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肝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肝脏
肝脏

月刊

1008-1704

ganzang2010@163.com,ganzang@online.sh.cn

021-54483359

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

肝脏/Journal Chinese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是报道国内肝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交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肝病新技术的重要发展并开展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肝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技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肝病的诊治和预防研究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更正启事

    《肝脏》杂志社
    1095页

    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CT灌注成像研究

    丹巴玉珍王婉婷
    1096-10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CT灌注成像.方法 2021年8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患者105例作为发生组,再选择同期未见食管静脉曲张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T灌注参数,采用ROC曲线分析CT灌注成像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价值.结果 发生组平均造影剂通过时间、造影剂峰值时间、血管渗透性分别为(13.8±3.5)s、(19.9±5.4)s、(40.8±11.3)mL/(100 g·min),均高于对照组[(10.2±2.4)s、(17.1±3.1)s、(31.7±10.2)mL/(100 g·min)],发生组的血流量为(16.5±3.6)mL/(100 g·min),低于对照组[(22.8±5.3)mL/(100 g·min),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T灌注成像中平均造影剂通过时间、造影剂峰值时间、血管渗透性、血流量变化在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中具有极高的价值.结论 CT灌注成像中平均造影剂通过时间、造影剂峰值时间、血管渗透性、血流量变化可作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指标,具有极高的评估价值.

    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侧支循环CT灌注成像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录因子MafB的表达及对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

    李珉荆巧玲常柏
    1100-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录因子MafB的表达及对免疫调节功能的作用,同时为寻找中医辨证的分子标志物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10月期间入院诊治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5例,根据中医证型分型,肝郁脾虚证型为41例(肝郁脾虚组),其他证型(肝胆湿热型、肝肾阴虚型和淤血阻络型)24例(其他证型组).纳入同期健康人59例.比较不同组别临床特征和免疫学相关指标.结果 慢性丙型肝炎组AL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免疫学相关指标可知,慢性丙型肝炎组单核细胞MafB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单核细胞MafB蛋白相对丰度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血清INF-α1水平和血清INF-β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IL-4水平和IL-1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2a和基因型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INF-α1水平显著低于基因型1b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INF-α1显著低于肝郁脾虚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得出MafB表达水平与血清INF-α1显著负相关,与血清IL-4水平正相关(P<0.05).结论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转录因子MafB表达水平升高,且可以导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免疫系统严重的调节紊乱,这种免疫功能的失调可能是丙型肝炎进展为为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慢性丙型肝炎淋巴细胞转录因子

    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

    何谱刘文宗
    1105-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8例,分为低病毒血症组60例,完全病毒学应答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低病毒血症的二线初治率显著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为18.75%(6/32)比2.63%(2/76),用药依从性显著低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为71.88%(23/32)比91.67%(5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 AST 为(30.22±8.34)U/L 比(28.30±8.23)U/L、ALT 为(25.35±3.49)U/L 比(27.03±4.63)U/L、TBil 为(14.35±3.71)μmol/L 比(13.74±2.87)μmol/L 及 HBcAb 为(94.66±23.82)S/CO 比(95.14±26.73)S/C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病毒血症组的HBeAg阳性率为59.38%比10.53%、HBsAg为(3.24±0.36)IgIU/ml 比(2.87±0.32)IgIU/ml、基线 HBV DNA 为(7.40±1.33)比(5.78±1.42),均显著高于完全病毒学应答组(P<0.05).用药情况(二线初治)、HBeAg阳性、HBsAg水平、基线HBV DNA水平与完全病毒学应答呈负相关(r=-0.411、-0.352、-0.413、-0.492,P<0.05),用药依从性好与完全病毒学应答呈正相关(r=0.425,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eAg阳性、HBsAg水平、基线HBV DNA水平是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OR=2.809、1.861、1.311,P<0.05),用药依从性好是低病毒血症的保护因素(OR=0.81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HBeAg阳性、HBV DNA高载量、HBsAg高定量是发生低病毒血症的危险因素,用药依从性好则有助于获得病毒学应答,临床应尽早对具备高危因素的CHB患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低病毒血症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危险因素病毒学应答

    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对接受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持续病毒学反应的影响

    陈小玉贾桂孟琴杨春梅...
    1109-111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接受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持续病毒学反应(SV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2022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收治的60例CH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FN)联合利巴韦林(RBV)(PR方案)组(n=20)和DAAs组(n=40),另选取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探讨治疗期间CHC患者IP-10水平变化,分析IP-10水平对接受DAAs治疗CHC患者SVR的影响.结果 CHC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IP-10 水平及肝 IP-10 mRNA、肝 IP-10 蛋白水平分别为[(70.8±4.7)U/L、(427.5±15.4)pg/mL、(2.0±0.4)、(2.7±0.5)],均高于对照组[(21.5±6.0)U/L、(135.1±33.5)pg/mL、1、1,P<0.05].接受 DAAs 治疗期间,CHC 患者的血清IP-10水平逐渐下降,且SVR患者的血清变化更为明显.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P-10水平低于450pg/mL、治疗12周后下降程度大于30%是预测接受DAAs治疗CHC患者SVR的独立因素(OR=5.333、5.485,P<0.05).结论 IP-10能够干扰病毒复制,接受DAAs治疗期间CHC患者血清IP-10水平动态下降可用来预测SVR.

    慢性丙型肝炎持续病毒学反应干扰素诱导蛋白-10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

    不同预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的肝功能衰竭临床特点以及肝组织学特征的比较

    王有洁谢佩玉
    1113-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预后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肝功能衰竭(autoimmune hepatitis related liver failure,AIH-LF)临床特点以及肝组织学特征.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AIH-LF患者150例,根据预后分为缓解组74例,无效组7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肝组织学特征.结果 无效组病程>6个月的患者为42 例(55.3%)、慢加急性肝衰竭 43 例(56.6%)、出血 21 例(27.6%)、AFP 为(112.2±26.3)ng/mL、MELD 评分为 27.54(23.4,30.1)分,缓解组分别为 23 例(31.1%)、27 例(36.5%)、10 例(13.5%)、(144.6±30.9)ng/mL、20.3(18.9,2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抗体ANA、AMA和P-ANCA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的LKM-1和SLA/LP检出率分别为2例(2.7%)和3例(4.1%),无效组分别为11例(14.5%)和16例(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肝组织学比较,缓解组患者的界面性肝炎率、肝纤维化F2期率高于无效组(P<0.05),而门静脉炎症率、胆管损伤率、浆细胞浸润率、小叶性肝炎率和玫瑰花结形成率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 不同预后的AIH-LF患者临床特点及肝组织学特征有差异,与预后好的患者相比,预后差的AIH-LF患者AIH病程更长、出血症状更多,肝组织的门静脉炎症、胆管损伤以及肝纤维化更严重.

    自身免疫性肝炎预后肝功能衰竭临床特点肝组织学特点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董旭廖威许明晓葛玲玲...
    1117-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空腹血糖特点及低血糖发生率,分析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与临床转归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就诊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308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空腹血糖情况分为低血糖组和非低血糖组,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HBV-ACLF患者低血糖发生率为33.1%.低血糖组与非低血糖组的性别、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MELD评分、MELD分级及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是否合并腹水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进一步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尤其女性、基线总胆红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合并腹水是HBV-ACLF患者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合并2型糖尿病是保护因素.ROC曲线结果AUC=0.7910(P<0.01,95%CI:0.7394~0.8425).临床结局为好转组192例(62.3%),移植及死亡组116例(37.7%),低血糖与临床最终不良预后相关(x2=8.379,P=0.004),空腹血糖每降低1 mmol/L,肝衰竭患者不良预后风险增加 19.9%(OR=1.199,95%CI:1.055~1.362,P=0.005).结论 HBV-ACLF 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且与死亡率相关,女性、基线总胆红素、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合并腹水的患者风险较高,临床医生应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

    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低血糖危险因素预后

    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王艳王倩怡冯丽娟王民...
    1123-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阐明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2023年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损伤患者2例,通过文献检索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损伤21例.总结患者性别、年龄、卡介苗膀胱灌注次数、肝脏生化结果、肝脏病理活检、结核杆菌检测结果、治疗方案、预后等信息.结果 本中心共诊治2例、文献共报道21例资料较为齐全的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损伤.2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6(34~88)岁,接受卡介苗膀胱灌注次数为6(1~17)次.主要表现为ALP和(或)GGT明显升高,伴或不伴ALT和AST升高,52.2%(12/23)患者血清TBil升高.结核菌检测阳性6例,阴性14例,检测结果不详3例.共20例接受肝穿刺活检,其中19例呈肉芽肿性肝炎,1例呈汇管区扩大及炎症细胞浸润,未见肉芽肿形成.7例接受抗结核治疗,14例接受抗结核+激素治疗,2例只接受激素治疗.87.0%(20/23)患者痊愈,2例患者好转后没有继续随访,死亡2例.结论 卡介苗膀胱灌注相关肝炎表现为ALP和(或)GGT明显升高,约半数患者可出现黄疸,绝大部分呈肉芽肿性肝炎,少数患者可找到结核分枝杆菌.部分患者经过抗结核治疗痊愈,大部分患者抗结核联合激素治疗、部分患者只接受激素治疗后痊愈,提示免疫反应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肉芽肿性肝炎卡介苗膀胱灌注膀胱癌肝损伤

    病情复发的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李明静李贝贝孟庆宇钟新梅...
    1128-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病情复发的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265例慢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后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33)和未复发组(n=232).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肝组织学特征,分析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情复发的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高危因素.结果 复发组、未复发组年龄分别为(44.2±7.9)岁、(40.8±7.5)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及凝血酶原时间分别为(89.4±13.2)U/L、(87.2±12.5)U/L、(47.3±6.3)μmol/L、(105.4±15.4)U/L 及(14.2±2.7)s,与未复发组[(37.5±7.1)U/L、(32.3±7.0)U/L、(15.2±2.0)μmol/L、(45.3±8.5)U/L 及(12.6±2.3)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未复发组(9.9%、23.7%),复发组患者肝脏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更严重(75.8%、36.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凝血酶原时间、胆碱酯酶、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均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情复发的危险因素(OR=5.068、4.909、4.993、4.604、4.688、4.531、4.627、5.023,P<0.05).结论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情复发时,患者多表现为高龄、多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肝脏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严重,临床需对此类群体多加关注.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病情复发临床特征

    度拉糖肽联合生酮饮食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效果

    彭钰涵刘子兰张潇
    1132-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度拉糖肽联合生酮饮食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94例T2DM合并NAFLD患者,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n=47),偶数为观察组(n=47),对照组予以胰岛素联合生酮饮食治疗,观察组予以度拉糖肽联合生酮饮食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肝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同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7.87%(46/47),高于对照组的 82.98%(39/47).观察组 FBG(6.10±1.22)mol/L、2hPBG(8.21±1.75)mol/L、HbA1c(6.21±1.25)%,低于对照组的(7.35±1.58)mol/L、(10.23±2.06)mol/L、(7.69±1.58)%.观察组 TC(3.22±0.87)mol/L、TG(1.22±0.21)mol/L,低于对照组的(4.69±1.01)mol/L、(2.15±0.57)mol/L.观察组 AST(23.54±3.59)U/L、ALT(41.32±4.76)U/L、GGT(31.62±4.01)U/L,低于对照组(32.78±4.27)U/L、(52.36±6.02)U/L、(49.86±5.75)U/L.观察 MDA(642.51±90.27)mol/L、8-iso-PGF2α(125.35±11.05)pg/mL,低于对照组的(724.25±95.21)mol/L、(142.58±11.47)pg/mL,而 GSH-Px(151.21±15.67)U/mL 高于对照组(120.52±12.58)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度拉糖肽与生酮饮食联合治疗老年T2DM伴NAFLD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及改善肝功能和氧化应激反应,与胰岛素联合生酮饮食相比,临床疗效更好,且安全性相当.

    度拉糖肽生酮饮食老年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