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林立何月秋王豪陆云峰...
    1319-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离子(POS)、负离子(NEG)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之间存在 257 个和 357 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CMs),其中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素 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 4 146 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 1 711 个基因上调表达,2 435 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综上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MYB和bHLH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赤皮青冈叶色突变体黄化代谢组转录组

    灰树花菌丝体不同培养时期代谢组学分析

    刘金容张艳成刘演张强...
    1337-1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不同生长时期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菌丝体的代谢产物差异及其通路,该研究采用HPLC-MS/MS分析方法对培养 10、20、30 d的灰树花菌丝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共 42 类 584 种代谢物被鉴定出,其中 159 种、47 种和 165 种代谢物在对照组(10 d vs 20 d、20 d vs 30 d、10 d vs 30 d)中表现出不同的积累模式,不同培养时间的代谢物成分差异显著.(2)培养 10d产生较多与促进菌丝体生长和氧化供能有关的物质,培养 20d 产生或积累了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次生代谢物,如橄榄苦甙、甘胆酸、N-甲基酪胺、Alprazolam,培养 30d菌丝体中含有多种与产生香气有关的物质.(3)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10 d vs 20 d比较组、20 dvs30d比较组和 10 dvs30 d比较组分别富集到 163 条、81 条、137 条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在菌丝体不同培养时间中的影响最大.该研究初步探索了灰树花菌丝体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并发现不同培养时间灰树花菌丝体代谢产物具有明显的差异,以及菌丝体中部分成分含量与培养时间有关,对灰树花菌丝体的质量控制和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灰树花菌丝体培养时间代谢产物代谢通路HPLC-MS/MS

    罗汉果品质受气候因子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

    彭欢莫长明谢蕾罗祖良...
    1352-1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气候因子对不同季节授粉罗汉果品质影响及其分子作用机制,该文以主栽"青皮果"品种夏季与秋季授粉果实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发育时间气候因子监测、形态大小测量、罗汉果苷代谢检测和基因表达qRT-PCR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二者生境气候因子、品质性状和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秋季授粉果实与夏季授粉果实相比,生境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 35d以后明显降低,昼夜温差 65d以前明显增加,并且平均温度、有效积温差异大于昼夜温差,光照强度和空气湿度则相近.(2)横径、纵径和单果重均增加,但是差异不显著.(3)罗汉果苷Ⅴ和 11-O-罗汉果苷Ⅴ合成积累速度滞后 10d左右,含量从 55d开始均显著降低并且成熟时分别降低了 40.66%和 46.07%.(4)罗汉果苷Ⅴ合成酶基因 55d协同表达的一致性差,上调数目和幅度少,而且负责最后一步合成反应的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SgUGT94-289-3 均下调表达.综上所述,夏季与秋季授粉罗汉果形态大小未受气候因子影响,而罗汉果苷Ⅴ品质则受温度影响显著,温度可能通过调控罗汉果苷Ⅴ合成酶基因协同表达的一致性和水平致使春季和秋季的罗汉果苷Ⅴ品质具有差异性.该研究结果为罗汉果优质栽培和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同季节罗汉果品质气候因子果实大小罗汉果苷Ⅴ含量基因表达

    苦荞TCP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及非生物胁迫分析

    杨兰锋朱旭东周宾寒罗旖柔...
    1364-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TCP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苦荞TCP家族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苦荞TCP基因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1)在苦荞的基因组中鉴定出 28 个TCP 家族成员,它们不均匀地分布在苦荞的8 条染色体上.(2)多数的苦荞TCP基因包含1~5 个外显子.(3)系统发育分析将苦荞TCP家族分为 5 个亚家族,种内TCP蛋白多聚集在同一分支上.(4)共线性分析表明,5 个苦荞TCP基因来自全基因组复制事件.(5)顺式元件分析显示,苦荞TC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的顺式响应元件主要包含胁迫响应元件和激素响应元件两大类.(6)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苦荞TCP基因在检测组织中均有表达.(7)qRT-PCR结果显示,FtTCP3、FtTCP6、FtTCP12 和FtTCP13 基因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下的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FtTCP3 在 6h干旱处理和盐处理时表达量均达到峰值,说明FtTCP3 基因在苦荞应对干旱胁迫和盐胁迫中起正向调控作用.该研究结果为了解TCP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为苦荞TCP基因家族的功能研究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苦荞TCP转录因子全基因组鉴定非生物胁迫实时荧光定量PCR

    野艾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宁王梓林刘冰芦瑞洋...
    1377-1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为我国传统中药,属于菊科(Compositae)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丰富的资源.近年来,从野艾蒿中成功分离出许多具有新颖结构和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文对野艾蒿的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以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归纳总结.野艾蒿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79 个萜类化合物和挥发油、17 个黄酮类化合物、6 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和 2 个咖啡酸类化合物,还富含微量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野艾蒿化学成分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和杀虫等药理作用,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在此基础上,该文侧重关注野艾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挖掘更多具有临床价值的成分和作用机制.此外,该文也指出了野艾蒿在药用价值和现有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以促进野艾蒿的合理药用开发和综合利用,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野艾蒿萜类挥发油抗肿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抑菌

    药用植物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陈东亮钟楚简少芬
    1392-1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穿心莲为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用于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具有抗癌、抗HIV病毒、抗炎、保肝等功效.然而,穿心莲内酯人工合成难度较大,主要从人工栽培的植物原料中提取,栽培植物原料的质量因受土壤、气候、水肥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参差不齐,穿心莲生长周期长且占用土地资源.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种苗快繁及活性成分积累等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是实现穿心莲活性成分快速、高效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日益完善,从外植体到完整植株的组织离体再生技术日渐成熟,已在种苗繁育、倍性育种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应用.同时,在穿心莲愈伤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不定根培养、毛状根培养过程中,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和使用适宜的诱导子可大幅增加培养物中穿心莲内酯等活性成分的积累.该文分别从穿心莲组织、细胞、不定根及毛状根培养等方面,全面系统地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其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以期促进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离体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提供参考.此外,还提出了未来在穿心莲离体培养技术及通过该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 3 个方面:(1)熟化完善穿心莲组织离体再生技术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2)优化培养条件和高效诱导子联用,进一步提高穿心莲内酯等重要活性成分产量;(3)开展通过细胞悬浮培养技术生产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反应器培养研究.

    穿心莲组织培养细胞悬浮培养穿心莲内酯进展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