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北大学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中北大学

薛实军

双月刊

1673-1646

xbsk@nuc.edu.cn

0351-3942656

030051

山西太原尖草坪区中北大学(太原13号信箱)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发挥综合性理工院校特点,开展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反映高教改革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再出发

    侯怀银时益之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版研究生学科目录颁布,新的学科布局已经形成,中国大学学科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回首过去,中国大学学科在百余年的建设征程中,继承性与创新性并存.面对新时代、新形势,中国大学学科建设亟待再出发.这一学术事件在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促进中国大学学科特色发展、推动大学学科专业体系完善等方面极具意义.为了实现一种卓有成效的再出发,我们需要在持续抓好学科点和学科依托单位建设、做好学科定位与做出优势特色、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大学学科职能发挥以及不断创新学科建设机制等方面着紧用力.

    研究生学科目录中国大学学科再出发

    面向2035年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建构:价值意蕴、基本框架与逻辑遵循

    张小花马焕灵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等教育法律体系有助于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以及有效抵御与规避高等教育发展风险.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主要由高等教育法律体系的元结构、层级结构和法治结构组成,以制度-主体-资源、结构-质量-效益、公平-自由-开放等方面为主要保障内容.为此,我们应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法律保障体系建构的政治方向、以人民为中心为法律保障体系建构的根本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法律保障体系建构的价值追求、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法律保障体系建构的根本目标,综合考量、系统设计,建成横向、纵向贯通的面向2035年高等教育强国法律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法律保障体系法治结构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视阈中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的三维思考

    陈浩汪盛玉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趋于高品质化.在"为什么"维度,人民高品质生活追求源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系统性成就以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难题的破解.在"是什么"维度,人民高品质生活追求表现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全面性彰显、民生保障的普惠和兜底体现多层次性.在"怎么办"维度,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需要聚焦"民生七有",把好就业关键关、拓宽增收渠道关、抓好教育基础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关、优化住房保障政策关、筑牢社会保障安全关.只有持续发力,不断推进新时代全民共建共享的高品质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人民高品质生活实现三维思考"民生七有"指向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奉献精神的深刻意涵、价值意蕴、弘扬路径

    吴学兵王怡灵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和精神力量的支撑.奉献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永续传承的宝贵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底色和精神特质,是当代中国精神的品格底色,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敬业实干的价值品格、先人后己的价值规范、许党报国的价值追求等是其核心意涵,集中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下奉献精神所内蕴的"为谁奉献""谁来奉献""如何奉献"等价值要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奉献精神在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意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引擎.为此,必须在勇攀科技高峰、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扎根基层工作等领域进一步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奉献精神深刻意涵价值意蕴弘扬路径

    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风险研判和实施路径

    刘佳佳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两者之间具有强烈的互动耦合性.数字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创新效应,加速了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做大了共同富裕的"蛋糕";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普惠效应,推动了社会财富共享,进一步实现了分好"蛋糕"的目标.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数字经济必然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数字劳动、数字鸿沟、数字垄断、数字拜物教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致使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无法有效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从而制约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在充分研判各类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多措并举消除"数字鸿沟"、营造良好的平台经济竞争环境、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来引领共同富裕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共同富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隐秘盛开》中的对话关系与多重意蕴

    张丹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秘盛开》展现了山西女作家蒋韵对于"爱"这一主题的思考,小说内蕴丰富,言语隽永,于情爱纠葛中表现出人性美学.作者借用时空、人物与人物以及人物内心三组对话关系的设置,使得不同思想发生交流、冲突,体现了爱和人性的多重意蕴.置于对话两端的力量势均力敌却又"各执一词",蒋韵借对话关系的争执蕴藏了文本生成的无限空间,体现了作家广博而又包容的关于"爱"的思考,文本中形成的不同立场、观点、态度,成为各方雄辩的舞台.

    蒋韵《隐秘盛开》对话关系女性作家时空

    论艾青当代文学初期的域外书写

    程影卢桢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作家的集体域外出访承担着国家文化交流的责任,出访写作被赋予塑造国家想象的功能.当代文学初期,艾青的域外出访写作具有时代文学的整体性特征,较之现代文学时期,诗人的抒情风格由忧郁转向欢乐,情感焦点由对中国大众劳苦的揭示转向对黑人民族的人道主义同情.同时,域外风景和人情刺激了诗人心绪,使其诗歌中的现实联想、情感抒发、物象思索以及意象使用都有了新变化,呈现出更为真实也更深沉的精神主体形象,整体上昭示了诗人向早年艺术追求的复归.作为出访写作的代表诗人,艾青某种程度实现了十七年时期"变"与"不变""现实"与"艺术""公开"与"私人"等重要议题的微妙平衡.

    艾青域外风景体验出访写作

    以史为诗:山右遗民傅山的自我写照与身份认同

    郭爻何宗美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易代之际的遗民诗人傅山学养深厚,在清初"诗史"观念复兴的背景下,傅山没有笼统地接受前人的文学思想,而是有选择性地继承,他注重诗歌的社会功用,强调"真""实"之观念与"诗""史"之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诗史观,拓展深化了"诗史"这一诗学观念.咏史诗作为特殊环境下的思想表达,是傅山诗史观的文本表现形式,诗中的历史人物是其自我写照.背后的文化氛围和遗民心态则始终是影响傅山诗史观形成的因素,贯穿于傅山的文本与思想中.

    傅山诗史观咏史诗遗民情怀

    作为文学景观的桑干河——以唐宋诗为中心的考察

    孟丽红杨万里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雁北地区,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流的关键地带,桑干河作为雁北地区重要的水系,与雁门关、恒山山脉等共同构成了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因此作为"战争"的代名词,成为文学世界中的一个常见意象.历代诗人对桑干河的文学书写,将其逐渐塑造为兼具自然属性和文学属性的文学景观,包含着多重审美意蕴和情感内涵,其中尤以唐宋诗人的书写最具典型意义.他们以桑干河为媒介,抒发对战争的痛恨、对国家的担忧以及羁旅的哀愁,勾勒出独特的人文精神与时代风貌.这些诗歌蕴含着多重文化特质,以"尚武"最为鲜明,显示出雁北地区独特的文化性格,充分展示出桑干河的文学价值,丰富了我们对山西地域文化的认知.

    桑干河文学景观山西地域文化

    腊八节俗的文化阐释与传承启示

    高忠严周晓丽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产物,节日的形成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过程,伴随着节俗的多样化,节日内涵也在不断完善.腊八节从最初的祭祀、佛教节日发展出与民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一系列习俗活动,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民俗特征更为明显.佛教活动、敬神祭祖、腊八食俗、舍粥于众是腊八节期间寺院圣地与民众的必备节俗内容.另外,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游戏娱乐、人际交往、村社活动与一些禁忌习俗的内容也包含其中.腊八节俗不断丰富,并与各地风物、民众信仰和心理诉求等相结合,成为自然崇拜与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渗透出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研究腊八节俗的文化内涵并对此进行解释,对于正确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现象、分析节俗传承的价值与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腊八节俗农耕文化自然崇拜人文关怀传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