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贺州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贺州学院学报
贺州学院学报

黄文韬

季刊

1673-8861

Wzgz1008@163.com

0774-5228675,5228676

542899

广西贺州市芳林路147号

贺州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系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以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为主要特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然、习俗、文学的融合——《国风》婚恋诗中物候现象浅议

    贺艳艳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五国风采自周代民歌,质朴动人,是《诗经》中的精华.其中的婚恋诗综合运用了赋、比、兴手法,在对环境和外物的描写中塑造人物和传达感情.在描写物候现象时,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生活方面,诗中的物候现象描写体现了先民对于农业的熟悉和关切,突显了当时婚俗习惯的特色;审美意识方面,这些关涉物候现象的婚恋诗除表明先民对外物的比照欣赏之外,还体现出对人自身的关怀,具有一定的自觉意识.后世习以为常的"意象",很多都有《国风》婚恋诗中物候的影子,是自然"物象"转变为文学"意象"的反映.

    《国风》婚恋诗物候现象自然与文学

    起兴手法对明清章回体小说的影响

    韩硕
    87-9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起兴是《诗经》中抒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从《诗经》中建构出的以"引譬连类"为核心的起兴,对后世各种文学体裁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章回小说虽距《诗经》的年代较远,但亦受到起兴手法的浸润与影响.明清章回体小说不仅继承发扬了起兴手法,更将起兴手法融汇于小说结构、叙事手法及创作意图等方面.分析起兴手法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探究明清章回小说创作的心理机制.

    起兴手法明清小说小说创作

    论朱光潜"美感经验"论中的"神思"因素

    雷凯龙李志雄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神思"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心理诗学审美机理构成了朱光潜"美感经验"论的重要理论生发点.朱光潜"调和折中"的学术态度及其"美感经验"论之于"神思"论的理路可沟通性构成了"美感经验"论与"神思"论相遇的内外条件.就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本身而言,首先,对创作主体进入具体审美观照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前置性规定与辩证性阐释构成了"美感经验"论与"神思"论所共同关注的第一个审美心理学意义上的焦点;其次,对创作主体进入审美观照时的具象心理展开形态的形象性描述与阈限性界定构成了"美感经验"论与"神思"论所共同关注的第二个审美心理学意义上的焦点.通过观审朱光潜"美感经验"论中的"神思"因素,重新回望其美学思想建构的"中学"原点,有助于我们为中国文论的话语重建提供新的理论进路与方法论依据.

    朱光潜"美感经验"论"神思"

    论《野草》的时间错位

    于丽萍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是否受个人意识支配为界,《野草》的时间意识分为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两大类别,客观现实是两类时间意识产生的前提.关于梦境的篇章中,个体主观时间呈现的压抑混乱状态源自外部时空对主体造成的巨大压力.《野草》主客观时间不完全重合,错位和偏离中隐含了主体反抗现实的意图.特殊意象选择和异时间并存造就了《野草》主观时间内部复杂交错的效果.主观时间的错位具有通过感受痛苦强化生命感受,从而激活个体生命力的功能.《野草》的时间错位感受最终落脚于行动,纯粹的行动既是时间感受导向的结果,也是个体与外界建立联系,重建内外统一的完整生命的途径.

    《野草》时间观时间错位

    家庭文化消费水平对城乡儿童发展能力的影响研究

    张瑞杨昱
    108-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 2018 年和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发现文化消费对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无论是教育培训支出还是文化娱乐支出的增加都有助于提高农村儿童的非认知能力.提高家庭文化消费水平,尽量缩小城乡儿童在发展能力方面的差异,改善城乡儿童发展能力不平等的现状,引导家长关注家庭文化消费支出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合理的家庭文化消费培养儿童的优良品格与健康心态,进而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文化消费儿童发展能力城乡差距

    大学生旅游安全风险感知现状及管理效能提升路径

    方文杰云大清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大学生群体对旅游活动的安全风险感知现状及管理提升策略,以旅游安全风险感知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研、心理测量、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构建大学生旅游安全风险测量模型,并进行现状评价、风险感知地图绘制及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旅游安全风险感知可以由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监管 5 类共 20 个风险指标共同阐释;不同个人特征及旅游习惯的大学生对不同风险维度的感知水平存在差异;大学生旅游安全风险可归类为高危、侥幸、低危、可控四种风险类型,可分别采取重点规避、风险转移、应对防护、保持警惕策略进行防范;应从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层面分别实施相应举措,促进大学生旅游安全管理效能提升.

    大学生旅游安全风险感知安全教育安全管理

    应用型高校课程数字化转型目标、问题与路径

    葛新锋
    128-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用型高校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应用型高校课程数字化转型应抓住课程的核心要素,突出课程的应用特征.课程目标设定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技能"相长,为此,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强调课程内容"器技"共融,教学方式"双线融合",教学环境"虚实"互补,反馈评价主客协同.针对学生的数字素养相对不足、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课程评价形式略显单一等问题,通过数字化技术工具和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夯实课程建设基础,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提升教师数字教学技能;"增内容、创资源、建场景"创设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评价体系,实现"过程管控、质量监控、效果评价";采用场景创建、信息技术模拟等方法将数字化技术与课程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以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高校应用型课程课程改革数字化转型

    新商科"四融四驱"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为例

    刘晓臻蓝文婷焦烜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商科背景下,为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建立课程融合、学科融合、学研融合、产教融合和"知识技能+商科思维+专业认知+自主研习"四大驱动力共建的"四融四驱"课程教学模式.如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可以从财务信息化掌握程度、供应链管理掌握程度、学生自学能力、课程融合度等方面构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发现,自主研习、学研融合与知识技能、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等教学内容关联性强;知识技能、自主研习以及学研融合、学科融合、产教融合可通过调控操作问题的难易程度与课程融合、商科思维、专业认知等相关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与其自学能力之间呈相互促进的正效应关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课程融合度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操作问题的难度起到中介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构方程模型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母语反思对二语写作群体发展路径的影响

    李可桢
    146-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旨在揭示母语反思过程对二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群体发展轨迹的影响.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研究组收集了 100名母语为汉语的本科生在一年内完成的1600 篇英语作文作为语料样本,学生在每次作文后需撰写母语反思.构建增长混合模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后发现,受试者的课程成绩和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轨迹都出现了群体性差异,形成三个显著不同的发展群体:停滞型、稳定增长型和显著增长型.研究表明,学习者对待写作反思的态度和策略直接影响其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特别是那些采取"任务迭代+持续深入反思"策略的学习者,在二语写作能力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进步,因而形成群体性差异.

    增长混合模型二语写作群体发展路径

    贺州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