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广西医科大学

赵劲民

双月刊

1005-930X

gxykdxb@163.com

0771-5358453;5306372;5358454

530021

广西南宁市双拥路22号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西医科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学学术期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科学性强,有实用性。主要设有论著、经验交流、调查研究、技术与方法、护理园地、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鼻咽癌的重新研究

    Ingemar Ernberg郑实兴周晓莹
    1227-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作为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已逾百年.自58年前首次揭示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来,这一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人类癌症中,鼻咽癌有几个与众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全球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指出,鼻咽癌局部高发地区主要在东南亚,尤其是中国南方珠江流域及其周边省份,以及格陵兰岛和北非.流行病学数据表明,鼻咽癌患者中男性居多,发病较早,肿瘤中EB病毒潜伏感染率近乎百分之百.鉴于鼻咽癌缺乏一致的癌症相关突变模式以及肿瘤细胞中存在DNA高甲基化现象,鼻咽癌被视为一种"表观遗传癌症".尽管开展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些独特特征仍未得到令人信服的生物学解释.近期研究揭示了EB病毒的一种或多种局部变异可能是鼻咽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尽管存在肿瘤和病毒特异性免疫,但仍无法利用这种免疫改善治疗.要全面了解宿主—EBV—肿瘤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必须不断研究鼻咽部微生物菌群和肿瘤微环境的作用.最终,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加强鼻咽癌的诊断、疾病分型、治疗策略和潜在预防.

    鼻咽癌EB病毒危险因素表观遗传肿瘤微环境

    鼻咽癌的流行病学进展

    杜云张超冯瑞梅黄婷婷...
    1237-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NPC)具有显著的地理学分布特征,其病因学广受关注,包括遗传、EB病毒和环境等因素.随着研究深入,NPC病因流行病学特征逐步完善.本文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群病例对照研究——NPC基因、环境和EB病毒项目(NPCGEE项目)结果为重点,总结了NPC病因流行病学的最新进展.遗传因素在NPC病因中占重要作用.早期EB病毒感染可能与NPC发生有因果关系,EB病毒高危亚型可能与宿主基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NPC进展.NPCGEE项目为NPC的流行病学提供了新的见解,尤其是环境相关病因学:中式腌鱼致病作用较前减弱,被动吸烟和室内空气污染与NPC发病风险中度正关联,职业性甲醛暴露和吸入性粉尘与NPC发病风险的关联尚不明确,口腔健康和口腔微生物群可能对NPC发病有影响.NPC的病因学特征随着更严谨的研究设计和环境变化日趋完善,但仍需要含足够数量病例的大型研究,并获取详细的暴露数据,以便更深入地了解NPC遗传、EB病毒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鼻咽癌病因遗传EB病毒环境

    在高发地区筛查鼻咽癌——下一步行动

    Allan Hildesheim
    1247-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感染是诱发非角化性未分化型鼻咽癌的关键因素,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尤为普遍.早期诊断鼻咽癌对于显著提升患者存活率至关重要,早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研究证实,利用EBV标记进行鼻咽癌筛查能够精准识别患者.展望未来,我们的工作重心应聚焦于在高风险群体中推行筛查计划,持续评估和优化筛查算法,积极探索成本—效益更佳的新型筛查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新方法在被广泛采用之前,都必须经过严格全面的验证,证明其优于或不亚于现有方法.这些筛查工具能否有效降低鼻咽癌相关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关键在于其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并惠及亟需预防干预的目标人群.本文作为一篇观点性论述,简要归纳了支持基于EBV的鼻咽癌筛查的论据,并探讨了未来的三大行动方向:一是实施高效的鼻咽癌筛查计划;二是评估筛查方法的持续改进成效;三是探索并引入新的筛查方法.

    鼻咽癌EB病毒筛查预防肿瘤

    EBV裂解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邓溢章钟茜
    1252-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BV)是人类第一种肿瘤病毒,是多种上皮和淋巴源性癌症的致病因子.EBV的生命周期包括潜伏期和裂解期两个阶段.裂解周期是新病毒颗粒产生的阶段,而潜伏周期则是一种持续感染的状态,不会产生有效的病毒复制.目前的观点认为,潜伏期基因是EBV相关癌症发病机制的关键驱动因素,而裂解期基因主要负责病毒传播.然而,近年来的证据表明,EBV的裂解阶段在EBV肿瘤发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也在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检测到裂解基因的表达.本文将概述EBV裂解基因在肿瘤发生过程的促进作用,并讨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EB病毒肿瘤裂解基因

    糖蛋白在鼻咽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Liudmila MatskovaElvira Grigorieva
    1261-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NPC)是一种源自鼻咽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主要由未分化的鳞状细胞构成.这种上皮细胞肿瘤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尤其在一些地区发病率极高.NPC自古以来便为人类所认识,随着对NPC发病机制中分子因素的了解不断深入,其发病率正逐渐下降.糖蛋白是一类在糖基化过程中附着于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上的糖聚合物,存在于所有动物细胞中,尤其是在肿瘤细胞表面更为丰富.近年来,细胞表面糖蛋白表达的变化作为肿瘤进展的关键因素,引起了广泛关注.肿瘤相关糖蛋白可能作为癌细胞的标志,因此成为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在过去50年中,人们对糖蛋白在癌症中的作用,特别是在NPC病理学中的作用的兴趣持续增长,近5年来在这两个领域中分别发表了数千篇和两百多篇相关论文.本文旨在总结参与NPC肿瘤发生的一类特殊蛋白质—糖蛋白的相关数据,特别关注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几种.我们通过PubMed系统检索并收集了主要在近 5年中进行的相关研究.

    鼻咽癌糖蛋白发病机制

    间接胆红素—炎症评分对鼻咽癌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

    冀火金李军罗泳林覃炜玲...
    1273-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一个基于间接胆红素和炎症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的有效预后模型,以预测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88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的血液学指标,包括间接胆红素以及外周血细胞参数;随机分为训练集481例和测试集207例.采用机器学习构建间接胆红素—炎症(IBI)评分,建立列线图;通过一致性指数(C指数)、时间相关接收器工作特性(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衡量预测模型的性能;进一步分析各指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和中介效应.结果:比对14种机器学习算法,选择最优模型倾斜随机生存森林构建IBI评分.训练集、测试集和全集的IBI评分C指数分别为0.722、0.564和0.672;全集的1年、3年及5年时间依赖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2、0.712及0.705.IBI评分与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联合性别、年龄、临床分期以及IBI评分等指标建立的列线图,经DCA评估,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实用性和预测能力.间接胆红素与PLR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间接胆红素对鼻咽癌生存影响方面,炎症指标未表现出中介效应.结论:IBI评分作为鼻咽癌患者的潜在预后因子,具有检测便利和经济优势,可为鼻咽癌的个性化预后预测和临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鼻咽癌胆红素炎症预后

    BDH2抑制MIF影响鼻咽癌对巨噬细胞的招募

    苏嘉鸣汤诗玥黄光武张哲...
    1282-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3-羟基丁酸脱氢酶2(BDH2)和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鼻咽癌(NPC)中的表达特征及其对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浸润的影响.方法:使用BDH2过表达质粒转染5-8F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BDH2的转录水平.使用GEO数据库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验证BDH2和MIF的表达差异.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和比色法分别检测细胞内MIF和乙酰乙酸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分析BDH2和MIF在NPC和正常鼻咽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连续切片染色和相关性分析评估MIF表达与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结果:过表达BDH2显著增加了5-8F细胞内乙酰乙酸含量(P<0.01),且MIF表达下调.GEO数据库分析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NPC中BDH2的表达显著下调(P<0.000 1),MIF的表达显著上调(P<0.01).在连续切片分析中,高表达MIF的NPC组织内M1巨噬细胞浸润减少(P<0.000 1).结论:NPC中BDH2-MIF轴通过抑制M1巨噬细胞的浸润调控免疫微环境,可能是NPC潜在的治疗靶点.

    鼻咽癌3-羟基丁酸脱氢酶2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肿瘤微环境

    基于EB病毒特异性标志物的鼻咽癌早期诊断和个体化综合治疗

    陈洁梁树铭刘丽婷麦海强...
    1289-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是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华南地区尤为多见,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标志物是鼻咽癌重要的肿瘤标志物,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早期筛查、诊断、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EBV相关的特异性标志物的开发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其目前在鼻咽癌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鼻咽癌EB病毒筛查及早期诊断预后个体化治疗

    局部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刘溪溪孙亚洁杨坤禹
    1296-1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鼻咽癌(NPC)是一种起源于鼻咽上皮黏膜的鳞状细胞癌,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以中国南方最为常见.免疫治疗,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种实体肿瘤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可靠的安全性,包含复发转移性NPC.另外,免疫治疗在局晚期NPC 的治疗领域中也取得了新突破,许多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将立足于已经报道的研究结果,通过介绍NPC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免疫治疗的研究现状,全面概述NPC免疫治疗领域的进展和挑战,期望为今后NPC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免疫治疗临床研究鼻咽癌

    ASL-MRI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反应及近期疗效的早期预测价值

    申明君杨朝麟周子燕王仁生...
    1304-1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ASL-MRI)监测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诱导化疗前、后的肿瘤血流量(TBF),探讨ASL-MRI早期预测LA-NPC诱导化疗反应及近期疗效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初诊LA-NPC患者,于诱导化疗前、后行ASL-MRI,以获得诱导化疗前TBF(Pre-TBF)和诱导化疗后TBF(Post-TBF),并计算诱导化疗前、后的TBF变化值(ΔTBF)及变化率(ΔTBF%).在诱导化疗后,将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归为反应组,疾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归为非反应组.在放疗后3个月评估近期疗效,分为CR组和非CR组(PR、SD及PD).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TBF参数对诱导化疗效果及近期疗效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确定诊断效能.结果:38例患者中诱导化疗反应组23例(60.5%),非反应组15例(39.5%).放疗后3个月CR组22例(57.9%),非CR组16例(42.1%).诱导化疗反应组在放疗后3个月的CR率显著高于非反应组(73.9%vs.33.3%,P=0.02).38例患者Pre-TBF显著高于Post-TBF(Z=4.227,P<0.001).诱导化疗反应组Pre-TBF、ΔTBF及ΔTBF%显著高于非反应组(均P<0.05);放疗后3个月CR组的Pre-TBF、ΔTBF及ΔTBF%显著高于非CR组(均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Pre-TBF是诱导化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27),ROC曲线下面积为0.745(P=0.012);T分期及ΔTBF%是近期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ΔTB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P=0.001).结论:治疗前LA-NPC肿瘤血流高灌注提示更好的疗效,Pre-TBF可以预测LA-NPC诱导化疗效果,ΔTBF%可以预测LA-NPC近期疗效.

    局部晚期鼻咽癌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诱导化疗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