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伍鹏程

双月刊

1004-5570

gznu@sohu.com

0851-6771335/6762237

550001

贵州省贵阳市宝山北路116号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载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研究论文。每期刊载论文约30篇,全年总计120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文山州为例

    刘凤莲刘艳吉冠秋杜汶胶...
    96-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布局的重要举措.以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地区——文山州为研究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结果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结果修正基础阻力面,通过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并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文山州生态源地面积总计11 435.2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6.34%,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2)共提取出95条生态廊道,生态廊道累计长达1 423.91 km,平均长度为14.98 km,长生态廊道多位于研究区西部的丘北县、砚山县、文山市.3)识别生态夹点39处,面积125.34 km2;识别低障碍区15处,面积9.60 km2;识别高障碍区28处,总面积36.23 km2.研究结果可为文山州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生态安全格局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电路理论文山州

    山区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研究

    陈波刘芮羽高明英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山区耕地利用过程中实现减排增汇与保障粮食安全权衡/协同的发展,以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的贵州省为研究区,构建山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评估的方法体系,测算2010-2022年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和粮食安全水平,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阐明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近13年来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先升后降趋势,化肥使用产生的碳排是耕地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山区耕地碳减排的关键.2)2010-2022年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总体水平不高,各市(州)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3)2010-2022年贵州省粮食安全水平均值从0.510上升至0.537,呈"下降—上升"趋势,处于临界安全级别,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特征.4)2010-2022年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总体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发展,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均有提升,但北部明显高于南部.建议贵州省结合山区耕地特点,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先进绿色的耕种技术,实现耕地利用碳减排和粮食安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山区耕地碳排放效率粮食安全耦合协调贵州省

    山水林田湖草视角下贵州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特征研究

    王华飞赵宇鸾周鸾宇施超...
    117-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多样性面临丧失的威胁,合理利用保护传统村落地方性景观有利于促进其人居环境多样性的永续发展.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贵州省757个传统村落为例,综合运用图示表达以及核密度估计法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结构及其与山、水、林、田等自然景观要素的关联特征.研究发现:1)贵州传统村落数量多、密度大,在空间结构上呈聚集不均衡分布,主要以团块状分布于东南部区域;在西南部、东北部区域分别呈斑块状、散点状分布;西北部传统村落分布数量则相对较少.2)在村落与自然景观要素关联特征上,从其与山区类型关系看,以山地丘陵型村落分布数量最多,达491个,占64.8%;与水域类型关系看,以河谷型、水库型村落分布较多,分别占51.5%和44.2%;植被类型以栽培植物面域中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多,占50.9%;农田类型以稻作梯田为主,占58.8%.3)在地方性格局上,贵州传统村落依据自然条件选址可划分为村-山、村-水、村-林、村-田4个格局.最后,基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和地方性特征,提出贵州传统村落分区分类开发利用保护策略.

    山区传统村落地方性特征多样性景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