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余敏辉

双月刊

2095-0683

xuebao2261@sohu.com

0561-3802261

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做到学术性、导向性、专题性、师范性、地方性的统一,繁荣学术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它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示范投资行为与例示文本建构

    吴礼权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投资活动中,有一个有效规避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就是"示范投资".它的最大特点是,只将投资的触须指向某一具有带动效应的目标对象,通过对该目标对象的投资,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以此最大限度地拉动对相关目标对象的投资,从而实现整体投资效益最大化的终极目标预期.在语言活动中,也有这种投资行为.如"例示"修辞文本的建构,就是一种"示范投资"行为.它的最大特点是,达意不直截了当,而代之以举例说明.这种文本建构,表面上看是一种语言资源的增量配置行为,不符合"投入-产出"的经济原则,抬升了投入(达意所需配置的语言资源)的边际成本,但又在客观上使产出(接受效果)的边际收益实现了最大化.因此,从整体上予以观照,仍然符合"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经济原则,实现了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即以较多的语言资源配置实现了达意与审美有机统一的终极目标预期),是有效的经济修辞行为.

    经济修辞示范投资例示文本资源配置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何以可能?——基于场域、叙事和交往的交叉分析框架

    王喆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国际形象的重要探索期.本研究从场域、叙事和交往三个维度出发,探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建设,认为中共国际形象变迁的结构是政治场域作用下的媒介场域,场域中的位置转变是中共国际形象变迁的关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断根据国际局势调适惯习,一方面构建起"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目标的民族性叙事",一方面构建起由中共领袖、中共普通党员、党媒、人民群众、民间媒体、各界人士、国际友人、国外新闻媒体等多元主体连接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了中共思想理念的"阐释共同体".在民族性叙事的驱动和阐释共同体的支撑下,中国共产党累积了广泛的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实现了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向象征资本的转换,从而推动了场域变革和中共场域位置的转变,中共国际形象得以动态传播.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场域叙事交往

    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与中医科学化

    郭荣浩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陕甘宁边区首个中医药学术团体,国医研究会成立后,开展了三个方面工作.首先,确立了国医研究会的基本组织模式,并对工作内容、会员管理与组织形式进行了相应规定.其次,明确了为卫生防疫工作服务、加强国医国药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是国医研究会的基本任务.最后,提出了整顿国医的根本目的和调整国医的基本内容,并对国医研究会的工作作出相应规划.国医研究会推动了陕甘宁边区"中医科学化",为"中西医合作"打开局面,实践了中医药学术团体"民办公助"的新模式,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陕甘宁边区特点的中医药发展模式作出了重要贡献.

    陕甘宁边区国医研究会中医科学化中西医合作

    西汉末年"天人感应"的两种趋向——以严遵、扬雄为例

    李梓亭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人感应"思想是盛行于汉代的重要学术思潮,两种不同的学派趋向于汉末形成.以严遵为代表,趋向道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人要顺乎自然之天,天没有自己的意志;以扬雄为代表,趋向儒家的"天人感应"观认为,天人之间能够相互感应,神圣之天具有自己的意志,能够影响人.西汉末年的"天人感应"思想呈现出儒道混融的局面,在人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又进一步强调人与上天的连接.从本质上看,"儒道混融"的天人感应观是对于汉末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天人感应儒道自然神圣严遵扬雄

    一种综合的社会空间论——大卫·哈维的空间范畴解读

    李建芳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空间成为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其包含了对空间范畴的深入解读.大卫·哈维作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论的代表,分别从辩证法、价值论、方法论三重视角对空间范畴进行探究:空间是客体性、主体性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彼此联结交融的综合复杂性概念;作为价值论存在的空间具体包含空间有用性、正义性、乌托邦构想三个部分内容,彰显了空间的社会性与人民性;方法论视角的空间观以时空辩证法为核心凸显了空间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特征.哈维综合的社会空间论为理解空间提拱了历史唯物主义时空辩证的综合性新视角,具有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研究的理论价值和防止资本与空间过度耦合,推进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价值.

    空间社会空间实践空间三重视角

    版权声明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36页

    论维特根斯坦的综观诠释学

    杜建业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观式理解"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可被视为一种诠释学理论.维特根斯坦早期将语言视为工具,后期则转向了语言的使用论,强调语言的意义在其使用过程中产生,此过程即"综观式理解".此概念标示出了理解的基本特征,即通过观察和排列事实来"创造关联";理解世界的过程也是自我实现的过程,从而确立了理解的本体论地位."回忆"是"综观式理解"的方法论,即通过对过去经历的再情境化,在陌生与熟悉之间建立联系,消除困惑.维特根斯坦与伽达默尔的观点相近,强调理解是一个不断发问和回应的过程,是对历史和现实的辩证以及自我存在的探寻.

    诠释学维特根斯坦综观实践哲学

    "好女不看灯":皖北花鼓灯观赏与文化狂欢

    陈业新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花鼓灯具有突出的自娱性、表演性、技艺性特征.由于其喜闻乐见,以及剧情、唱词贴近生活,花鼓灯演出深受皖北人民的喜爱,花鼓灯观赏因此成为其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衡诸巴赫金文化诗学关于狂欢化的阐述,皖北花鼓灯观赏具有典型的全民性、娱乐性、对现实日常生活的颠覆性等狂欢文化特征,是区域民间文化的狂欢.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差异,使得花鼓灯狂欢式的生活具有非理性、对传统的妥协性和实用性等东方特征,是东方式农民的狂欢生活,衡之以西方狂欢节的狂欢生活,中国社日表演之狂欢功能绝不可夸大.

    文化狂欢民间歌舞花鼓灯皖北地区

    城市工业遗产治理的空间逻辑解构——以"合柴1972"为例

    蔡良辰沈雪梅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治理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以空间社会学为理论框架对"合柴1972"的治理路径进行解构.研究发现三个特点:首先,感性历史在时空交汇中发挥关键作用."合柴1972"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更承载着合肥市工业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情感联系,其意义超越了工业遗产本身.其次,资本角逐导致空间权力博弈.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和协调显现出资本力量对空间的塑造,通过空间分割与再利用,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成为资本助力"合柴1972"再生的重要模式.最后,消费价值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工业遗产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城市空间的需求不断演变,工业遗产被赋予了新的消费价值,如旅游、文化、社区活动和创意产业等.因此,"合柴1972"的治理考虑到了历史价值、资本力量和消费需求,推动了合肥市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社会学城市工业遗产治理空间的生产"合柴1972"

    胡适英文演讲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吴舒洁吴民祥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适秉持世界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关怀,通过英文演讲这一跨文化交际行为,面向世界建构了中国文化的认知框架,促进了文化互鉴.他通过时空建构,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维度之中,强调了其普遍价值和与世界的同步发展;通过文本选择性挪用,突出科学、民主和革新等进步主题,塑造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中国文化形象;通过标签建构,以跨文化隐喻在不同文化间建立深度共鸣,增强了外国听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通过参与者重新定位,以新视角解读历史人物与事件,达成了预期传播目标.胡适英文演讲的传播策略为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借鉴.

    胡适英文演讲中国文化框架理论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