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管子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管子学刊
管子学刊

于孔宝

季刊

1002-3828

gzxk@chinajournal.net.cn gzxk@vip.163.om

0533-2781654

25504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张周路12号

管子学刊/Journal Guanzi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综合研究齐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性刊物。宗旨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及整个齐文化的研究和探讨,批判地继承优秀文化遗产。本刊将广泛团结国内外有志于研究《管子》和齐文化的专家、学者,培植学术界新人,继承稷下百家争鸣之遗风,提倡学术自由,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学术研究,从民族学、文献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角度,全方位地研讨齐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繁荣社会科学事业而竭诚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管仲之器小哉"辨正

    孙永波
    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论语》清华简《管仲》"器小"

    互文性视域下庄子"吾丧我"阐释——以《庄子》内篇为核心

    朱玉婷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吾丧我"之说源自《庄子·齐物论》,因其深刻的哲学意味,为历代治庄者所关注."丧"是整体上的"减法"状态——从"我"之中剥离出去一部分,"吾"是高于"我"存在的某种理想的人格状态."丧我",即消解以"形体之我"为基础、以"精神之我"为核心、以"人物关系之我"为张力碰撞凝合而成的"我",复归自然之"吾".通过以"吾丧我"为线索的一系列"互文性图景"的建构,庄子不断深化消解一切"不齐",表达"复归于道"的寓意.看似文字游戏的"吾丧我",实则凝聚着庄子对个体生存境遇、精神世界的关注与思考,也是其为"我"摆脱束缚与局限,走向开放的生命提供的途径.在纷争加剧、矛盾凸显、人与他者关系更为紧张的今天,"吾丧我"之说尤其具有启发意义.

    吾丧我《庄子》内篇消解复归互文性

    古之道术在墨禽——《庄子·天下篇》今读之二

    喻中
    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庄子·天下篇》,"古之道术"在庄子时代破裂四散之后,墨翟、禽滑厘传承了其中的一个部分,这个部分可以称为"墨禽之道术".如果着眼于墨、禽二子与"古之道术"的关系,着眼于《天下篇》描述的整体图景,亦可以概括为"古之道术在墨禽".这种道术的基本精神是"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简而言之,就是节俭、自律、救世.按照《天下篇》,墨子与禽子可以相提并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禽子在先秦诸子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从更多的角度理解先秦时代的学术思想格局.

    《天下篇》墨子禽子墨家

    养气、知言与赞美孔子——《孟子》"知言养气"章新解

    梁涛
    5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的气可分为物质之气与精神之气,后者又包括血气、情气和德气.血气主要针对人的生理欲望而言;情气指人的自然情感活动,如"喜怒哀悲之气";德气则指人的道德情感活动,如仁气、义气等.孟子的浩然之气不是来自血气、情气,不是对血气、情气的理性升华,而是来自仁义之气,是"集义所生".孟子的"夜气""平旦之气"均是指德气而言.孟子自称可以做到知言,可以辨别言辞的错误所在,但没有提出一套分析错误言辞的理论方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孟子过分重视良知、良能,强调心的直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验认知的作用.辨别错误言辞不能仅仅靠良知、良能,还要靠经验观察、逻辑分析,而这恰恰是孟子所缺乏的.孟子高度肯定、赞美孔子,实际是通过孔子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视孔子为自下而上用文化、道德影响政治的新王,在得君行道之外,探寻一条觉民行道,甚至为君行道的道路,故"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孔子知言养气

    道统意识下孟子"德位"观之再阐释

    马卓文
    7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之"有德无位"的事实极大冲击了西周以来"以德承命"的信念,儒家学者不得不重新理解德位、德命、德福的关系,"德命"与"时命"的问题成为先秦儒家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的孟子,对德行与权位关系的阐释不同于以《穷达以时》《荀子·宥坐》为代表的"时命"观.孟子从"圣人一道"的道统意识出发,在塑造与诠释圣人的过程中,聚焦于几种具有代表性与争议性的权力转移方式.孟子吸取西周以来"德福合一""天命惟德"的思想资源,采用"天与之,人与之"的观念论证圣人的政治合法性.通过孟子的阐释,尧舜、禹、汤武、孔子都是在同样的机制下获得或不获得天子之位.这样一种机制并非如时遇一般难以捉摸,而是遵循着相对确定化的流程与评价原则,"德位一致"的必然关联被重新建构.

    孟子道统德位时遇天命

    探寻历史意义的中国进路

    陈赟
    8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督宗教的历史意识内蕴着一种基于时间与永恒保持恒久张力和间距的终末论结构,现代性意识将此结构转化为内在主义的历史过程.于是,单一线性机制的历史叙事构成西方历史理解的核心,其本质是将终末论的历史完成转换为历史过程中的终极完美,于是有了历史完成即历史终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基于历史意义不能在历史内部得以解决的历史虚无主义病理.这种历史意识的自我转换在于将历史从开端与终结的限制中解放出来,面向由连续和断裂组构的无尽、开放的历史过程.中国思想正面这一开放历史过程,并不诉诸超越的绝对普遍性,而是探寻在历史内部理解历史中意义的可能性.具体而言,中国思想构建基于天经、地义、人情组构的具体的历史普遍性,以"天下归仁"转换西方的自由为本的历史进程叙事,以"和而不同""多元一体"构建多元文明的共生秩序.同时,基于中国思想传统,可以发展出一种不同于希腊"人学真理"和以色列"救赎真理"的"中道真理";中道的生存真理基于仁的横向原理和中的纵向原理,构建了中国的"精神性天下"的根基.

    文明论历史意义历史哲学天下时代生存真理

    一性或二性:朱熹人性论争议及其缘由

    毛国民张梅
    10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人性论属于一性还是二性,学界多有争议.如要把握此争议的关键点,首先,必须既立足"理气"关系论分析朱熹人性论内涵,又要立足宇宙论或本体论、事实或价值取向等角度,去梳理心学派、气论派以及理学后学对人性论的争议.其次,魏校人性论"两个路向"可作为一种分析视角,即"生之谓性"路向,将"性与习对",从存在论、事实层面来界定人性,形成人性论发展史的第一传统;"天命之谓性"路向,则"以性与命对""性与天道对""性与人道对",从实践论、价值层面来界定人性,从而形成人性论第二传统.在把握这两个关键点的基础上,再分析一性或二性观点分歧的缘由,并在"理气不离不杂""性即理"语境下阐释朱熹人性论.阐释结论是:朱熹人性论兼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一而二二而一"观点,绝非"一性或二性"的机械划分.

    朱熹人性论一性二性

    论韩非的"理性官僚制"——兼与韦伯理论的比较

    彭新武周亚
    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秦帝国统一的前夜,韩非基于官僚体制日臻完善的社会情势,为实现官僚体制的有效运作提供了一套系统方案,蕴含着其实现清明吏治的卓绝努力.这一理论尝试比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创立的"理性官僚制"领先两千多年.尽管韦伯的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韩非有所不同,但其核心要旨在韩非思想中都已得到充分阐述.相比之下,韦伯的理论更多是在哲学层面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而韩非的理论不仅有哲学原则的指导,更包含一整套科学而又可操作的吏治之道.虽然官僚制在历史实践中日趋走向僵化,但蕴含在官僚制理性基础之中的法治观念以及等级化、专业化等原则,在组织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韩非的吏治之道依然值得大力借鉴.

    明法治吏因能授官循名责实奉公守法禁奸止邪

    人物介绍

    封2页

    《管子学刊》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