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余敏辉

双月刊

2095-0683

xuebao2261@sohu.com

0561-3802261

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做到学术性、导向性、专题性、师范性、地方性的统一,繁荣学术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它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杨庆祥文学批评的主体性

    陈振华王达敏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庆祥作为当代80后批评家与人文学者的代表,其文学批评与学术研究具有显著的代际色彩、时代印记与个性特征.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其立论的基础与出发点,鲜明的批判精神切中了当代文学的病理与症候,宽广的思想视域使其文学批评高屋建瓴,"六经注我"的批评气象显现了个人的辨识度,对新时代前沿与现场的言说更是聚焦"人民性""时代性"与"历史总体性",这些都充分彰显了其批评与学术研究的主体性.杨庆祥以自己持续不断的书写,加入对时代精神的构建.凭借着获鲁奖的《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他的文学批评呈现出新的景观,抵达新的境界.

    80后批评家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前沿与现场新时代写作

    郭小川日记中的私语、身份与创作问题

    史婷婷陈雪涵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亲属整理出版的郭小川日记,辑录了诗人1944-1973年间的心路历程.内容方面,囊括文学创作、行政工作、兴趣爱好、经济收支、个人情感、交游情况、劳动改造、健康状况等,可视作私语记录.作为政治诗人、"三八式"干部的郭小川,于1955-1961年间在中国作协处理日常事务,以"争夺无产阶级的文艺阵地".此间日记见证了郭氏有关作协秘书长与诗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期间先后创作的《一个和八个》《望星空》被组织定性为创作上的严重错误,郭小川受到批判.日记对此有所记述,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从中亦折射了"十七年"文学创作与时代主潮间的分合.

    郭小川私语身份认同《一个和八个》《望星空》

    葛洪的传统儒学思想及文学价值观

    刘伟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玄风日盛的两晋,儒学已然呈现玄学化新面貌,而江南吴地却继承着两汉经学脉络,展示出传统儒学的抵抗姿态,葛洪就是其中著名的士人代表.葛洪分别从"破"与"立"两方面显示了向传统儒学思想复归的意旨,前者表现为对玄学玄风展开批判,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言行放诞、士无特操,二是社会失序、风俗衰败,三是仿洛新风、丧失传统,较之他人,葛洪的批评力度更大;后者表现为对封建礼法及等级制度的大力维护,而其极致思想就是对君主制的张扬与鼓吹.葛洪对文章价值的判断颇具特殊意味,实则为其传统儒学思想的投射映照,他认为"德"应与"文"并重,文章须为世而作,尤重子书而轻视诗赋,受传统儒家文学观浸染颇深,而与时代潮流相左.

    葛洪传统儒学文学价值

    论元人冯子振、释明本《梅花百咏》唱和的多重影响

    郑斌翁小娣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人冯子振、释明本的《梅花百咏》唱和是酬唱诗学的典型事件和重要文本,产生了多重影响:确立了后世《梅花百咏》基本体制,推动了《梅花百咏》组诗创作的繁荣,甚至催生出以《梅花百咏》试才的现象;《梅花百咏》的同题共作为方内与方外、湖湘与两浙、布衣与士大夫等不同阶层诗人的交流提供了媒介和桥梁;冯子振、释明本《梅花百咏》及其拟作跨越了艺术门类和国界限制,与书法、绘画甚至碑刻艺术产生了交互,在日本汉诗圈中亦有一定反响.

    冯子振释明本梅花百咏体制媒介影响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探析

    孙福胜刘建涛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立志为造福人类而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从目的、前提、方法、精神、品格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进行了分析,即"弄清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占有材料"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提;"理性方法"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诚实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精神;"为人类而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品格.

    哲学社会科学弄清问题占有材料理性方法诚实研究为人类而工作

    潜在投资行为与起兴修辞文本建构

    吴礼权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商业活动中,潜在投资以隐蔽的形式呈现,不为人察觉,却能实现极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预期.在语言活动中,也有这种投资行为.起兴修辞文本的建构,就语言资源配置而言,就是一种潜在投资行为.它的最大特点是,以超出达意所需的增量语言资源投入,确保实现修辞效果最优化的表现.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起兴文本的建构表面上不符合"投入-产出"以少博多的原则,实际上并没有违背经济学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边际原则,仍然体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平衡.

    潜在投资起兴文本资源配置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版权声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42页

    张恨水《啼笑因缘》现代性两种——以"社会分类"与"言情性"为中心

    陈进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恨水的《啼笑因缘》是继承《红楼梦》现实主义传统的经典文学作品.小说以"北京折叠"式的空间分类对应着当时的社会阶层分类,通过三位女性之间两两相似的影身人物关系,以分类、对比的方式观察当时女性的阶层特征、家庭环境与文化背景等,和同时期的社会分析小说相比,《啼笑因缘》体现出整体把握社会现实的风格,氤氲出理性之上的诗性.主人公樊家树实为扁平人物形象,但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香草美人"之喻的创新.樊家树成为促使何丽娜、关秀姑转变的"觉醒之光",可以理解为言情传统的现代转变.但他试图成为沈凤喜"启蒙之光"的努力终归于失败,折射出张恨水自身的"启蒙—觉醒"观,以及对现代性的理解.在"社会分类"与"言情性"中,可以看出《啼笑因缘》的现代性,以及张恨水改良通俗文学的贡献.

    空间叙事影身人物言情传统扁平人物觉醒

    空间理论视域下的皇帝书房:康熙"佩文斋"儒学空间的建构及其意涵解读

    甄芸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空间理论视角审视,位于畅春园内康熙皇帝的私人书房——"佩文斋",具有透视清代皇权与儒学思想如何通过物质空间、文化实践与意涵表达建构高度一致性的典范意义."佩文"的命名集合康熙皇帝个体情志与统治理念的复合表达,缔造帝王与物质空间互为诠释的主客体关系.与"佩文斋"实际使用功能对应,分类典藏文献、君臣编纂书籍及交流诗文书画空间实践活动的发生,填充"佩文斋"成为康熙皇帝崇文尚雅、重典修册空间象征符号的内在意义."佩文斋"同名书籍与玺印共体性文化实物的产生,是空间实践活动的结果,标记空间物质性与文化表征性的高度协和统一."佩文斋"公共场域属性的空间建构,呈现清代帝王对于儒家文化的行为实践及思想认同."佩文斋"空间意涵解读的微观历史研究,可以再次回应新清史强调满族族群主体意识观点的不切之处.

    佩文斋康熙空间理论儒学认同新清史

    安徽地名"郢"来源补论

    徐进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今天的安徽省中部与北部,分布着近八千座以"郢"命名的村庄.究其来源,有楚遗民命名说,盐引来源说,"营"字转化说等.通观地方志、古人信函、历史地图等史料,辅以民间传说、报刊文史短札等资料,以郢为名的村庄最有可能来源于"营"字转化.江淮大地频繁的战争使营字地名逐渐增多.清光绪年间,合肥率先出现了一批"影"字地名并与营字混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郢字地名开始在皖中、皖北地区出现并逐渐取代营字地名.但当代皖北地区仍有营、郢混用的遗存.从"营"到"郢"当属地名雅化,使人联想到江淮大地丰富的楚文化,但其直接原因仍有待后续研究.

    皖中皖北地名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