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原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原气象
高原气象

吕世华

双月刊

1000-0534

gybjb@lzb.ac.cn gyqx@lzb.ac.cn

0931-4967002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高原气象/Journal Plateau Meteo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性大气科学学术期刊之一, 努力反映高原气象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创造性和高水平的新成果, 新观点、 新动向。推动高原气象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传播高原气象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 为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重点报导青藏高原以其强烈的隆升, 独特的自然环境、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对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的深刻影响, 及邻近地区的天气气候及大气物理、 化学等的观测事实, 大气环流理论, 预报预测方法, 高原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影响等, 也报导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本刊设学术论文、 短论、 研究简报、 学术讨论、 经验交流和综合评述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积平均通量与光闪烁方法

    王介民
    1377-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是对近20年新发展的双波段光闪烁方法的一个综述.陆面过程模式常常是基于局地或斑块尺度上的观测发展的,其与大气模式较大网格尺度的不匹配,显然会对后者的效能带来很大影响.如何扩展野外实验站点的代表性尺度已成为当前更好地了解陆面过程,进而改善陆面过程模式与大气模式网格尺度匹配问题的关键.可用的面积平均通量观测方法,包括以涡动相关方法为主的多点微气象观测、飞机观测、卫星和地面遥感等5种.其中,"光闪烁方法"是当前最为可行的、可以大到10 km尺度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观测方法,特别是,它可以应用于复杂下垫面包括山谷地区和城市等.光闪烁方法的理论涉及电磁波传输和大气湍流.文章从折射指数、结构参数、湍流谱等基本概念开始,对由对数光强方差计算折射指数的结构参数等基本公式的推导,由光程权重函数、空间谱权重函数、光强的时间序列谱等对闪烁仪主要工作尺度的了解,由折射指数结构参数计算温度、湿度的结构参数的方法,以及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计算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等光闪烁方法的理论、公式和计算步骤等做了较系统的阐述.进而,在介绍双波段闪烁仪通量足迹函数之后,对光闪烁方法与涡动相关方法从特征、优势与缺点三方面做了比较;指出结合使用涡动相关和光闪烁两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进行面积平均通量分析,进而用于模式的发展和检验,以及更好的流域尺度的能量和水循环研究.最后,对光闪烁方法的应用,从较均匀下垫面、复杂下垫面、城市地区、遥感模式的地面"真值"及在大气模式中的应用等几方面做了介绍;特别是,结合黑河流域阿柔和大满两站2020年部分资料的分析,彰显了双波段闪烁仪对较大尺度感热、潜热通量观测的明显优势.但是,有关方法特别是观测水汽通量的微波闪烁仪的研制究竟为时尚短;相关硬件、软件、资料处理方法等,许多地方都还需要研究改进.相对于涡动相关方法,光闪烁方法的理论和数据处理都更为复杂;有关台站和资料分析人员,需要更好的物理和微气象学基础.国内闪烁仪在城市地区的应用,至今仍开展较少;青藏高原和内地一些湖面蒸发研究中的难点,也有望在应用光闪烁方法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基于光闪烁法等多种面积平均通量观测,对陆面过程研究做尺度扩展,并借以推动中—大尺度大气模式的发展,更是我们殷切期盼的.

    面积平均通量大气模式网格尺度光闪烁方法光学-微波闪烁仪

    西南涡涡源研究的有关新进展

    李跃清
    1394-14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涡及其天气影响是高原气象学的一个主要方向,而西南涡的涡源则是其基本的科学问题.由于地形与环流的相互作用是西南涡涡源形成的重要机制,一直是研究关注的重点.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西南涡涡源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认识到:由于地形与环流的多尺度影响,西南涡的生成涡源具有多尺度分布特征,且不同涡源西南涡的结构、演变、成因和影响都具有明显差异;西南涡的不同涡源存在相互联系,九龙、小金等上游涡源对盆地等下游涡源具有显著的影响;西南涡的"上游涡源效应"、复杂地形下的大气重力波、降水引起的大气内部过程、东亚季风环流的异常影响等也是西南涡涡源的形成机制之一,大气外源强迫作用和大气内部变化过程都对西南涡涡源具有突出的作用.并且,进一步强调了西南涡涡源的研究还面临精细观测与基础数据较薄弱、涡源及演变的多尺度结构不清楚、不同涡源的形成原因认识不深入、不同涡源低涡的演变及其影响研究不系统等主要问题.最后指出,高分辨率观测试验、内部结构与异常特征、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区域气候响应影响等是西南涡涡源问题未来的研究重点,对西南涡系统及其影响的预测理论和关键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南涡涡源研究进展

    中全新世青藏高原西南部异常高降水机制探讨

    黄凌昕张帅陈婕黄伟...
    1407-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西部,尤其是西南部阿里地区异常高的古湖岸线揭示出,这一区域可能存在中全新世的异常高降水中心.基于此,本文利用WorldClim数据集资料对中全新世和现代降水进行对比,并使用ERA5数据初步探讨了出现异常高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西部中全新世降水远比现代高,尤其是西南部出现了相对的高降水中心.现代青藏高原西南部降水增加时,对应印度夏季风增强,印度次大陆低空对流层低压中心增强,深对流的发生更为频繁,导致向高原西南部输送的水汽增强.与此同时,印度北部降水增加导致的凝结潜热释放增加会使南亚高压增强并向西北方向移动,导致青藏高原西南部上升运动加强,从而导致青藏高原西南部降水增加.相对于现代,中全新世印度季风较强,位于印度次大陆低空的低压可能更强,印度北部的凝结潜热释放也会加强,进而导致中全新世青藏高原西南部出现异常高降水.

    中全新世青藏高原西南部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机制

    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维持机制

    刘伯奇段亚楠李健颖毛江玉...
    1419-1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的形成,标志着高原对区域和全球天气气候热力强迫的开始.本文基于1981-2010年台站观测和JRA-55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季节内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高原大气热源在春季存在显著的10~20天准双周振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纬向偶极子型与单极子型异常模态之间的交替出现.其中,偶极子模态表现为凝结潜热异常在高原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反相变化,而单极子模态则表现为高原上空感热异常一致性变化.在单极子模态的位相下,高原感热异常势必诱发低层环流异常,改变了高原东、西部的水汽输送,从而引起局地降水和凝结潜热异常,产生偶极子型的大气热源分布;随后,这种偶极子型大气热源异常又导致近地面纬向风调整,令高原整体感热异常不断加强,造成水汽输送再次改变,凝结潜热加热随之逐渐减弱,由此高原大气热源恢复单极子模态.因此,春季高原上空感热、凝结潜热和局地环流的相互作用是维持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的关键机制.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准双周振荡感热凝结潜热

    次季节波动对青藏高原及其下游东亚季风区降水的影响

    杨琳韵王淑瑜符淙斌
    1432-1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响青藏高原及其下游季风区的次季节波动对我国乃至亚洲地区的洪涝灾害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回顾了近40年来在青藏高原及下游东亚季风区的次季节降水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从影响降水的次季节尺度波动的特征、来源和传播机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回顾表明,青藏高原及下游东亚季风区的降水主要受到来自欧亚大陆及孟加拉湾-南海地区30~60天及准双周次季节波动的强烈影响,同时高原次季节波动能够直接与间接地影响下游季风区降水.本文有助于系统理解高原及下游东亚季风区次季节大气振荡及降水,并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该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参考价值.

    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次季节降水研究进展

    春季青藏高原对流层低层暖中心变化对中亚-高原降水异常的影响

    尚可刘晓东
    1443-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频繁出现的暖中心活动与高原加热作用密切相关,是东亚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本文利用1979-2018年ERA-interim分辨率为6 h的再分析资料,基于暖中心事件的统计及其与降水场的奇异值分解(SVD),探讨了春季青藏高原低层暖中心强度变动对中亚-高原偶极型降水异常分布的调制作用.从年际变化来看,3-4月高原低层暖中心偏强(弱)时通常对应同期帕米尔高原至伊朗高原东北部降水偏多(少)而高原东部至印度北部降水偏少(多)的偶极型降水异常分布.通过高原暖中心与温度、环流和水汽场对应关系的诊断分析发现,偏强的低层暖中心显著改变高原周围的经向和纬向温度梯度,并引发高原中高层正压反气旋式环流异常,其内部的下沉运动抑制了对流发展,反气旋东侧和南侧异常的偏北风和偏东风不利于水汽输送,从而造成高原东部至印度北部降水减少;而反气旋西北侧异常西南气流携带水汽进入中亚,给帕米尔至伊朗高原东北部带来更多降水.当高原低层暖中心偏弱时会引发中高层气旋式环流异常并导致相反的降水异常分布.

    青藏高原中亚低层暖中心降水

    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气候的模拟能力评估与预估研究

    陈炜姜大膀王晓欣
    1455-1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模拟试验数据,首先评估了45个全球气候模式对1985-2014年青藏高原地表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表明CMIP6模式能合理地模拟地表气温的空间分布,但大部分模式对年和季节平均地表气温的模拟值偏低,年均偏冷2.1℃,冷偏差在冬季和春季相对更大.CMIP6模式对青藏高原降水的模拟能力较为有限,尽管它们能模拟出年均降水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普遍存在高估,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年均降水较观测偏多397.8 mm·a-1.基于模拟性能较好的模式,相比于1995-2014年,在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中等偏低情景SSP2-4.5下,青藏高原年均地表气温在21世纪90年代上升2.5℃,2015-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0.28℃·(10a)-1,其中秋季和冬季增幅更大,高海拔区增暖幅度高于低海拔区.年均降水在21世纪90年代将增加12.8%,2015-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为1.56%·(10a)-1,其中春季增幅最大,高原北部边界区为降水增加的大值区.相较SSP2-4.5情景,SSP5-8.5情景下青藏高原地表气温和降水增幅更大,21世纪90年代年均地表气温升高5.1℃,降水增加30.2%,两者在2015-2100年的线性趋势平均分别为0.64℃·(10a)-1和3.80%·(10a)-1.整体上,模式对地表气温和降水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均随时间增大.

    青藏高原评估预估CMIP6模式

    CMIP6模式水平分辨率对模拟我国西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评估

    黄子立吴小飞毛江玉
    1470-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当前的气候模式对该地区降水状况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模拟技巧是比较低的.本文基于台站和卫星观测的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ERA5)降水资料,通过与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中的12个模式高、低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评估了当前气候模式对西南地区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特别是模式水平分辨率对极端降水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夏季降水气候态方面,各HighResMIP模式模拟与台站观测之间的空间相关系数均超过0.75,总体性能较CMIP5有明显提升,但仍有超过半数模式明显低估了四川盆地降水.模式分辨率提高使横断山脉地形陡峭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和强度更接近观测和ERA5资料,但对四川盆地降水的改进效果不佳.(2)在夏季极端降水方面,HighResMIP模式对极端降水频率和强度模拟差异较大.CNRM-CM6、FGOALS-f3、GFDL和HadGEM-GC31等4个模式对极端降水的各项指标模拟总体较好,但受气候态模拟偏差影响,前三者模拟的极端降水在四川盆地偏弱,而HadGEM-GC31在广西明显偏强.EC-MWF-IFS、EC-Earth3P、IPSL-CM6A、MPI-ESM1-2和MRI-AGCM3-2等5个模式中极端降水发生频率明显偏低.提高分辨率可以一定程度改进降水强度的模拟,主要体现在提高地形陡峭区的降水强度,但对地形平坦区如四川盆地降水强度改进不大.

    西南地区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水平分辨率极端降水

    Noah-MP陆面过程模式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下垫面碳水热通量的模拟评估

    杨启东吴涧丹利
    1484-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模拟植被与大气间碳水热通量交换对提高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站近地层综合观测资料,评估了Noah-MP模式中72组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碳水热通量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利用Tukey's检验方法,对比分析了4个物理过程的不同参数化方案对模拟碳水热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oah-MP模式能较好的模拟西双版纳站碳水热通量,参数化方案选择对干季碳水热以及湿季热通量模拟影响较大;不同的近地层湍流交换方案和土壤湿度限制气孔阻抗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最为显著.

    西双版纳Noah-MP模式Tukey's检验数值模拟碳水热通量

    西南涡之九龙涡的三维环流和动力结构特征

    屈顶李跃清
    1497-1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涡之九龙涡受多尺度过程影响,结构复杂多变.为了研究九龙涡的三维结构气候特征,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在对九龙涡生成区合理细分为子区域1和子区域2的基础上,通过观测统计、合成分析、物理诊断等方法,细致深入地研究了1989-2018年夏季未移动的源地型和移动的偏东型、东北型、偏南型4类九龙涡的三维环流、动力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30年夏季共产生249例九龙涡,其中,源地型占75.5%、偏东型占13.7%、东北型占7.2%、偏南型占3.6%,4类九龙涡具有不同的局地高频生成中心,九龙涡主要沿其生成区及附近上空500 hPa主导风场的方向移动;九龙涡总数、4种类型个数子区域1都显著多于子区域2,且子区域1的九龙涡比子区域2的更容易向东北、偏南方向移出,但两子区域九龙涡向东方向移动的机率基本相同.(2)九龙涡水平尺度子区域1为300~500 km、子区域2为200~400 km;九龙涡上空温度为"下暖上冷"异常分布,暖层深厚,可达200 hPa以上,低层高度负异常区浅薄,最高仅到500 hPa,正涡度伸展较为深厚,可达500 hPa以上,且低层有向东扩展特征.子区域1九龙涡上空高度正异常区垂直向北倾斜明显,子区域2九龙涡上空温度正异常区垂直向南倾斜,且其强度、范围都大于子区域1;移动型九龙涡正涡度伸展厚度大于未移动型.(3)九龙涡强对流区沿中心多呈不对称偏东和偏北分布;源地型和偏东型在子区域1对流发展较弱,但在子区域2对流发展较强;九龙涡辐合辐散结构与对流相对应,对流越旺盛,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越强烈.(4)不同区域、路径九龙涡的结构及演变具有明显差异性,这依赖于不同局地地形、运动方式、发展阶段下的不同物理特性,是在青藏高原以北的西风带、以东的副热带、以南的热带不同纬度大气耦合影响下,不同地形与环流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

    西南涡九龙涡移动路径环流特征动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