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鄢明明

双月刊

1001-4799

hudaxuebao@163.com

86-027-88663900

430062

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与时俱进,资政育人,服务社会”为职责,贯彻“双百”方针,发扬先进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热点,坚持双向匿名审稿制,择优刊载校内外优秀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何晓明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冯天瑜政治制度文化批判周制秦制汉制

    冯天瑜文化史研究对文化形态学说的借鉴和超越

    杨华樊懋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形态学说"是 20 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文化史研究方法,其视角重在文明比较和文明兴衰.该学说在民国时期传入中国,即引起学界回响,影响及于当时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以后,冯天瑜扬起新时期文化史研究的风帆,他借鉴了文化形态学说,在研究中展现出宽广的国际视野,长于利用文明比较法,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发展脉络.冯天瑜在文化史研究中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历史循环论和权力意志论,坚持唯物史观和历史进化论,着意阐扬中国的人文传统和民本主义.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学术思想的沉淀,冯天瑜不断发展完善其文化史研究理论,晚年总结提出中国文化生成论,该理论超越了文化形态学说,是其一生文化史研究的结晶所在,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史研究留下了宝贵遗产.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论文化形态学说文明比较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演进图景、鲜明特征及现实启示

    康凤云张丕术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作为新晋党员入党时的铮铮誓言,是党员对党作出的自我保证、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党员个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激励和引导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具有不同的内容表达和时代特质,经历了孕育生成、不断发展、曲折沿袭、完善定型等阶段,呈现出从初步形成、版本多样、自主拟定到规范统一的演进图景.在百年历史演进中,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体现出历史传承性与时代创新性相统一、精神上的激励性与行为上的约束性相统一、本质规定上的政治性与价值追求上的人民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和时代特征.历经百年变迁的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深刻启示:中国共产党要永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加强党员的忠诚教育,笃信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强化党的纪律建设.在新时代,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的精神洗礼和灵魂塑造作用,既要从整体性视野出发,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深化入党誓词的理论研究;又要从实践性角度出发,经常性地重温入党誓词,以此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手段,让入党誓词蕴含的思想性力量永放光芒.

    中国共产党入党誓词党性教育人民立场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叙事

    杨婷
    123-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为指引,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遵循,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具有鲜明的对话性指向,而话语叙事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明互鉴与对话的关键桥梁,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要方式.叙事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构建的重要表征,叙事话语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的关键载体,叙事认同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认同的强大助力.话语叙事与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同构性是以话语叙事塑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叙事应围绕"中国共产党是谁"这个核心问题,从执政为民的价值叙事、政党制度的比较叙事、治理效能的实践叙事、负责担当的外交叙事等维度构建叙事内容框架,塑造党的人民至上、政党民主、治国安邦、胸怀天下的形象;并以强化主体协同、主动设置议题、创新表达方式、推进精准传播为叙事话语策略,提升党的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聚合力、话语主导力、话语亲和力、话语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话语叙事叙事认同

    长江何以文明:对其内涵与必然性的阐释

    郑晓云
    13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江文明是一个孕育于长江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河流文明,同时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文明之所以能够确立,在于它拥有诸多反映长江共同性、标志性的核心要素,包括稻作农业、水运网络、水上贸易、青铜产业、河岸城市、水文化、精神文化等,以及其他诸多长江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要素不仅具有独特性、是其他区域不具有或不典型的,同时也对长江流域内外,乃至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长江文明具有历史的久远性、稳定的延续性,是世界大河文明中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明.长江文明的形成有其必然性,有从文化走向文明的推动力.这其中以水稻种植为核心的共同生计的形成、长江运河和水上交通网络建设促成的水上贸易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形成、中原文明在历史上对长江流域的嵌入和互动是重要的因素,促进了长江文明的一体化进程.这一切汇聚成合力,使长江流域文化从文化马赛克现象发展为一个文明体系成为必然.

    长江文明长江文化长江流域文明标志文明互动

    论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傅才武单钢新
    145-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是一种由长江与黄河共同构筑的超级两河文明形态.长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艰苦创制、卓越智慧和集体记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的战略性目标任务,必须梳理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基本内核、表征系统及其实现方式.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基本内涵在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归属感,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万年以来,在中华民族文化系统的构建过程中,长江参与塑造了中华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特性,构建了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表征系统,形成了国家文化的软实力.新时代要发挥长江文化的独特作用,必须要在国家文化结构的系统视野下,在全面系统保护长江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挥长江文化产业带和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作用,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在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进程中,发挥长江通江达海的功能,推动文化走出去,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进程中扩大改革开放;在全面实施长江生态保护的进程中,突出长江生态对于长江经济带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支撑作用.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入发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推动在增强文化自信中建设文化强国.

    中华文明长江文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华文化共同体长江生态长江经济带

    数字贸易与企业ESG表现——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陈汉林王宇
    154-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借助数字贸易推进企业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以 2009-2022 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数字贸易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这一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显示,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企业、高科技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三条路径来影响企业ESG表现.基于此,中国应抓住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带来的机遇,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差异化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

    数字贸易ESG表现数字化转型绿色创新水平信息披露质量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经济韧性提升:机制分析与推进路径

    赵连阁霍艺嘉
    164-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增强农业经济韧性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基于 2012-2022 年我国30 个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农业多样化种植是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经济韧性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拓展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具有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与异质性特征.因此,政府应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鼓励采取农业多样化种植模式,合理调控数字农业企业数量,制定差异化的农业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增强农业经济韧性,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农业经济韧性农业多样化种植农业高质量发展

    有效还是浪费: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研究——基于大型广告主广告支出与销售额数据的实证检验(2001-2020)

    姜智彬
    174-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比个体广告支出效率,对一个国家(地区)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的测量研究更具经济学上的普遍意义.通过对 20 年来我国每年排名前 100 位大型广告主相关数据的整合和清洗,可以发现: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呈阶段性上升态势,经历了低效率、效率提升、效率较高三个阶段;中国大型广告主在保持现有销售额的情况下,从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的理论角度分析可以节约大量广告支出;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支出效率高于传统媒体,促进了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的上升.在嵌入性视野下,一些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对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会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包括GDP 增长率、广告法律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广告市场主体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技术进步的速度与空间.对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的研究还需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一是不同国家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研究;二是我国不同形态互联网广告的支出效率研究;三是我国不同行业整体广告支出效率差异研究;四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中国整体广告支出效率的影响研究;五是中外广告支出效率的比较研究.

    大型广告主广告支出整体广告支出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

    晚清武汉地区报业人员构成及其群体关系研究

    芦何秋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 1866 年武汉出现第一份近代报刊到 1911 年武昌起义这段时间,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与清政府三方为宣传本派政治主张,在武汉展开了激烈的舆论斗争.早在 20 世纪初,革命党人就已在武汉以报刊作为主要手段为革命进行舆论造势.而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深感民办报纸将危及清廷统治,为遏制革命思潮的传播,也创办大量官报用于抢占舆论阵地.不仅如此,武汉作为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开放的舆论条件、宽松的办刊政策,吸引了大量士绅、学生等创办商业性报刊.除国人自办报刊之外,受汉口开埠的影响,大量外国传教士与商人涌入,出于吸纳教徒与营利的目的,他们创办报刊向国人传递西方的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念.商业报刊、外报以及不同党派的政治性报刊交织共存,或竞争、或对立、或合作,共同塑造了晚清武汉报业发展的多元图景.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不同社会身份的报人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逐步形成了一致性的革命价值追求,为辛亥革命提供了舆论条件与思想动员.

    晚清武汉报业报人群体人员构成群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