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周大鸣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核心课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和国际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正在经历一种社会转型,而从人类学角度思考则意味着当下我们正面临着文化转型。这种转型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中国正在从一种农业文明向都市文明转变,二是中国城市也在经历着从一种地域性文化向移民文化、向多元一体文化的转变。习近平提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基于当前的这种形势变化,与社会的转型、世界格局的变化相关联。中华民族是一体的,但同时又是多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是文化认同,要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构建中华民族新的文化符号,就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路径来实现,要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同时还需要科学地保护各民族的语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转型文化转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关于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严庆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省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系统性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需要,是国家层级赋权和区域横向协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行动中的主动定位与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互促进。贵州省率先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目标并积极付诸行动,为实现"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的目标,贵州可立足省情选择"三色+多彩"的特色路径与实践,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创新路、开新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省域

    区位势能视角下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以贵州省为例

    王华菊
    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位势能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坐标。在区位势能的组成要素中,资源禀赋、政策扶持、数字赋能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源基础、外在支撑和关键引擎。以贵州省为例,西部民族地区面临经济地理空间格局改善、政策支持力度及范围拓宽、数字技术转型升级等时代机遇,但仍存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过于依赖政策扶持及数字赋能技术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应重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格局,强化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提高数字赋能能力并拓展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增值空间,实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区位势能西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坚持面向基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贵州实践研究

    潘小慧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基层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场域,在创建思路、内容、方式、机制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过程中,深刻把握基层的客观规律,坚持面向基层推进各项工作,不断深化内涵、拓展主体、创新方法,形成了思想上高度重视,内容上突出主线,经验上丰富提炼的实践启示,打造了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贵州样板"。

    面向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贵州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表征、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孟凡丽高霞霞王国宁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社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实践场域,既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增进共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具有规律性、明确指向性的系统工程。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分析入手,阐释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的外在表征与内在机理。其外在表征为:主体资源的多维协作性、教育对象的全民覆盖性、内容结构形态的多层次性、方式方法的显隐相融性和开展过程的动态持续性;其内在机理是以形塑全面认知为基本前提、以厚植情感认同为根本支撑、以牢树坚定意志为内在动力、以实现外化于行为为目标指向。由此,倡导从政治话语向生活话语的回归、建构直面生活语境的情感滋育体系、在价值体认中达成思想共识、重视知行合一的实践养成几个方面来探讨实践进路,并在此基础上协同推进城市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落实落细落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统表征内在机理实践进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实践与未来进路——基于三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的调查

    单菲菲高敏娟张东阳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目标互嵌性和实践统一性。从公共服务供需两端切入,借助问卷调查对三个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现状进行剖析,研究发现:各族居民通过针对民族多样性而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情感联系更加密切,各族居民对公共服务的专业性和可及性持肯定态度,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评价较为积极,民族互嵌式社区以公共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具备前提条件。针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公共服务的短板与弱项,未来提升的进路在于以完善主体结构凝聚合力、以居民为本激活内生动能、借助信息技术深化新媒体运用和依靠绩效考核实现溯源改进。

    公共服务民族互嵌式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供给与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以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李亚汪勇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借鉴、相互认同累积形成而又保留各自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及其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承载的共同记忆、共同情感、共同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通过唤醒共同身份、强化共同思想、凝聚共同力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方案;凭借其有形载体、有感方式、有效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机理

    "民歌调解"的适用机理与困境破解认同研究——基于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民歌法庭"的考察

    冷传莉陈桐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与调解的"联姻"方式是榕江县法院结合本地区民族特色所形成的纠纷化解方式之一。"民歌调解"在当地得以有效适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民歌承载当地共同遵循的社会规范,并将其予以通俗化与柔性化;二是受众仍受"息讼"传统的影响且集体主义观浓厚。"民歌调解"亦存在适用困境,主要表现为规范供给不足、重视秩序维护的调解倾向以及专门的调解人才难以为继等。为有效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及做好民族工作,应立足于民族地区特有丰富的本土情法资源,完善相关实体与程序规范,坚持以人为本,明确调解的价值中立定位,补充并强化人才可持续补给机制,借此推动多元共治下少数民族基层治理模式日趋完善。

    民族地区特色纠纷化解方式"民歌调解"本土资源基层治理

    乡村振兴视域下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中的生态法治理念之价值

    王敏余贵忠杨再忠
    6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水江林业契约文书中的生态法治理念是古代中国生态法治文化之精髓,亦是该流域本土生态法治文化的集体印记与智慧结晶,其与当下的生态法治理念同根同源,价值不可估量。文章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扩展其契约自由、主体平等之生态法治理念的法治特征,并将其纳入法治之中,以探索出其在乡村振兴场域下理论之生态伦理、实践之生态本位、制度之生态法治及信仰之精神支撑等价值,使其成为支撑乡村生态振兴的中流砥柱,彰显对清水江流域的乡村振兴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林业契约文书生态法治理念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专题研究

    杨军昌
    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