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仰的政治化:16-17世纪宗教改革对英国王位继承原则的冲击与影响

    刘吉涛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至今,英国的王位继承原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并非一成不变.作为基督教版图国家,宗教信仰在英国王位继承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自宗教改革英国人的信仰发生分裂之后,继承人的信仰问题明显被政治化,由隐性原则逐渐上升为显性原则,成为形塑英国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由此,围绕信仰问题,英国各方政治力量在实践和思想领域展开激烈博弈.最终,在光荣革命之后,通过王位继承法对此作出权威性规定,由此,英国宪制的一个重要框架得以确定.

    信仰政治化王位继承宗教改革英国宪制

    哈密卫与明廷经略西域的再认识

    马玉凤柴学智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密卫是明廷用于保障甘肃镇的安全、维护西域贡道畅通的羁縻卫所,在明代边疆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明代西北边疆治理和绿洲丝绸之路等问题,绕不开哈密卫.在已往的研究中,学界主要关注哈密卫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土鲁番对哈密卫的侵扰、明廷在兴复哈密卫中的作为、明廷正视土鲁番的崛起与西域秩序的再构建等方面.梳理哈密卫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明朝经略西域的特点、14至17世纪丝绸之路交流的状况以及西北边疆治理特点与成效等方面的认识.

    明代西北边防哈密卫哈密危机西域经略

    人口变动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与应对

    林克松华意菊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呈现新的人口发展特征,职业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应置身于人口大变局的环境中.个体和社会的职业教育需求是职业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供求内容的改变是人口变动影响职业教育的逻辑机理.人口变动以提升职业教育个体价值、创造"人才红利"、开展"适老化职业教育"、助力城乡人才积累、加强专业适应性等教育需求为驱动力,倒逼职业教育进行供给侧响应.但在实现供求平衡过程中,职业教育还存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有待公平、职业教育专业适应有待增强等困境.为推进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健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机制,适应面向人人的使命要求;提升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能力,厚植人口现代化素质培养基础.

    人口现代化人口变动职业教育供求平衡

    以对话行教化:苏格拉底的育人之道

    刘艳侠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旨在让人思考人生在世最基本的问题,并在这一思考中努力追求人性的卓越与整全,成为有德之人.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高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并不关注德性的养成.两种教育品质的差异在古希腊就已经存在.普罗泰戈拉式的老师以有智者自居,声称自己传授智慧并能使人快速成为智慧者;苏格拉底式的教师自知无知,从常识出发,以对话的方式激发人思考什么是德性、如何成为有德之人.苏格拉底的对话方法能够应用于现代教育,虽然并非人人都能参与对话,但人人都能倾听对话并进行代入式思考,追求人性的卓越与整全.

    对话教化苏格拉底智者爱智者

    数据要素驱动中国式服务业数字化

    欧阳日辉
    114-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服务业数字化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服务业数字化有其独特道路,需要根据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特点,建立中国式服务业数字化的新模式.本文在服务业数字化B-S-P-C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服务业数字化应包括生活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的数字化,平台是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的载体,数据驱动是中国式服务业数字化的重要特色,其主要体现在新产品、新业态、场景化、平台化、生态化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格局,培育强大的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重视平台经济在服务业数字化中的作用,创新服务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方式,完善服务业企业数据交互机制,推动公共数据赋能服务业数字化,丰富数据赋能服务业新场景.

    服务业数据要素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数字平台

    基于SFIC模型的我国医疗机构协同关系研究

    彭翔严新明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医疗机构是以组织化形式提供医疗服务的社会部门,加强医疗机构协同能够推动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机构间的关系经历了分工、竞争、合作三个阶段,分工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总体性协同,竞争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价值导向,合作阶段是政策导向下的不断调试.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借助SFIC模型研究医疗机构间的关系,从起始条件、助成性领导、制度设计、协同过程四个方面分析协同关系的演化历程,并总结规律.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医联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医疗机构协同关系新模式,其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联体不联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医疗机构协同的困境,起始条件方面表现为合作动力不足,助成性领导方面表现为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制度设计方面表现为难以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协同过程方面表现为利益相关者难以达成并保持共识.针对当前医疗机构协同关系中存在的困境,结合典型地区经验,提出重塑医疗机构体系,加强医保调控作用,完善医联体协同管理机制,引导发挥患者主动性的医疗机构协同关系优化思路.

    SFIC模型医疗机构协同关系医联体

    ESG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研究——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梅寒肖建忠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09-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华证ESG评级数据,实证检验了 ESG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较好的ESG表现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使用替换关键变量、更换估计方法、滞后解释变量模型、Heckman两阶段回归、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通过改善内部控制、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异质性检验发现,在非国有、营商环境较差和投资效率较低的企业中,ESG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大.本文为企业、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政府监管部门等主体,提供了 ESG表现对企业经营风险效应的经验证据,并补充和丰富了对这一效应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

    ESG内部控制融资约束信息披露质量企业经营风险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作用机理及其风险防范

    秦龙陈云
    139-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好乡村治理工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之一.随着数字技术在乡村各领域的不断融入和快速发展,乡村治理场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字技术以其数据精准、科学联动、全景敞视的优势在创新乡村治理理念、确保治理决策精准、促使治理方式变革、畅通治理信息渠道、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助推乡村治理朝着现代化、精准化、高效化、透明化方向发展.而在此过程中,治理主体的数字技术认知偏差、数字技术运用监管的滞后、多元共治合力的失效、数字技术基础供给的失衡等治理风险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阻滞着乡村共同富裕的进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乡村地区必须抓住国家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实现治理空间再造、强化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提升群众生活幸福度等层面的积极效应,通过重塑数字治理理念、健全数字政策法规、深化技术融合创新、增强供需的匹配度,激活乡村治理的内外生动力,从而筑牢数字技术提高治理效能的安全基础,促使数字技术自觉革新并主动适应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

    数字技术乡村治理作用机理风险防范

    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与施策路径

    姚巧华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民群众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必经之路.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现实可能和技术动能,必将在文化挖掘、文化传播、文化产业、文化治理等领域掀起全面性变革,重塑乡村文化新样态.当前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互嵌、嫁接与融合还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素养较低、数字传播内容不饱满、政策供给不充分等制约因素.鉴于此,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要从制订科学的规划入手,着力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构建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丰富数字文创产品、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产业,全面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数字技术乡村文化振兴价值困境施策路径

    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激活的现实逻辑——以重庆市H村的实践为例

    牟怡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民主体性不足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效能的关键因素.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最重要的内生资源,充分有效激活农民主体性是乡村振兴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中为了农民、依靠农民的集中体现.依据社会行动理论,人的社会行动得以持续的前提基础在于主体目标实现及其价值构筑,这一观点为乡村振兴中的农民主体性激活提供了理论依据.重庆市H村的案例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激活是融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与农民目标需求、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与农民行动参与、融合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与农民价值情感的有机过程.为此,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保证,经由农民需求满足、组织化提升和情感内化的现实逻辑,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基于农民需求导向的利益联结、参与导向的行动联结和价值导向的情感联结的有机统一,持续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农民主体性乡村振兴农民参与内源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