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张奋勤

月刊

1671-0975

430205@163.com

027-81973959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查看更多>>《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一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本刊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语言与文学、史学、法学、文化、教育学等学科的论文。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及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健康中国语境下遗体捐赠与利用的替代同意权研究

    蒋继贫王心强万聪
    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遗体捐赠和利用事业存在亟待突破的现实困境,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但是遗体以及器官的供应仍然严重不足,陷入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替代同意权制度的不清晰、不完善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通过总结各地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的经验,通过科学设计替代同意权、加大捐赠鼓励力度、设置受益人义务等方法,并将其融入立法之中,使之与"健康中国"的战略相契合,破解遗体捐赠不积极的现实困境.

    遗体捐赠同意权替代同意健康中国

    离婚冷静期制度之辨正与补阙

    柯思萌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新设离婚冷静期制度以降低冲动离婚率,由于该制度本身之价值目标定位易致误解,社会各界对其设立的合理性存有诸多怀疑.加之该制度之规则设计在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尚有缺漏,其境况更是岌岌可危.有鉴于此,通过对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横向分析,并对相应法理基础进行纵向探寻,证成离婚冷静期制度植根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之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从适用规则等方面进行制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使离婚冷静期制度更具新时代之法治气蕴.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离婚冷静期

    交付视域下偷换二维码收取钱款的犯罪厘定

    王风瑞
    99-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维码支付的大行其道,使得偷换商家二维码而收取商家钱款的犯罪行为逐渐出现.在新型支付方式的影响下,由于财产转移的方式不同于传统方式,对于该犯罪行为也出现了盗窃罪、诈骗罪,甚至是侵占罪的不同认识.但是,在当前的犯罪解释之下,盗窃罪无法解释商家成为犯罪的被害人但是在犯罪过程中并未占有钱款的问题,诈骗罪无法解释顾客并没有将钱款处分与行为人的意思的问题.二维码作为一种支付方式,其改变的是货币交付的过程,因此对于偷换二维码的犯罪定性也只有在准确把握交付过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通过对货币交付过程的各方关系、财产转移的时间等进行解构,将犯罪行为准确地嵌入到交付过程之中,行为人是在顾客完成支付行为之后、在商家对财产产生社会观念上占有的前提下以秘密方式实现了财产占有的转移,故应构成盗窃罪.

    二维码盗窃罪诈骗罪交付

    《聊斋志异》与《池北偶谈》科举考试之神异观比较

    段华升
    105-10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是清代的两部文言志怪小说.科举考试自实行之日起就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文人作品中,这两部书对于科举考试都有不同程度上的反映.但因蒲松龄和王士禛一生经历大相径庭,前者屡战屡败,穷愁坐馆;后者一生宦达,位列台阁.这使得二者小说中体现的科举考试的神异观有所不同.首先,将从科举考试中神异观的转变探究原因;其次立足于二人对官场黑暗的揭露态度、对科举弊端的认知程度以及科举制度下的人性变化对两部书的思想内容展开比较.

    《聊斋志异》《池北偶谈》科举考试神异观

    《福楼拜的鹦鹉》的非自然叙述声音及其后现代人文特征

    葛佳美赵秀兰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楼拜的鹦鹉》是英国当代小说家朱利安·巴恩斯的代表作,该部小说的出版标志着巴恩斯打破了传统传记的线性写作方式,创造了一种新的混合体小说形式.非自然叙事是后经典叙事学中的一个新领域,纵观《福楼拜的鹦鹉》一书可以发现非自然叙述声音对于后现代小说文本构建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该小说中的三类非自然叙述声音,探讨非自然声音对于后现代小说文本形式创新的作用,进一步揭示巴恩斯小说中的后现代特征及其人文内涵.

    巴恩斯《福楼拜的鹦鹉》非自然声音人文内涵

    中国文化"走出去":基于传播要素分析的翻译选材原则

    岳启业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质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过程只有符合传播规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有效的对外传播.任何传播过程都涉及七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构成传播链上缺一不可的环节,从而促成传播活动的完成.因此,翻译选材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以文化本身为参考,或只选择文化典籍与文学文化精品,而是要以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渠道与媒介、传播环境、传播者、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这些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为参照系统地选择翻译材料,才能实现中国文化广泛有效地"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选材传播要素文化对外传播

    适应与选择——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色·戒》英译研究

    王佩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爱玲的小说《色·戒》经由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后在西方世界广为传播,并被知名度颇高的"企鹅经典"丛书收录,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及其核心理念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层面分析了蓝译本取得成功的原因,发现其翻译具备以下特点:(1)语言层面:把握英语的形合特点和汉语的意合特点,通过改变语序和增删细节来增强译文逻辑性;(2)文化层面:在翻译与麻将、战争以及上海文化有关的中国特色词汇时通过增译、删译以及借鉴译入语文化等方式灵活传递文化信息;(3)交际层面:通过段落的调整和句式的改变使原文更易于读者理解.整体来说,蓝诗玲根据不同的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相应的适应与选择,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生态翻译学适应与选择《色·戒》英译

    后现代建构主义在大学特色文化个性创新建设中的研究

    熊晶晶陈小斐李华卫
    119-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景光明,中国的大学文化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是传承、创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大学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限制了大学的改革发展,更谈不上有具有特色文化,因此,为了促进当代大学顺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变化,则需要建设大学特色文化,强调个性创新.大学特色文化个性创新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通过大学特色文化个性创新建设可使大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并且发挥积极的"灵魂"作用."创新理论指引创新实践"(来源:人民网《伟大旗帜引领历史巨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述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前提,对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中有不同于传统大学文化的新思潮、新观点、新角度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个性创新实践对当代大学特色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探索意义与作用,并能提供大学特色文化个性创新建设转换及发展途径的思路.

    大学文化后现代建构创新

    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党建工作"五位一体"模式的探索

    鲁晶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研究生党建工作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遵循新时代的需求,结合研究生群体特点和研究生党建现存问题,从政治建设、主体建设、制度建设、阵地建设、环境建设等五大方面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

    新时代研究生党建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话语能力新提升

    李荣荣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获取资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大肆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特别地,2020年新冠疫情作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球,一时间国内外关于疫情防控的谣言和虚假信息频出,导致社会公众真假难辨.而高校学生作为网络活跃用户,因为自身群体特点更易受负面信息的错误引导.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拓展工作范围,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日常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媒介素养,提升网络话语能力.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