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子生产过程中不同施氮量下产出小麦种子的活力变化

    张民
    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氮肥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子活力的影响,找出最佳施肥量,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济麦22号为试验材料,收获不同施氮量下的种子进行标准发芽试验,并测定了产出种子的发芽情况、苗期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纯氮施用量为154、220 kg/hm2时小麦产量和产出小麦种子活力指数最高,适宜高活力小麦种子生产;在不施氮下,种子的产量和活力指数均最低,种子含水量高,发芽速率最快,说明不施氮产出的种子质地变得松散,在发芽时更容易吸收水分,从而加快发芽进程。在各施氮水平下,种子萌发指数变化不大。种子蛋白质绝对含量与幼苗干重间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

    小麦(TriticumaestivumL.)种子氮肥种子活力萌发指数种子蛋白质含量

    过量施磷下青稞生长发育和磷素利用的变化

    谈建鑫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coeleste Linnaeus)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磷肥施用上限,摸清过量施磷下青稞新品种(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利用特征,试验设置不施磷肥对照(CK)、常规施磷肥处理(P1)和过量施磷肥处理(P2、P3、P4),5个处理的P2O5施用量依次为0、56。2、138。5、220。8、277。0 kg/hm2,研究过量施磷下青稞生长发育和磷素吸收利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青稞的最高茎蘖数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可增加青稞成穗数,过量施磷反而会降低青稞成穗数;施用磷肥可增加青稞的株高,施磷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青稞株高增加不显著;施磷肥可提高青稞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2个青稞品种(系)的磷肥利用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产量均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以上分析表明,过量施用磷肥会导致青稞成穗数下降,磷肥利用率明显降低。

    青稞(Hordeumvulgarevar.coelesteLinnaeus)生长发育磷肥过量施用肥料利用率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技术集成及效益分析

    龚世飞曹鹏郭元平王巍...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高效利用稻田时空资源进行周年化生产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在鄂西北地区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并逐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阐述了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水稻种植、青蛙养殖、羊肚菌栽培等技术措施,并分析了该模式与常规种植制度的综合效益。结果表明,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与稻-油轮作模式产投比分别为1。53和1。46,前者平均纯收入可达201 967元/hm2,远高于后者。虽然稻+蛙-菇模式成本投入较高,但全过程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具备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提出了合理发展稻+蛙-菇模式的相关建议。

    稻+蛙-菇综合种养模式技术集成效益分析

    有机无机肥配施显著改善枣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金丝小枣产量和品质

    张智英张旺林张连水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置单施化肥(T1)、单施有机肥(羊粪)(T2)、50%的有机肥氮与50%的化肥氮配施(T3)、不施肥对照(CK)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枣园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金丝小枣(Zizyphus jujuba cv。Jinsixiaozao)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对枣园0~2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影响,与CK和T1相比,T3土壤容重、pH显著降低(P<0。05),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K和T1相比,T2和T3枣果外观品质改善明显,枣果纵径和横径显著增加(P<0。05),枣果可溶性总糖和VC含量也显著增加,坏果率下降。各施肥处理单果重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以T3枣果产量和纯收入最高,且显著高于T1(P<0。05)。由此可知,50%的有机肥氮与50%的化肥氮配施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明显提高枣果产量、提升果品品质。

    有机肥无机肥土壤理化性质金丝小枣(Zizyphusjujubacv.Jinsixiaozao)产量品质

    生物菌肥下小麦苗期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的特征

    孙萌宁松瑞颜安杨利...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生物菌肥对小麦生长、土壤肥力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为试验对象,不施肥为对照(CK),设置水溶性盐碱地复合菌(A)、不溶性盐碱地复合菌(B)、枯草芽孢杆菌(C)、解淀粉芽孢杆菌(D)4种生物菌肥及3个施用量梯度,并测定小麦苗期生长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施用4种生物菌肥处理的小麦苗期株高、叶绿素SPAD及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均高于CK,且各处理小麦苗期生长指标随着生物菌肥用量的增加而提高;施用4种生物菌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CK;各生物菌肥处理盆栽小麦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CK,而真菌数量均低于CK。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枯草芽孢杆菌在施用量为0。80 g/kg时对土壤的改善效果最佳。

    生物菌肥小麦(TriticumaestivumL.)苗期生长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一株高效解钾菌的筛选、鉴定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张雷邱路凡刘丽红赵雪钰...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土水稻田中解钾菌为研究目标,共分离筛选出5株解钾菌,通过其形态特征以及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筛选出1株高效解钾菌株S1。利用16S rDNA鉴定S1的种属,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该菌株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的5株解钾菌均能有效分解钾长石,菌株S1解钾能力最强,解钾率为57。03%,发酵液中解钾量为3。852 mg/L,为最优解钾菌。初步鉴定解钾菌S1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ambifaria)。经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后的培养组分为碳源1。0%甘露醇、氮源1。0%蛋白胨、无机盐0。5%K2HPO4,培养条件为温度30℃、时间48 h、培养基装液量(培养瓶250 mL)80 mL、初始pH 6。5、接种量5。0%。

    黑土解钾菌菌种鉴定培养条件正交试验

    蛋白核小球藻产油率的影响因素

    李成成刘康欣代百乐陈雪茹...
    37-4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BG-11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添加、替换不同碳源和氮源、改变碳源和氮源比例、去除磷元素或硫元素及额外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建立不同培养体系,进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培养,考察各因素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情况及产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自养体系还是异养体系,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和产油率均比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更优,异养体系下2种小球藻产油率分别为20。14%和18。66%;葡萄糖为碳源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情况最好且产油率最高,产油率为26。40%;氮源为尿素时蛋白核小球藻有最大产油率,为32。70%;碳氮比为30∶1时蛋白核小球藻产油率最高,为34。42%;硫元素缺乏时蛋白核小球藻产油率比对照提高28。54个百分点;1。5 mg/L茉莉酸干扰下,蛋白核小球藻产油率最高,为40。42%。由此得出,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和产油率都比普通小球藻更优;葡萄糖为最优碳源;尿素为最优氮源;碳氮比为30∶1时产油率最高;硫元素缺乏时对蛋白核小球藻影响更大;1。5 mg/L茉莉酸干扰下,蛋白核小球藻产油率最高。

    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碳源氮源植物生长调节剂产油率

    添加蚯蚓后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的生长状况

    张宝成姜燕曾钢
    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入侵生物自身体内的化学物质影响到土壤动物和土壤过程,试验采用土壤常见动物蚯蚓和重要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为材料,研究蚯蚓对喜旱莲子草生理生化指标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喜旱莲子草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和叶绿素总量随着添加蚯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喜旱莲子草叶片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含量随着添加蚯蚓数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随着添加蚯蚓数量的增加,喜旱莲子草单位面积质量和分蘖数呈上升趋势。由此可知,土壤动物蚯蚓有利于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生长。

    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Griseb.]入侵植物蚯蚓生长状况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银北盐碱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特征

    吴霞王长军樊丽琴张永宏...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银北地区盐碱地为对象,研究了旱地、水田、灌木林和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pH以及全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银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P<0。05)。旱地和水田土壤容重高于灌木林和荒草地,土壤总孔隙度则低于灌木林和荒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全量养分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表现较为相似,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为灌木林最高,旱地和水田次之,荒草地最低;旱地和水田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荒草地(P<0。05);全钾含量在旱地土壤中最高,水田最低。除旱地20~40 cm土层外,土壤pH和全盐含量均表现为荒草地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方式(P<0。05)。加权灰色关联分析显示,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表现为灌木林土壤理化性质关联度最大,旱地和水田次之,荒草地最小,说明灌木林对改良银北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效果最优。

    盐碱地改良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灰色关联分析银北地区

    岩溶山区耕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施厚军王洪兰安军杨恩林...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贞丰县2010-2020年耕地数据为对象,运用核密度和转移矩阵法对岩溶山区耕地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20年,耕地面积由56 754。16 hm2减少至39 715。85 hm2,共减少17 038。31 hm2,破碎化程度加剧。研究期内,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园地,主要发生于研究区中部的白层镇、鲁容乡和鲁贡镇一带;其次建设用地持续占用耕地,加速耕地面积减少。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耕地面积分布及其变化;耕地主要分布于坡度6°~25°及道路和居民点缓冲带100 m范围内。

    耕地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岩溶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