存在一定缺陷,在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期限规则、起诉阶段规则、审理程序规则等方面亦存在较多理论争议和实践困惑.在我国公益诉讼立法专门化、统一化、精细化阶段,应通过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或者制定统一的"公益诉讼法",健全案件线索来源制度、检察建议制度和审判程序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前置程序检察建议程序正义程序规则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及路径选择

    任耘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耦合理论,建构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模型,选取有关指标建立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10-2021年有关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且在2021年达到优质协调.为了更好地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可采取文化传承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和谐发展及主客共赢发展等路径.

    乡村旅游乡村振兴耦合理论作用机理产业融合生态和谐

    民俗文化体验对目的地形象和地方依恋的影响——以福建莆田元宵民俗文化为例

    陈文强王免王璐郑向敏...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诸多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体验的供需市场尚存在形式单一、内涵挖掘不足、体验产品缺失、品质不高等问题,这不仅降低了游客对目的地民俗文化的体验质量,也对目的地文化形象感知、地方依恋感产生了不良影响.对福建莆田元宵民俗文化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地方民俗文化体验如何影响目的地形象和地方依恋,发现活化民俗文化可以显著提升游客体验感,塑造目的地文化形象,增强游客的地方依恋并加深游客对目的地的认同.

    民俗文化体验目的地形象地方依恋元宵民俗文化游客体验文旅融合

    建构·同构·互构: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逻辑

    彭钰美徐秦法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方兴未艾,而对二者融合逻辑反思的不足,使得融合缺乏有力的逻辑支撑.融合逻辑应着眼于对二者关系以及二者与人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从"建构—同构—互构"三个方面铺展逻辑层次.从现实建构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人们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二者融合的逻辑起点;从内在同构性上,二者存在理论同源、价值同契、形态同归、空间同构的基本逻辑关系;从互构方略上,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开展历史时间与现实空间结合的综合教育、将思想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价值观,在化被动为主动、从时间到空间、由外在转内在的逻辑进路中实现二者的紧密融合.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同构互构

    讲深、讲透、讲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问式教学的三个着力点

    贾依桐胡晓红
    164-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问式教学作为启发性教学的代表,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以方式方法的守正创新,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促进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在实际教学中,优质问题是提问式教学的核心,要以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讲深人生道理、以体现中国之治的问题讲深理论道理、以反映时代呼声的问题讲深发展道理,通过明确优质问题,找准重点,将道理讲深.问答过程是提问式教学的精髓,要以动态性、碰撞性、发散性的师生对话促进说理逐层深入、对症下药、举一反三,通过关注问答过程,展开对话,将道理讲透.创新课堂是提问式教学的关键,要以"追问""激疑""答疑"的教学方法,实现"向学而教",通过打造思辨课堂,创新教法,将道理讲活.将问题意识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高校思政课说理的鞭辟入里、深入人心,从而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成为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问式教学讲道理优质问题问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