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李健星谭艳芳李冬兴王斌...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等公共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表明:(1)BR与EY共有14248个差异基因,其中5446个基因上调,8802个基因下调.(2)相关GO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个差异基因在BR中表达量上调.(3)KEGG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和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个,如CYP86和CER1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中较EY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与EY在生长发育和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BR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可能具有较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火龙果转录组品种差异表达基因

    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谢佐沐蔡英健余若莹俞超...
    191-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红光、白光、蓝光3种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测定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3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统计茎长、开花数、果实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光质补光均可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补白光效果最佳;3种光质补光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补蓝光效果最佳;补白光有利于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补红光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补蓝光会降低其含量;补白光和蓝光均能显著降低CTK含量,补白光和红光均能显著提高IAA含量,补红光和蓝光均能显著提高GA含量;补白光显著降低线粒体蛋白含量,3种光质补光对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影响;3种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补红光和白光能显著提高开花率,补红光能显著提高果实产量.综上认为,补红光与白光对火龙果茎代谢产物、叶绿素、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数、果实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研究结果可为光质调控技术促进火龙果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供借鉴.

    火龙果光质补光生理特性开花结果

    两种不同生境苦苣苔科植物的复苏特性及其对水分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李爱花王丹丹李唯奇
    199-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苏植物可以耐受极度干旱的环境,脱水至10%相对水分含量后仍然可以复苏.苦苣苔科植物包含有较多复苏植物,不同类群的复苏机理可能存在差异.该文选择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石灰岩地区的锈色蛛毛苣苔(Paraboea rufescens)和心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cordatula)两种苦苣苔科植物,并对这两个物种的叶片先分别脱水1、2、3 d,再分别复水1 d,检测不同脱水复水过程的叶片形态、相对含水量(RWC)、光合活性、膜完整性、渗透调节物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锈色蛛毛苣苔的叶圆片在脱水后即发生向内折叠,脱水2 d时将叶上表面完全包裹,同时表征最大光合潜力的叶绿素荧光Fv/Fm受到抑制;而心叶马铃苣苔的叶片仅发生轻度皱缩,且Fv/Fm基本维持对照水平,同时具有更高的光保护能力[Y(NPQ)];复水后,两个物种的叶片均展开,Fv/Fm恢复.(2)两个物种均在脱水2 d时,RWC降低至5%,相对电导率(REC)分别升高至51.8%和56.2%,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复水后,RWC、REC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恢复到对照水平.(3)进一步脱水3 d时,锈色蛛毛苣苔和心叶马铃苣苔叶片RWC均达到1.5%,复水后的REC升高至95%,Fv/Fm消失.(4)锈色蛛毛苣苔在可复苏脱水复水过程的叶绿素a+b含量下降50%,而心叶马铃苣苔基本保持不变,说明二者均为叶绿素维持型复苏植物,可在脱水后复水时迅速恢复光合作用;在脱水复水过程中,两个物种的丙二醛(MDA)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且保持极低水平,说明两个物种在极度干旱条件下可以维持其细胞膜脂免于被氧化.综上所述,两个物种可以耐受5%RWC脱水,均为复苏植物.剧烈脱水时,锈色蛛毛苣苔通过卷缩叶片来避免吸收过量光照对植物造成伤害;而心叶马铃苣苔则通过光系统Ⅱ(PSⅡ)的光保护机制将吸收的过多能量通过热耗散形式散布出去,从而保护其光系统的完整性.

    锈色蛛毛苣苔心叶马铃苣苔脱水复苏植物叶绿素荧光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MDA)光保护

    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黄梅李美君黄红张金权...
    210-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1)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族8亚族28属153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300 m海拔段最为丰富.(2)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3)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该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苦苣苔科贵州省相似性系数热点地区垂直分布水平分布

    贡嘎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多样性与海拔分布

    胡佳玉蒋勇王宇张梦华...
    220-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贡嘎山是横断山脉海拔最高的一座大山,是研究山地植物多样性和海拔分布的理想地区.为了探讨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多样性组成及海拔分布特点,该研究基于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及文献考证,对贡嘎山地区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贡嘎山地区有石松类植物3科4属25种,蕨类植物有23科56属291种.(2)主要的珍稀濒危植物有6种,分别是高寒水韭(Isoëtes hypsophila)、松叶蕨(Psilotum nudum)、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小叶中国蕨(Aleuritopteris albofusca)、玉龙蕨(Polystichum glaciale)和扇蕨(Lepisorus palmatopedatus).(3)优势科为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75种、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56种、凤尾蕨科(Pteridaceae)54种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37种;优势属为耳蕨属(Polystichum)45种、鳞毛蕨属(Dryopteris)24种、蹄盖蕨属(Athyrium)24种和瓦韦属(Lepisorus)19种.(4)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有286种(93.77%).随着海拔的上升,石松类和蕨类的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2000~3000 m海拔段的物种多样性最高,为20科46属192种,3000 m以上物种多样性逐渐下降,4500 m以上仅分布有4种蕨类植物.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随着海拔的升高,中国-喜马拉雅成分逐渐增加.

    区系贡嘎山濒危物种温带成分海拔分布

    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组织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汪汉成向立刚郑苹蔡刘体...
    228-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茎秆组织的微生物菌群组成,该文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烟株发病茎秆和健康烟株未发病茎秆组织的真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结果表明:(1)发病茎秆组织中真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低,细菌群落丰富度与多样性较健康茎秆组织高.(2)健康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Cryptococcus)、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镰刀菌属(Fusarium),三者相对丰度之和>80%.(3)发病茎秆组织中的优势真菌属为隐球菌属、链格孢属、镰刀菌属和unclassified_f_Davidiellaceae.(4)norank_c_Cyanobacteria和劳尔氏菌属(Ralstonia)为发病茎秆组织的优势细菌属.综上所述,青枯病与黑胫病混发能够显著改变烟株茎秆真菌、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破坏其微生物群落的稳定.

    青枯病黑胫病微生物多样性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分析

    叶超刘锋安明态杨焱冰...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较强的生态系统依存性.由于很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各地采挖频繁,导致其受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该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近年来课题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地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以期为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共343种,其中在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物种有291种,就地保护率为84.84%.(2)在兰科植物地理分布上,黔西南(221种)>黔南(198种)>遵义(135种)>铜仁(110种)>黔东南(101种)>贵阳(82种)>六盘水(79种)>毕节(68种)>安顺(65种),黔西南和黔南分布的兰科植物及它们自然保护区内分布的兰科植物种类均远高于其他地区.(3)采用"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保护贡献率较高的前14个保护区,累计保护贡献率达84.84%.总体而言,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受到了较全面的保护,但仍有部分物种未受到保护,且受威胁严重.

    兰科植物就地保护保护空缺保护贡献率贵州省

    南京老山秤锤树空间分布格局及种间关联性

    董鹏彭智奇朱弘朱淑霞...
    247-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南京老山1 hm2样地秤锤树(Sinojackia xylocarpa)天然种群为研究对象,运用成对g(r)函数,选择完全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与先决条件零模型,分析秤锤树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从空间格局角度来深入认识其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形成该格局可能存在的机制并提出保护建议.结果表明:(1)秤锤树天然种群中小径个体数量占优,属于增长型种群.(2)种内空间分布研究中,基于完全随机模型分析,秤锤树种群在尺度0~26 m时为聚集分布,尺度29~30 m时为均匀分布;基于异质泊松模型分析,秤锤树种群在0~23 m时为聚集分布,尺度27~30 m时为均匀分布.秤锤树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聚集分布向均匀分布变化.(3)主要种间关联性研究中,秤锤树与朴树(Celtis sinensis)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小尺度下负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变为正关联.秤锤树与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和秤锤树与三角槭(Acer buergerianum)的种间关联性大致相同,基本为大尺度下正关联,偶尔出现负关联和无关联.上述结果表明,秤锤树种群更新状况良好,种群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其主要受种间竞争、扩散限制与密度制约的影响.基于种群现状开展就地保护与适当干扰其生存群落,是濒危物种秤锤树的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

    秤锤树点格局分析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南京老山

    四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

    刘朝阳罗应华于瀛蒙检...
    257-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功能性状种间性状变异反映不同物种的生活史对策,种内性状变异反映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应对不同环境的性状应答.人工林均一的环境有利于深入分析不同树种种内和种间变异.该研究以南宁良凤江林场的四种乡土珍贵阔叶树种[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灰木莲(Magnolia blumei)和望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叶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高度的不同种植物大部分叶功能形状差异显著,只有极少数叶功能性状差异不显著.相较于其他三种植物,红锥的叶鲜重、叶厚度、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和叶含水率较小,但红锥的比叶重、叶干物质量和叶组织密度较大.(2)不同高度的同一树种叶功能性状存在差异,不同的树种差异表现不同.高度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灰木莲>望天树>观光木>红锥.随着高度的变化,9种叶功能性状中,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表现最稳定,叶面积和叶干重变化较大;比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比叶重呈上升趋势.(3)随着树龄的增大,灰木莲的叶功能性状变化最大,红锥的叶功能性状表现最稳定,树龄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为灰木莲>观光木/望天树>红锥.9种叶功能性状中,受到树龄影响最大的是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影响最小的是叶鲜重、叶干重和叶面积;四种树种的叶功能性状随树龄的变化差异显著,但不具有明显规律性.(4)叶干物质量与叶厚度相关性不显著,叶含水率与叶厚度、叶面积、叶干重和比叶重相关性不显著,其余各功能性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综上结果可知,植物各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彼此相互协调适应环境的变化.该研究结果对于乡土珍贵阔叶树种的人工林种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种内变异种间变异变异系数高度树龄相关性叶功能性状

    小立碗藓WRKY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乔刚李莉姜山
    26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WRKY作为最先在植物中发现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小立碗藓WRKY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该文以Pfam数据库中WRKY基因家族数据(登录号为PF03106)为材料,分析了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 patens)WRKY基因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二级结构预测、染色体定位、内外显子分布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小立碗藓WRKY基因家族成员共有38个基因,根据WRKY保守结构域个数和锌指结构类型分成Ⅰ、Ⅱ两大类,不含第Ⅲ类(锌指结构为C2HC型),其中部分基因WRKY保守结构域发生变异.(2)WRKY蛋白氨基酸长度在216~775 aa之间、相对分子质量在24.5~82.8 kDa之间,亚细胞定位显示WRKY家族成员蛋白质定位于细胞核中.(3)WRKY蛋白的二级结构以α-螺旋、延伸链、β-转角、无规卷曲四种构成元件构成,除PpWRKY11(α-螺旋为主)外,其余无规卷曲占比高达70%.(4)与拟南芥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植物在进化过程中WRKY家族成员的数目与进化方式发生改变,WRKY基因家族成员外显子的个数为3~7个.(5)小立碗藓WRKY基因家族成员无规则分散于21条染色体上,并未形成基因簇.该研究通过分析WRKY基因家族的基本结构与性质,能为后续深入研究WRKY转录因子的功能奠定基础.

    小立碗藓WRK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分析生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