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民族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

颜勇

双月刊

1002-6959

0851-6615623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路扁井巷27号

贵州民族研究/Journal Guizhou Ethnic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 《贵州民族研究》是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主办的民族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79年创刊时为季刊,2005年变更为双月刊,主要刊载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论文,常设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法学、民族经济、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教育、民族工作、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民间文学、民族学研究介绍等栏目。 在30年的办刊实践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坚持立足贵州、面向西部,放眼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刊定位,坚持学科性、民族性、区域性、理论性、实践性、对策性的多特性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自创刊以来,《贵州民族研究》刊发了大量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关于党和国家民族、宗教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性作品,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基本原理、基本思想的研究,又有对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民族宗教理论、方针、政策的研究,特别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民族宗教问题思想理论,刊物都十分重视,开辟“邓小平民族思想理论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民族地区发展”等专栏进行专题研究。 在多年的办刊过程中,《贵州民族研究》积极面向我国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刊发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广泛涉及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广泛研究、分析和探讨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现实差距和相互持续、科学、协调的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宗教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实施和完善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民族干部的培养问题等等。许多专题研究不仅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中产生了直接的决策促进作用。如1993年《贵州民族研究》参与组织的“贵州麻山、瑶山‘两山’贫困现状调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直接促成了贵州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加强对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有关决定。《贵州民族研究》于2001年组织了“夜郎问题专题研究”,组织了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文化学、语言学等学科著名专家学者,多学科、多角度地对夜郎问题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夜郎问题研究的方向、方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刊发的一组研究文章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全文转载,推动了夜郎问题的深入研究。 《贵州民族研究》一直以来,都连续不间断地被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等权威部门评定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刊物的被转载量、被引用量居同类刊物前列;《贵州民族研究》刊是贵州省优秀社科新闻期刊,目前《贵州民族研究》已发行到美国、俄罗斯、意大利、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贵州省及全国同类刊物海外发行面较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新疆边民互市贸易区中华文化建设研究

    于洁茹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民互市贸易区中华文化建设,具有对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对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双重意义。从新疆边民互市贸易区当前中华文化建设现况来看,伴随边民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新疆边民互市贸易区基础建设日益完善,区域功能划分更加明确;互市产品类型多样,文化包容性不断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文化建设主体较为单一、文化建设方式相对局限、文化载体自身存在不足等困境。对此,可通过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中华文化建设、借助传统节日深化中华文化建设、增加互市产品文化价值彰显中华文化建设等路径来进行改善。

    中华文化文化建设边民互市

    论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与传承弘扬

    张瑞涛陈晨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精神形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以遵义会议为代表的系列重要会议,淬炼了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精髓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遵义会议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历史营养剂,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锻造思想武器、建设伟大工程提供历史镜鉴、推进伟大事业铸就精神引擎、实现伟大梦想凝聚团结合力。新时代传承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应当加强理论阐释、深挖红色资源,将其融入党的建设和铸魂育人全过程,赓续红色血脉,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引领和强劲动力。

    遵义会议精神思想内涵时代价值传承弘扬

    遵义会议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吴明永惠睿鑫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包括: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守独立自主的政治原则,保持勇闯新路的政治品格,形成民主团结的精神品质。遵义会议精神锻造了中国式现代化坚强的领导核心,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内蕴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形塑的基因密码。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应以遵义会议精神引领贵州现代化建设,具体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贵州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坚定理想信念,凝聚贵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立足发展实际,推进贵州现代化建设持续进步;坚持自力更生,激发贵州现代化建设的内生动力;敢于担当实干,开创贵州现代化建设改革新局。

    遵义会议精神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清代民族地区乡规民约的流变与当代价值研究——以贵州黔西南为例

    谢丹王永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是贵州各民族大融合时期,清代黔西南布依族乡规民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可视为清代贵州民族地区社会史的一个缩影,反映出清代贵州各民族融合的全过程,对民族融合史研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性研究及地域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清初朝廷在贵州推动儒学教育,社会教化逐渐深入民间,黔西南布依族乡规民约在官府主导下制订产生。清代中期客民潮涌入黔西南地区,乡规民约在此期间完成由官府主导向民间公议制订的转变;清末时局陷入动荡,为了共克时艰,黔西南布依族乡规民约形成群体制订模式,强化了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作为清代布依族村寨自治的重要方式,清代黔西南布依族乡规民约在淳化村寨民风、促进民族团结及民族村寨治理等方面仍具有当代价值。

    黔西南清代布依族乡规民约民族融合

    "娲叭咚"的传承价值及路径研究

    龙佑铭冉爱维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娲叭咚"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重要的展演仪式,承载着苗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对"娲叭咚"的传承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挖掘苗族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强化苗族文化的自我传承与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娲叭咚"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切实做到守正创新,树德育人,紧密融合旅游产业发展,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进度,不断拓展"娲叭咚"的传承路径,为乡村振兴、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添加助力,进一步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苗族娲叭咚传承价值传承路径

    社交媒体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公众书写与传播——以"道中华"微信公众号为例

    王灿
    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民族核心工作,文章以国家民委旗下"道中华"品牌中微信公众号为个案,考察社交媒体时代中华儿女的记忆方式和逻辑结构。研究发现,社交媒介通过时空重构使大众在此交会,为其赋予了叙述历史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通过书写、互动和情感共振将个人记忆不断上升为文化记忆,在虚拟世界中重构想象的共同体,进而强化身份认同、重建心灵秩序。研究最后总结了从个体书写到文化记忆的上升逻辑,并指出巩固和铸牢中华文化记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本体性需求,是他们进行身份想象的一个归宿。

    社交媒体文化记忆公众书写与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道中华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空间逻辑

    张良刘宝琴
    169-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在被称为学校的教育空间内系统推进的一项教育工程。已有研究多从其内容要素、现实困境和实践逻辑等方面展开论述,而忽视了学校教育空间可以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发挥。因此,该文依据空间社会学理论,从系统论着眼,构建起指向学生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生成、情感生发和人格形塑的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三维""三向"的逻辑架构。基于此,高校在系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由点及线,构建学校要素协同耦合的空间图景;由线及面,完善学校层次立体交叠的空间布局;由面及体,推进学校主体多方参与的空间治理,从而达到为个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生发提供可靠保障。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间社会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武陵山区移民群体生计选择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以铜仁市菌菇产业本土知识的创造性转化为例

    刘金标高天跃
    17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地方性知识"是一种利用本土知识去认识事物的模式,与当地人、地域、本土知识掌握者密切相关。采集和食用野生菌是人类认识与利用自然资源的典型本土知识,食用菌培植技术则是人类文化改造自然的结果。工业文明后,菌菇种植成为一种产业,也被作为铜仁市解决移民群体经济问题的主导产业。然而,市场主导的集体菌菇种植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之,个别移民将菌菇种植的本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小规模的菌菇种植业取得了成功。文章以生态民族学的文化制衡与文化适应等理论为指导,以铜仁市菌菇产业为个案分析,可以从学理层面总结出文化适应与产业选择的一般规律,从而实现菌菇本土知识的创造性转化。

    菌菇地方性知识文化适应

    2024年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爽爽罗晓辉
    184-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7月17日至18日,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贵州省民族研究院承办、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和贵州民族报社协办的"2024年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贵州省共同现代化研究基地同时揭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等多家权威科研机构、知名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会。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两个分论坛和一个青年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共同探讨"建设模范省""共同现代化"等时代命题的最新进展和学术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开展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现代化提供了诸多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投稿须知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