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侗族古碑刻中蕴含的山地农耕文化及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价值

    杨军昌何小怡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千百年来备受国家高度重视,因此下起民间,上达官府均积淀和保留了大量关于农业的各类历史文献,以反映一个泱泱古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世所瞩目。承载山地农耕文化的侗族碑刻作为我国农业历史文献大海中的冰山一角和民族民间文献中的特殊类别,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关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利以及生产秩序、乡村公益与治理等方面的史料,体现侗族生态保护、资源利用、耕作技艺、生计知识、公益管护、纠纷调处、人与自然和谐等多方面的山地农耕文化蕴意。它们既是传统农业社会历史资料之一荟萃,也是当代山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教材",因而不仅在区域经济社会史研究中不可或缺,而且之于当今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也具有直接的资治价值。

    农耕文化侗族碑刻价值分析乡村振兴

    生态危机时代环境史研究的共生物种志探索与实践

    耿中耀杨沅蓉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世"概念的提出和推广运用,预示着全球生态危机时代的到来,学术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人文、社会科学界,研究者们跨越了此前将人与自然割裂的二元对立认识藩篱,试图进入跨界物种的共生关系探讨中,以寻求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依据。在环境史的文化转向和人类学的历史转向两条进路下,"多物种民族志"的写作范式可为环境史摆脱"整体史"困境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在环境史研究中,探索"共生物种志"的学理依据和实践方案,可服务于全球生态危机时代学科建设之急需。

    全球生态危机环境史共生物种志

    清至民国西南地区白蜡业规模发展与本土知识的关联性探赜

    马国君李金兰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南地区位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类型多样丰富,宜于蜡虫放殖,历史上白蜡业甚为发达。清至民国时期该区域白蜡产业极为兴盛,产量占全国2/3以上,蜡虫买卖繁盛,为地方财政、各族居民之重要经济来源。这一产业发展,除了经济刺激外,还与各族居民在经营白蜡虫养殖、白蜡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蜡林、蜡虫管护,蜡花采摘和白蜡提取的各地本土知识直接关联,做到了民族经济发展与山地环境维护的兼容。系统探讨白蜡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西南民族地区传统产业复兴、绿色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西南民族地区白蜡业本土知识民族传统产业复兴

    生态文明视野下传统稻种当代保护的路径选择探析——以贵州省黎平县尚重镇侗族人民保种实践为依托

    陆桂林杨庭硕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已成为时下全球共识,这就很自然地要将当代存活的主粮作物栽培种的保护提到议事日程。具体到我国而言,水稻为第一主粮,如果对当代存活的传统水稻栽培种不能做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那么水稻基因库的稳定储存将会受到巨大损失。然而,在当下的学术研究中,如何实施传统水稻栽培种的保护,众说纷纭,久议难决。如何探析经济实惠又行之有效的保护路径,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头等难题。有幸的是,黎平县尚重镇的侗族人民在既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引又缺乏有力的社会支撑的背景下,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努力,尝试传统稻种保护的具体路径和操作方法,其间的得失利弊自然不一而足,只要对他们的实践和成就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评估,那么正确的路径选择和方案也就自然蕴含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也能在这一领域内落地生根,为利国利民作出有益的贡献。

    生态文明保护传统稻种路径选择

    少数民族群体灾后创伤复原与社会工作干预

    杨慧吕哲臻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灾害影响与灾后创伤复原的差异性要求灾害社会工作对少数民族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论文基于跨文化视角与灾害干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少数民族群体在面临灾害时的文化特殊性与社会脆弱性,并识别影响这些群体灾后应对方式及创伤复原的文化、经济、社会结构等影响因素,进而结合相关国际经验探讨如何在跨文化视角与在地情境中提供相应的社会工作干预服务。

    灾后创伤复原少数民族群体跨文化视角社会工作

    贵州民族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刘卓王卓楠杜文君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与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无疑是目前解决人口老龄化加快所产生社会问题的主要策略。诸多养老方式中,"候鸟式"旅居养老是现阶段极具吸引力与开发空间的养老方式之一。贵州省养老服务体系已具备相当规模,并且具有地理位置优越、民族特色显著、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等特点。在此背景下,贵州省民族地区进一步开发养老事业,有效构建"候鸟式"旅居养老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规划、社会资源配置、家庭鼓励、社区机构保障,共同推动旅居养老系统的完善。同时,医药健康、民族特色旅游及智能化等相关产业并行发展,构建更加行之有力的养老体系,加强地区经济活力,以促进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贵州民族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新发展。

    民族地区候鸟式旅居养老养老服务体系

    技术-社会系统中民族技艺与现代技术发展研究

    刘轩宇李志红
    117-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对贵州新堡布依族乡陇脚村古法造纸作坊系统的调研和对现代技术本质的追寻,探讨了如何实现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以及现代技术与民族技艺的平衡发展和良性互构,这是研究传统民族技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较为重要的学术理路,也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和技术哲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民族技艺现代技术技术-社会系统

    从歌乐师到传承人:在非遗教育传承的被建构中建构

    李京键张应华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乐师与传承人都是被建构的概念。歌乐师是基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主体建构,他是历史的、主位的,是地方文化精英的表征。在民族民间音乐非遗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从歌乐师转换为民间艺人、传承人,其文化属性实际上是一个从主体建构到他者建构的"他者化"过程。当施教者以"歌乐师"的文化属性进入课堂时,他便被现代学校教育观念建构在"文化他者"的想象之中;当施教者以"民间艺人"的文化属性进入课堂时,他便被现代艺术教育观念建构在"他样技艺"的想象之中;当施教者以"传承人"的文化属性进入课堂时,他便被想象为都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交汇的"意义创生者"。

    非遗教育传承歌乐师传承人文化属性

    贵州民族文学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维透视

    谢美汪介之
    129-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民族文学创作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均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事实。文章以贵阳市和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的民族文学创作为例,对这一时期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多维透视,通过立足于对这一时期贵州民族作家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解读与提取,有力地展示了贵州民族文学创作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贵州民族文学交融性多维透视

    服务性、文化性与审美性: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语言景观构建新路

    吴杨芝周湘鄂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时代,乡村旅游已然成为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作为其关键要素的语言景观因服务于乡村生产生活及旅游活动开展的价值功用,对其进行科学设计与优化提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分析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语言景观建构的必要性入手,进而深度剖析了它在规划布局、特色彰显及功能发挥方面的不足,并最终提出了贵州民族地区服务性、文化性、审美性的乡村旅游语言景观构建新路,即要立足乡村生活及旅游需求提升语言景观的服务质量,同时着眼国家主流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语言景观的文化内核,还要围绕乡村自然人文条件塑造语言景观的审美价值,进而赋能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服务性文化性审美性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语言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