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袁业立

季刊

1671-6647

hbhh@chinajournal.net.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高新技术区仙霞岭路6号

海洋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和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深度学习的SAR影像海洋涡旋检测算法对比分析

    贾翊文荆文龙杨骥舒思京...
    13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类型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算法在亚中尺度和小尺度海洋涡旋检测中的性能,本文利用ERS-1/2、ENVISAT、Sentinel、GF-3和ALOS-2等卫星影像,构建了一个包含亚中尺度与小尺度海洋涡旋的SAR影像数据集,涵盖了多源、多尺度的海洋涡旋目标.基于构建的数据集,分别采用RetinaNet、Faster R-CNN和Cascade R-CNN三种深度学习目标检测网络进行实验,并对3种网络的检测速度、检测精度与抗背景干扰能力开展综合性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检测速度方面,RetinaNet网络更快,每秒检测帧率为19.4;检测精度方面,Faster R-CNN精度为0.7975,比RetinaNet和Cascade R-CNN更高;抗背景干扰方面,Cascade R-CNN的抗背景干扰能力更强,在涡旋目标分布密集且与背景区分度较低的情况下,能够正确检测出更多的涡旋.

    海洋涡旋合成孔径雷达深度学习目标检测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澎湖水道数字水深模型构建

    熊桂芳王波朱长德张国栋...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澎湖水道生成一个高质量的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Bathymetric Model,DBM),分析了不同DBM在不同子区域之间的差异,利用自适应分区域空间加权融合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DBM.结果表明,在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DBMs中,SRTM30_PLUS、GEBCO_2021、SRTM15_PLUS这3种DBM质量较好,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为7.931~8.016 m,而ETOPO1、GEBCO_2014和TOPO V19.1质量较差,RMSE为11.439~20.105 m;利用本文研究方法所构建的澎湖水道数字水深模型的RMSE为6.970 m,其精度比GEBCO_2021、SRTM30_PLUS和SRTM15_PLUS模型分别高12%、13%和12%,利用本研究方法所构建的DBM恢复了高精度水深点,保留了地形细节信息.研究结果可为从多个数据集中及时重建和更新大规模海底地形提供参考,并推广应用于其他环境和区域中.

    多源水深数据数字水深模型海图数据加权融合

    基于水下滑翔机观测的印度洋东南海域环境噪声风关特性

    王金成潘海东王冠琳王岩峰...
    160-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海燕"水下滑翔机在印度洋东南海域实测的环境噪声数据和海面风速再分析数据:分析了此海域4~20 kHz内环境噪声时频特性;验证了滑翔机深度不会显著影响环境噪声的风关特性测量;定量计算了噪声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利用最小二乘拟合得到各中心频率噪声谱级与风速的线性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在小于4 kHz的频段内,因受所搭载温盐深仪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泵的噪声影响,噪声谱级与海面风速的相关系数在0.2以下;在大于4 kHz的频段内,环境噪声谱级与海表面风速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且在6~10 kHz频段内相关系数为0.8左右;在5~20 kHz频段内,噪声谱级与风速拟合呈线性函数关系,并且随着中心频率增高,倍频程损失平均为5 dB左右;在10 kHz处,拟合斜率最大,噪声谱级对海面风速变化的敏感度最高.

    海洋环境噪声水下滑翔机海面风速相关系数线性拟合

    珠海市前山河污染物溯源预警理想数值实验研究

    游志伟徐广珺刘雨立谢文鸿...
    17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采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方法和染色示踪方法开展珠海市前山河污染物溯源预警数值模拟研究,在理想条件下开展实验,模拟潮汐、风场和径流的不同组合对污染物移动的影响,对漂移路径和扩散情况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污染物溯源实验.结果表明:潮汐、风和径流均能显著影响污染物的移动,其中径流流量的作用尤为明显;上游更大流量河水的输入有助于快速排出污染物;水下释放的污染物在原地滞留时间更长,局部浓度较高,不易被稀释;污染物的分布范围更多取决于风向,而不是风速.溯源实验结果表明大部分溯源结果与污染物投放点相符,可以为进一步污染治理和研究提供参考.

    数值模拟FVCOM污染物追踪河流

    海洋温差发电混合工质二次热回收循环系统理论和实验研究

    陈凤云彭景平刘蕾葛云征...
    185-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海洋温差发电系统中可利用的温差较小,发电效率相对较低,寻求海洋温差发电系统高效热力循环方式一直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构建了非共沸混合工质的海洋温差发电热力循环,增加了稀溶液支路的二次热回收装置,并进行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得到了循环效率与工质浓度、透平进口压力和抽气系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稀溶液支路的二次热回收装置,循环效率最高可达5.25%.研建了10 kW二次热回收海洋温差发电系统,得到了平稳运行工况下的系统性能,发电系统效率最高达3.8%,同时得到了蒸发器和冷凝器在该换热条件下的换热系数,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海洋温差发电热力循环循环效率工质浓度抽气系数

    基于物联网的浮标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设计

    张新文刘同木周保成马玉...
    196-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是浮标观测系统的核心.结合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浮标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方法,并研制了基于Socket协议的通信控制器和数据融合采集系统,实现了浮标观测系统通过软件配置的方式进行传感器的接入与管理,解决了总线式数据采集与控制技术在传感器可扩展性、即插即用性方面的不足.组网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网络内部数据发送与接收准确率达100%,远程数据中心数据平均接收率大于等于98.3%,且系统接入传感器无须软硬件设计编码,具有数据接收稳定、观测系统扩展复杂度低和新增硬件功耗低等优点,在海洋浮标观测系统应用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海洋浮标物联网数据采集与控制无线通信自组网

    《海洋科学进展》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