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地区国家文化公园营建的文化逻辑——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西南段)为例

    巴胜超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文化公园的新实践,旨在通过文化公园实现国家认同,目的是以文化人,营建的关键在于其文化逻辑.在西南多民族地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涉及的空间区域,文化多样、生态多样、民族多样,一体的国家文化公园与多样的西南空间,文化与生态、生命三位一体,是国家文化公园的认知逻辑.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家、地方与民族三者之间,地方认同、民族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的认同逻辑.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正在进行的实践观察为基础,提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构逻辑为:点线串联、区域辐射与情景交融.将文旅打造、遗产传承与公众教育三者系统整合,是国家文化公园营建的功能逻辑.以"园"之形制,在西南多民族地区铸造国家认同之归旨,需尊重文化认知与文化认同的"元"逻辑,方能达到国家、文化与公园三者之"圆"循环.

    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认同西南地区文化逻辑

    中国近代美学中的"残明遗献思想"——兼论"童心"说的复兴及转化

    赵强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美学的发生伴随着晚明美学思想的复兴与转化,后者在问题关切、思想方法和理论观念等诸多层面介入了中国思想和学术的现代化,彰显了强烈的文化主体性."情"的发现奠定了近代美学的美育视野,"童心"说的复兴与转化推动了近代主体性表现论美学的兴起及其认识论转向.立足晚明思想近代转化所展现出的"传统"与"现代"互为建构的逻辑关联,能够更深切地认识和阐释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近代美学晚明童心说转化

    元祐文士题画诗之水禅精神

    康倩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宋中叶以后,随着禅悦之风的盛行,以元祐文士为代表的文人、艺术家的审美心态大为改变,传统主要受儒道两家的文论话语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此外,由于宋诗创作中佛教的思想资源、语言材料及表达方式的不断渗入,特别是元祐文士受到参禅启示而对诗歌和绘画艺术获得了新的审美体验与感受,既往的很多传统文论话语不足以充分传达和解释他们在禅悦之风影响下"以禅喻诗""以禅喻画"所形成的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观念.这就需要结合时代风气与文人的文化心态变化和思想意趣崇尚而建构出新的美学精神、艺评话语,来滋养文士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极大地激发、活跃、推动了其时的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北宋时期的绘画和诗歌,尤其是题画诗创作中体现出来的"水禅"精神,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讨论北宋元祐文士受水禅哲学和美学精神影响在他们的题画诗创作、绘画品评中所体现出来的"水禅"美学思想,以期对他们在"水禅"精神启迪下形成的与之相关的若干诗学观念和艺术观念进行一定的分析.

    水禅元祐文士题画诗象喻以水喻文

    美国进步主义史学家群体的历史书写及其影响

    徐良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20世纪美国史坛激进主义史学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进步主义史学对20世纪以来的美国史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初阶级矛盾加剧和社会冲突不断激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查尔斯·奥斯汀·比尔德和弗农·路易斯·帕灵顿等为代表的进步主义史学家群体以"二元冲突"史观为指导,分别从地域冲突、经济冲突和思想文化冲突等维度对美国历史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对美国史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美国进步主义史学新史学二元冲突历史书写

    心学、书院、举业:明代黔学的发生机制

    方涛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文化发展至明代可称为黔学,影响黔学发生的重要因素为心学、书院与举业.三者共同促成了贵州文化在明代的创造式发展,并塑造出黔学在特征、范围、功能与价值等多方面的立体形态.三者之间以心学为统摄,与贵州文化内生动力在相互作用下,共同生成了黔学,并影响着黔学的发生趋势.

    黔学心学书院举业文化发生明代

    迎接新中国:1949年《群众》周刊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阐释

    周楠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局势的快速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赢得全国性的胜利.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宣传重心由反对内战独裁、争取和平民主转变为迎接民主独立的新中国.《群众》周刊适时调整宣传重心,重点从学理层面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与经验,革命胜利后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及经济建设前景,在思想层面起到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承上启下作用.相关宣传阐释增进了社会各界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政治认同,为迎接新中国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准备.

    中国共产党《群众》周刊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与价值

    徐礼伯沈坤荣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动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理念与精神,还是一种思维,它蕴含着求真务实、直面现实、积极进取、讲究科学的精神内涵以及系统、辩证、动态、长远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虽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但却着眼于建立竞争优势,它既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科技创新,也有助于从根本上推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有助于培育与形成新质生产力.有必要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科学的考核评价、竞争性的产业政策等途径构建因地制宜的激励机制.

    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协调发展:机制与检验

    刘明朱威伟
    116-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制造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从区域和结构角度测度制造业协调发展水平,分析双循环对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效应、分解效应和联动效应,探讨双循环、内循环、外循环对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地区差异,实证检验不同产业集聚和创新水平下双循环影响制造业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双循环综合效应、分解效应和联动效应对制造业协调发展均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并且双循环综合效应是制造业协调发展的主要动力;发达地区双循环对制造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随着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双循环对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会降低,而创新水平的提升能强化双循环对制造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

    双循环制造业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创新

    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基于CHFS2019的实证研究

    张安全赵琬瑛方行明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家庭成员老龄化通过降低家庭收入和增加医疗保健支出来削弱家庭的消费支付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家庭的消费不平等.此外,相较于生存型消费不平等,人口老龄化更容易引发发展型消费不平等的问题.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之间,人口老龄化对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相比,人口老龄化对独生子女家庭的消费不平等影响更为显著.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少子老龄化对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影响,从而避免其衍化成为牵扯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

    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

    应对农村老龄化的中国方案

    贺雪峰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村养老向何处去既是重大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现实问题.目前学界和政策部门主流意见是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未富先老国情农情基础上,提出"不离家不离土不离乡"的"三不离"应对农村老龄化方案.应对农村老龄化离不开国家支持,在"三不离"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方案中,国家力量应当在充分利用家庭和村社现有功能基础上,重点支持村社集体建立应对农村老龄化的机制.这与城市主要通过个人缴费、单位缴费加财政补贴为城市退休人员提供高额退休金,再通过市场来实现养老,是相当不同的."三不离"应对农村老龄化方案属于基本保障方案,具备条件时可以不断提档升级.目前国家力量应当重点支持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障.

    老龄化养老保险不离土不离乡互助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