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膜诱导技术在指骨或趾骨骨髓炎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韩正锋尹建商俊刚崔勇...
    1054-1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介绍膜诱导技术在指骨或趾骨骨髓炎手术治疗中应用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2-07诊治的5例指骨或趾骨骨髓炎,一期手术对感染组织进行彻底清创,用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闭合切口,术后静脉应用抗生素1周.二期手术于感染控制后进行,移除骨水泥间隔物,保护诱导膜,骨端再次清创后用自体髂骨移植并固定,无张力下缝合诱导膜.结果 5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10、14、16、17、32个月.一期手术后所有患者骨髓炎均得到控制,随访期间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近侧指间关节骨髓炎患者和第2趾中节趾骨骨髓炎患者感染控制后拒绝接受二期手术.末节指骨近端累及远侧指间关节骨髓炎患者(一期手术后6周)和远侧指间关节骨髓炎患者(一期手术后8周)行指间关节植骨融合,末节指骨骨髓炎患者一期手术后6周进行末节远端植骨,患者指甲和甲床均得到保留.指间关节融合患者因不能耐受克氏针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分别于术后6周、术后9周取出克氏针,之后继续支具外固定2~3个月后获得骨愈合.1例对指甲外形不满意,其余4例对手指或足趾的外形及功能很满意.结论 膜诱导技术应用于指骨或趾骨骨髓炎手术治疗中是可行的,可以为骨缺损修复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恢复手指或足趾的长度,进而获得满意的外观及功能.

    指骨趾骨骨髓炎膜诱导技术骨缺损骨移植

    半月板全内缝合技术的研究进展

    刘家杏隋玉涵李朝旭王胜涛...
    1058-1061页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半月板撕裂全内缝合技术关节镜

    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治疗进展

    刘雨龙郑翰林方闰宁仁德...
    1061-1066页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软组织损伤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

    直接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疗效观察

    毕红宾杨亚丽李岩李哲...
    1067-1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直接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2-09诊治的3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1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18例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例),采用直接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采用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 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36个月,平均32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髋臼假体及生物型股骨柄均获得生物压配和即刻稳定,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获得广泛性骨长入,30例均达到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独立行走,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94.5~98.6分,平均96.5分.结论 直接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可以实现挽救性目的,术后患者可以快速康复,同时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

    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全髋关节置换术直接外侧入路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与列线图分析

    张晓玲王梦莎刘慧卿魏召权...
    1070-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T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7-2023-04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统计术后VTE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与对照组(未发生VTE),筛选特征变量采用LAS-SO回归法进行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采用R软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通过AUC及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实用性.结果 16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41例发生VTE(29例为下肢DVT,12例为肺栓塞),发生率为2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应用骨水泥、血糖上升是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危险因素,而围手术期应用药物预防血栓、主动功能训练是术后发生VTE的保护因素.构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列线图模型,合并糖尿病、血糖水平升高、术中应用骨水泥在列线图模型中对应的评分上升,VTE发生概率增加;围手术期应用药物预防血栓、主动功能训练在列线图模型中对应的评分降低,VTE发生概率降低.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AUC为0.97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66%、97.34%.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效能为95.68%(155/162),提示模型拟合程度良好.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VTE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和拟合程度,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预测其术后发生VTE的风险.

    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静脉血栓栓塞症列线图预测模型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切开后再修复法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对疗效的影响

    曾辉吴刚强艾继超陈诚...
    1074-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一种既能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又不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显露及操作的方法,观察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0-06-2022-06完成的12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60例.A组术中采用切开后再修复法完整保留脂肪垫,B组术中部分保留髌下脂肪垫(仅切除增生滑膜或遮挡视野部分).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后膝前疼痛发生率、术后Insall-Salvati 比值.结果 120例均获得至少1年随访.A组与B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膝关节屈曲活动度、术后6个月膝前疼痛发生率、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A组3例(5.0%)出现膝前疼痛,B组8例(13.3%)出现膝前疼痛,B组膝前疼痛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Insall-Salvati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个月Insall-Salvati比值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以采用切开后再修复法完整保留髌下脂肪垫,降低了术后膝前疼痛、髌腱挛缩的发生率,而术中尽可能避免髌下脂肪垫灼烧、牵拉、挤压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全膝关节置换术髌下脂肪垫膝前疼痛髌腱挛缩

    初次骨水泥型单髁置换术中的骨水泥用量分析

    陆振宝王启金许庆山夏秋锦...
    1077-1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计算初次骨水泥型单髁置换术中骨水泥用量,分析术中使用Refobacin骨水泥(40 g/包)是否存在骨水泥浪费的情况.方法 纳入自2022-08-2023-02完成的57例单髁置换术,选用高粘度Refobacin骨水泥(40 g/包),用DRAGON CROWN龙冠骨水泥搅拌器混合液体和粉末,搅拌大约90 s后骨水泥呈面团状,依次手动涂抹胫骨侧及股骨侧骨水泥,依次装配假体,收集挤出的骨水泥块放回搅拌器中.测量骨水泥搅拌器重量为10.2 g,40 g装高粘度Refoba-cin骨水泥固化干重为57 g,在骨水泥混合开始后30 min将含有废弃骨水泥的搅拌器称重,进而得出单侧单髁置换术的确切骨水泥用量.结果 11例(14套假体)纳入大假体组,46例(55套假体)纳入小假体组.大假体组骨水泥用量为7.86-8.64 g,平均8.23 g;骨水泥利用率13.8%~15.2%,平均14.4%,平均85.6%的骨水泥被丢弃.小假体组骨水泥用量为7.36-8.54 g;骨水泥利用率12.9%~15.0%,平均13.9%,平均86.1%的骨水泥被丢弃.结论 初次单髁置换术中使用40 g装骨水泥会导致大量骨水泥浪费,在没有骨缺损的初次单髁置换术中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个体化决定,使用20 g装骨水泥应该可以满足不同骨质及不同型号假体固定的需求.

    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骨水泥用量废弃骨水泥

    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邓永张季永李小波赵平...
    1080-1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1-2022-06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的2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评分.结果 本组移植物长度为6.3~6.8 cm,平均6.5 cm.移植物直径为7.0~8.5 mm,平均7.8 mm.2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韧带再次断裂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12个月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术后3个月、12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内支撑增强联合全内技术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提高肌腱利用率,术后早期获得良好的膝关节稳定性,疼痛症状轻,疗效满意.

    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镜全内重建技术内支撑技术可调节袢钢板

    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高景成赵丽娜李大成陈望军...
    1083-1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9-09-2021-04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42例胫骨干骨折,根据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收集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折侧别、合并基础病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骨折AO分型、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骨折至手术时间、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隐性失血情况.首先对两组观察项目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42例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9.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AO-C型骨折、术前血清白蛋白<30g/L、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髌上入路、手术时间>90 min是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胫骨干骨折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医师需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尽可能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风险,促进患者早期快速康复.

    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感染危险因素

    胫骨逆行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观察

    陈奇王燕芬吴钦勇
    1086-1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胫骨逆行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12-2023-09手术治疗的8例闭合性胫腓骨远端关节外骨折,先闭合复位腓骨远端骨折以恢复下肢力线及长度,采用钢板螺钉固定腓骨骨折,然后闭合复位胫骨骨折端并采用胫骨逆行髓内钉内固定.结果 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6.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的标准,患者均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胫骨骨折愈合时间为3~4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矢状位和冠状位成角畸形愈合.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结果:优7例,良1例.结论 胫骨逆行髓内钉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胫腓骨远端关节外骨折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可以避免常规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的缺点,有利于骨折愈合与下肢功能恢复,但是上述研究结果需要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

    胫骨远端关节外骨折腓骨骨折闭合性骨折胫骨逆行髓内钉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