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张奋勤

月刊

1671-0975

430205@163.com

027-81973959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查看更多>>《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一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成为我校教学、科研的主要阵地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本刊主要刊登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哲学、语言与文学、史学、法学、文化、教育学等学科的论文。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师生及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网络民意对司法的影响——比较法视野中的江歌案和药家鑫案

    施玙洁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社会属于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给社会公众提供了快速便捷的表达平台.但其作为新兴载体下民意的表达形式,亦对我国司法产生了双重影响:网络民意监督司法,促进实质正义的实现;非理性的网络民意干预司法活动,给国家审判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比较国内司法机关对药家鑫案件的审理与日本司法部门对江歌案的处理,找出我国司法机关受网络民意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尝试提出化解网络民意对司法消极影响的对策,达到网络民意与司法公正的良性互动,实现司法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维护司法公信力.

    网络民意司法公信力司法独立良性互动

    身份的置换与自我体认——论《海上花列传》中的人物"异化"现象

    李夏茹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发生着前所未有之巨变,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体系在资本这个"齿轮"的碾压下开始崩溃、瓦解.一批描写近代社会城乡文明冲突的作品开始涌现,《海上花列传》正是描写这一主题的瑰宝之作.小说除了写一些居住在上海本地的生意人的生活轨迹之外,还穿插了一些来自乡村的人物:他们辞别家乡来到上海,逐渐走向"异化".这种"异化"重建着人们的心理结构并对他们的传统亲缘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体现了他们对原有价值观念的背离和在新的环境下进行的自我体认.本论文致力于从"异化"之表现与这一现象背后深刻的原因两大方面来阐释近代社会里这一典型的社会现象.

    《海上花列传》人物异化自我体认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神经症人格的治愈之路

    段玉婷于元元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位女士的画像》以其国际主题和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但实际上,小说更是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成长史,这突出体现在其神经症人格的产生和治愈过程中.本文将运用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对伊莎贝尔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原因、应对策略以及治愈过程进行分析,阐明其幼年时期产生的基本焦虑对神经症人格形成的作用,以及在文化环境改变的影响下,神经症人格的发展与治愈对婚姻抉择的改变,从而对伊莎贝尔的婚姻结局进行重新解读.

    《一位女士的画像》霍妮神经症人格治愈婚姻抉择

    对女性的关怀和正义——论格里塔·加德社会正义思想中的女性意识

    汪雅雪赵谦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压迫模式的同一性,社会正义与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相结合是各自跨学科发展的必然走向.出于对女性的道德关怀,加德始终秉持一种超越生态女性主义的社会正义思想.对女性的关怀和正义,是加德社会正义思想的核心,也是对其他弱势群体普遍伦理关怀的基本前提.本文从社会正义理论简要梳理着手,廓清生态女性主义者的社会正义概念,再结合加德的主要论文和著作,运用比较分析法挖掘加德社会正义思想中的女性意识,这对我们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和性别问题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格里塔·加德女性关怀社会正义

    新时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微

    陈阳芳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财富.自发自觉将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立足于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结合其丰富的育人价值,破解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劳模精神网络文化建设和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等途径,主动探索劳模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充分发挥劳模精神教育的育人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民族复兴凝魂聚力.

    劳模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

    浅谈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实践

    吴倩倩刘杰
    11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有着立德树人的共同目的,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该推动双方协同育人,增加合作意识,搭建交流平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

    以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路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调查教学改革为例

    卢米雪
    117-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提出赛教融合、校企合作两大发展路径,构建了校赛企三方协同培养的育人体系,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教学组织形式从"学校主导、课堂情境"向"三方协同、应用情境"的转变.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并有望为其他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借鉴.

    应用型人才培养赛教融合校企合作市场调查

    基于产教融合的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向明彭璟苏蕊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立学院推进实施以产教融合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当前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但由于独立学院发展较晚,目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和调研的基础上,从社会需求以及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方向指引中寻求突破路径,提出了独立学院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独立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探析

    游珍花汤梅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而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国家、高校、社会、学生多方面着手,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对策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张美云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课程思政尤其是专业课课程思政视角,探讨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践行立德树人职责的实现路径极具现实意义.依托问卷调查和前期教学实践发现,多数经济类研究生导师需要重视和继续提升实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综合能力,多数师生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认同立德树人是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职责,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的素材依托和具体构成元素较为丰富、立德树人的路径和效果较为明确、改进措施需要多方认同和参与,以"学科前沿+精选专题"的框架开展经济类研究生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个较有成效的探索.发挥经济类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过程中专业课课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载体作用,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创新改革,也可为其他人文社科类乃至所有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经济类研究生导师课程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