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陈孟昕

季刊

1009-4016

hvmsxyxb@163.com

027-81317060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6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期刊,全文彩色印刷,季刊。至1999年我院正式创刊至今,我们的办刊思想始终以推进学院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建设为主旨。不仅立足本院,同时也放眼于国内外美术学科的建构和当代进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墓中图绘为何?

    汪悦进方慧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王堆出土文物给我们提出众多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便是它们的功用。通常认为它们是为死者提供一个死后安居乐业的居所。这种假设无法解释内棺顶层画面朝下、直对死者的飞衣帛画。画面内容描绘由黄泉至天界的升仙形迹,显然与死后居所说有矛盾。升仙帛画又不像是供死者"观看",因为死者双目被蒙上"幎目",且被二十多层织物包裹严实。既然如此,这升仙帛画在墓中又起到何种作用?这便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文章从汉代生死观出发,以气散为死、气聚为生的汉代思路入手,论证马王堆飞衣帛画与四重套棺皆是以阴阳合气为经纬来组织画面,经营位置,排列出一个出死入生的序列。而这种"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起死回生,而是个体消解(尸解)后,亡灵遁入虚拟时空,与日月同伍,天长地久,进入超越古今生死的混沌状态。帛画与套棺由此描绘出人之生命出于混沌、终于混沌、阴阳消长、四季循环的轨迹。这便是生命艺术,其要旨不在于被观看,而在于缜密规划与布局设计。死后世界奥不可测,生者亲属能够做到的,便是将莫测的未来转化为可预测的结局。马王堆艺术要旨便是作如此规划。飞衣帛画与棺绘便是为亡灵导航而准备的"路线图"。

    马王堆飞衣帛画阴阳合气合阴阳出死入生升仙

    专题:青铜器的艺术史观察

    张翀
    10页

    饕餮纹的分类问题

    韩鼎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饕餮纹的分类是对其展开系统研究的基础,目前学界的分类主要基于"类型学"和"风格学"。类型学角度的分类常以角或尾等局部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风格学角度的分类以罗越的"五种风格说"为代表。前者重视局部,导致分类标准不统一,型式分析所应体现的发展序列不清楚。后者存在单线发展观,类别划分不完善,演进过程模糊等问题。因此,可将风格学和类型学结合起来,前者用于整体性分类,以保证各类形式特征的一致性;后者用于类别内部演进过程的讨论,体现发展脉络。基于此,文中将饕餮纹分为九类,并概述了各类的核心特征和相互间的影响关系。

    饕餮纹分类类型学风格学

    臣辰诸器新考

    夏虞南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近年新出"臣辰"铭青铜器,具有明显的商晚期风格。通过重新梳理分析臣辰诸器纹饰、器型并明确断代,结合铭文及传世文献,可推断"臣辰"所属族群在商周之际的世官性质和作为史官、小臣的历史地位。在铜器纹饰、器型风格、铭文所见历史活动和政治地位等方面皆体现出商周之际的连续性与传承性,该类型青铜器当为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的产物。臣辰或为商周之际活跃于洛阳等地区,具有一定地位及影响力、直接听从于王命、履行史官职能的世官家族。

    臣辰纹饰器型士上卣殷礼

    弋射之镞:源自贵族仪礼中的风雅传统

    金烨欣刘永晖
    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春秋战国之交,晋、吴两地墓葬中出土的金银错青铜镞,呈较短无锋无刃的圆柱形,穿缠以线,古称为"赠",并搭配绕线制成的"缴",主要用于弋射活动。其功能不仅用于射礼,更以捕捉大雁为主,服务于大夫、士阶层的交往,展现了古代贵族礼仪中的风雅传统。这些金银错青铜镞具备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其表施以金银错工艺,设计精美,而作为墓主生前宝爱之物而陪葬,与普通杀伤性镞在形态、功能及装饰方面有明显区别。考古资料表明,金银错青铜镞最早出现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分布上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北方以晋国为代表,南方则以吴国为主。金错技术用于箭镞之上在南北均有发现,但银错技术首先在南方出现。而其他诸侯国出土的金银错青铜镞数量相对较少,这可能源于春秋晚期晋国扶持吴国以牵制楚国的政策有关。军事、人员、工艺的南传,使得吴国的工官在这一过程中对传入的北方技术进行了改良和创新,而后继的越国和楚国则继承了其技术遗产。

    弋射收获箭矢矰缴金错银错青铜镞

    简论青铜大方鼎出现的时间与技术

    张翀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夏商周三代,时间从公元前21世纪一直到公元前3世纪,东周王祚亡于公元前256年。时间漫长,政体社会变化明显,即夏商周并不是如后世简单的朝代更迭,其中带有重要的社会变化,诸如信仰仪式、政治管理、婚姻结构等。由道而器,社会形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器物等艺术形式的变化。青铜器作为当时社会重要的表征物,呈现出萌发、发展、高峰以及式微的态势。本文以商代前期出现的铜方鼎为切入点,讨论其出现的时间和技术。这类方鼎一般都比较大型,显然是多工种配合协作的产物,势有跨材质、多技术的情形。这些是当今艺术史关心的要点。

    铜方鼎前庄二里岗

    波曲纹填充纹样考——兼谈三星堆连山纹与商周神鸟崇拜的视觉表现

    吴宛妮
    4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综合对比三星堆遗址与商周出土铜器,本文认为西周铜器上的波曲纹填纹为二维平面化的鸟纹变体,与三星堆铜器中的连山纹填纹有渊源关系。连山纹填纹中的"凸目"与"鸟羽",分别象征了商周两种神鸟崇拜观念,前者来源于注视行为下的权力指涉,而后者则代表了主动被观看行为中的权力夸耀。伴随神鸟信仰的更迭,连山纹与波曲纹的填纹表现重点也发生变化。波曲纹填纹抛弃了对鸟目的描绘,其分支"只"字与"皇"字形填纹皆描绘鸟羽,其中"只"字纹表现俯视视角下展开的神鸟及其羽饰,"皇"字纹则伴随西周中期流行的垂冠大鸟纹装饰传统,是凤凰头冠与尾羽眼状斑纹的装饰性表现。两种分支均可在三星堆遗存中找到图像依据,并有其生产交流的物质基础。

    波曲纹连山纹三星堆遗址神鸟崇拜凤鸟纹

    想象中的东方

    琳达·诺克琳陈初露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诺克林的批判性分析尝试将赛义德在《东方主义》中的观点引入视觉艺术领域,认为法国19世纪画家杰罗姆、德拉克洛瓦等细致描绘的东方生活场景,只是想象的产物。画面表现了一种沉湎于往昔与感官享受的文化,一种地理上、道德上与文化上与西方文化迥异的他者。这些东方风情的绘画,更多地从后殖民立场揭示了产生并消费它们的法国文化;这些图像还有着政治的目的,有助于证明西方介入东方的正当性。

    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异域风情如画观念

    从"同感"问题说开去——论梅洛-庞蒂的交互主体性诗学

    魏昕昕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答"唯我论"疑难,"交互主体性"的建构成为胡塞尔现象学当中的重要环节。胡塞尔看到具身性经验在"同感"过程中的作用,但主张将他人构造为"他我"以回返先验的交互主体性。梅洛-庞蒂沿具身性的路径对交互主体性问题做了推进。基于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梅洛-庞蒂将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在"超前"与"倒退"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通过将身体姿势作为意义的符号化呈现完成了对身体知觉的意义转换,由此演化出了一种感性的符号学理论。在存在论的视角下,梅洛-庞蒂将这种感性的符号学发展为身体与世界、符号、他人之间相互交织的"叠印美学"。这种"叠印"美学得以建构的基础则在于梅洛-庞蒂的"同时性"的时间观。

    梅洛-庞蒂胡塞尔交互主体性同感叠印同时性

    重获真实的"经验"——本雅明论"经验"与"非意愿记忆"的时间性关联

    周厚翼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本雅明的晚期作品中,他试图通过哲学和文学两种途径重获"经验"的真实性,这两种路径最终都汇聚到了对记忆和时间的探究。本雅明借助柏格森的"绵延"理论,认为"经验"的本质归属于过去之"绵延","经验"的本质表现是"回忆"的"影像"。虽然本雅明赞成柏格森的记忆理论,认为"回忆"的运作机制是从"过去"出发指向"当前",但本雅明并不支持"经验"能够通过自觉性的"意愿记忆"召回。在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作家的文学作品里,本雅明揭示了"经验"与"非意愿记忆"的时间性关联。从记忆角度梳理本雅明对于真实经验的求索脉络,不仅能提供本雅明经验理论的一种进入方式,亦可以勾勒出本雅明时间性思想的轮廓。

    经验本雅明非意愿记忆普鲁斯特柏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