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余敏辉

双月刊

2095-0683

xuebao2261@sohu.com

0561-3802261

235000

安徽省淮北市东山路100号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努力做到学术性、导向性、专题性、师范性、地方性的统一,繁荣学术理论,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和培养人才服务。它对我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语言以及高等师范教育等进行理论探讨,为校内外优秀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提供发表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与"外"的辩证:论陈永和小说的自我审查机制

    张益伟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永和小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自我审查机制,审查的主要对象指向了性别与权力、福州地方传统、语言与形式三个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问题.小说通过个体"迷魂"书写达到对权力背景下人们心理状态和时代精神的测度,并在空间视域中深掘福州这一地方所包蕴的丰富的人文能量,捕捉古老的风流传统在当代儒商身上的激活和延续,进而淘取福州所潜蕴的文脉价值.小说始终保持对语言形式局限性的警惕,关注语言的指涉范围及其边界,探索感知事物秩序的反形式化路径和方法,凸显了对现代人类存在状况不断质询的努力.陈永和小说的这套审查机制突出了对人物与世界的审查效果,深化了新移民文学对文化自我和他者的辩证性思考,显示出海外华文文学的多重镜鉴功效.

    陈永和辩证自我审查迷魂记嗜古反形式

    论洪灵菲长篇小说的"悲哀哲学"

    董卉川张宇窦雪飞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与蒋光慈、阳翰笙齐名的革命作家洪灵菲创作了诸多小说,但其文学活动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对其生平创作或左翼写作进行梳理或是从区域文化视角进行分析,却忽视了其长篇小说所彰显的浪漫感伤气质以及体现出的"悲哀哲学".本文阐释了洪灵菲长篇小说"悲哀哲学"的内涵与外延,即"悲哀哲学"为浪漫主义的变种,它是个人主义、颓废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唯美主义的集合,通过浪漫的唱诗进行文本呈现.在此基础上从性格、经济、情感等角度对"悲哀哲学"的成因进行分析,最终揭示"悲哀哲学"图腾下的人生之路.由此再现这位曾经风靡时代、当下却默默无闻的作家的创作风貌,再现该时期小说的创作风致.

    洪灵菲长篇小说"悲哀哲学"

    邓狂言和《水浒索隐》考论

    李山岭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狂言是辛亥武昌首义的参与者,他的《水浒索隐》以王望如序刊本《评论出像水浒传》为底本,揭秘《水浒》文本隐含的宋元历史,以三民主义的眼光,挖掘《水浒》蕴含的种族、民权思想,并从中汲取革命的历史教训.索隐从人名、字音、字义等着手,经过联想转换,以比附历史、联系当下,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该书的撰著受革命浪潮和索隐派兴起的影响,借评点《水浒》宣扬革命思想,是其基本特点.

    邓狂言《水浒传》索隐辛亥革命

    从《老乞大》四个版本看近代汉语助词"著(着)"的发展

    杜安然相宇剑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著(着)"在原本《老乞大》中作补语和动态助词,在谚解本中由于"者"被改写成"著",使"著"的功能大大增加.而至新释本和重刊本中,作补语的"著"除极少数被写成"着"保留外,大多数被删除了;作动态助词的"著",表"持续"的写成了"着",表"先时"的大部分改成"了".那些由原先"者"演变而来的"著"又产生了分化,其中大部分被删除,其余的小部分又改成了"着"和"罢".

    《老乞大》近代汉语助词著(着)

    中小学教师要增强课堂中的德育资源意识

    韩传信
    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小学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或主渠道.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校内外课堂包括学科课堂、线上课堂和社会实践课堂等.课堂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德育意蕴,课堂中呈现的德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教学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人际交往中的德育资源和课室环境中的德育资源等.从现实来看,中小学教师存在着利用课堂中各种德育资源意识不强、德育资源开发及整合的素养缺乏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实施课堂育人,中小学教师要增强课堂中德育资源意识,把握好、挖掘好和运用好课堂中的各种德育资源,彰显课堂育人价值,从而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科学育人的目的.

    中小学教师课堂中德育资源德育资源意识课堂育人

    地方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生态系统构建

    张美丽
    96-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生态构建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协同和创新.本文通过梳理目前"专创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力求在顶层设计上进行科学规划,构建以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评价体系.通过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专创融合教育生态四位一体

    职业目标对中小学教师工作惬意感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薛桂英黄顺赵小云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惬意感是衡量员工幸福感、实现工作价值的重要指标.为探索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目标、工作重塑、人-岗匹配和工作惬意感之间的关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皖北地区553名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内外部职业目标均能正向预测工作惬意感;工作重塑在内外部职业目标和工作惬意感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人-岗匹配调节了模型中"外部职业目标—工作重塑"这一路径.研究结果进一步明晰了职业目标对教师积极工作体验的作用机制,为学校和教育部门提升教师工作惬意感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小学教师职业目标工作重塑人-岗匹配工作惬意感

    国内父母元情绪理念研究现状与展望

    张坤颖文杰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父母元情绪理念作为影响子女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为了解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使用文献分析法并借助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以"父母元情绪理念"为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元情绪理念相关研究得以不断丰富,后效研究、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及中介效应的探索成为研究的热点内容.未来研究需聚焦儿童积极情绪的新视角,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和双亲角色的重要性,并探索多元化的研究路径,以期更加全面科学地揭示父母元情绪理念对儿童成长发展的影响,为家庭情绪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父母元情绪理念CiteSpace

    从"应者寥寥"到"东方之鲍特莱"出世——重考李金发诗歌在1920年代的接受情况

    蒋欢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象征诗的先驱,学界通常将李金发诗集《微雨》的出版视为中国象征主义诗风兴起的标志,而李金发的诗作与当时诗坛诗风格格不入的"晦涩""怪异"面貌,也让当今学界普遍认为李金发的诗歌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诗坛"反应强烈",带来了令人侧目的"骚动".通过对1920年代李金发诗歌传播与接受的事实进行重新梳理和勘定,发现李金发处女作《弃妇》和诗集《微雨》均未引起文学界的大规模讨论.正式的诗歌批评仅有赵景深《李金发的<微雨>》、钟敬文《李金发底诗》和黄参岛《微雨及其作者》三篇,且《微雨及其作者》极有可能出自李金发本人之手.从"应者寥寥"到"东方之鲍特莱"出世,李金发在其诗歌传播过程中发挥了"自我经典化"的隐形作用,再结合来自30年代论家们外围的"合力",最终在1930年代以后使得李金发成为中国新诗象征派的第一人.

    李金发早期象征诗派《弃妇》《微雨》新诗接受自我营销

    建构中国新诗叙事学的逻辑架构和诗学谱系——评杨四平新著《中国新诗叙事学》

    张常奥
    125-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