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叶面肥及株型控制对中科猕砧2号猕猴桃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吕海燕李大卫费早霞钟彩虹...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科猕砧2号猕猴桃2月龄组培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配比的叶面施肥结合株型控制对植株干径生长、叶绿素含量、氮磷钾含量以及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科猕砧2号组培穴盘苗的干径、叶绿素含量及植株全氮、全钾含量,根冠比在不同处理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植株全磷含量在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4个控制因子中,株型控制对中科猕砧2号组培穴盘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全抹芽的株型控制+施复合叶面肥(0。2%尿素+0。1%磷酸二氢钾+0。2%园艺肥)为中科猕砧2号组培穴盘苗育苗期间的最优处理配方。

    中科猕砧2号叶面肥株型控制猕猴桃组培苗生长发育生理指标

    不同外源硒对番茄硒富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康宇田腾飞问小龙龙澜...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番茄为供试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外源硒亚硒酸钠(Na2SeO3)和硒酸钠(Na2SeO4)对番茄农艺性状、番茄植株各器官硒含量、硒的富集及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硒施用可促进番茄植株的生长发育,且硒酸钠施用可显著提高番茄产量;硒酸钠施用显著增加了番茄植株根、茎、叶、果实中的硒含量,且叶对硒的吸收能力最强,而亚硒酸钠处理中根对硒的吸收能力最强;外源硒的添加显著增强了番茄植株对硒的富集能力及从根系向地上部转移硒的能力,提高了番茄果实维生素C及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改善了番茄果实的品质,且硒酸钠的效果优于亚硒酸钠。

    外源硒番茄硒含量硒富集果实品质

    外源赤霉素处理影响湖北梣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机制

    赵怡宁刘彦宏郑鹏丽周明芹...
    70-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常温贮藏2年的湖北梣(Fraxinus hupehensis Chiú。Shang et Su)种子为研究对象,试验前去除种子胚根端被覆组织以露出胚根。以清水作对照,用150 mg/L赤霉素浸种24h后,测定种子萌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赤霉素浸种可以提高种子发芽率,赤霉素处理后种子发芽率为24。67%,对照为16。67%;萌发过程中,赤霉素处理后种子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各时期均显著高于对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赤霉素处理后的种子内源茉莉酸甲酯(JA-Me)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更有利于内源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含量的增加;生长素比脱落酸(IAA/ABA)与赤霉素比脱落酸(GA3/ABA)和玉米素核苷比脱落酸(ZR/ABA)分别在0。01和0。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GA3/ABA与ZR/ABA在0。00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赤霉素浸种显著提高了湖北梣种子的发芽率,处理后的种子平衡保护酶活性系统较强,质膜受损延缓,抗逆能力较好。较低内源JA-Me含量和较高内源GA3、ZR有利于种子萌发的启动和休眠的解除。

    湖北梣(FraxinushupehensisChiú.ShangetSu)种子生理生化萌发赤霉素

    不同品种玫瑰花及花蕾气味的电子鼻分析

    王淑郭瑞齐赵秋晨王平...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玫瑰花及花蕾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技术,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玫瑰花及花蕾的气味特征。结果表明,14个品种玫瑰花被分为三类,组间差异标志物为W1W、W5S、W2S,即无机硫化物、氮氧化合物、醇醚醛酮类,3种差异标志物的强度大小为1组>2组>3组,均具有显著差异;8个品种玫瑰的花蕾被分为三类,组间差异标志物为W5S、W1W,即氮氧化合物、无机硫化物,两种差异标志物的强度大小为1组>2组>3组,均具有显著差异;玫瑰花与花蕾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大部分玫瑰的花蕾挥发性成分含量高于玫瑰花,少部分玫瑰花蕾挥发性成分含量低于玫瑰花或成分含量差异不大,且主要差异标志物为W1W、W5S、W2S、W2W,即无机硫化物、氮氧化合物、醇醚醛酮类和有机硫化物。通过电子鼻技术可快速有效区分不同品种玫瑰花和花蕾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可为玫瑰香气研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玫瑰花玫瑰花蕾气味电子鼻

    壮药蛇尾草HPLC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的谱效关系

    马雯芳吴剑丽张秀丽蓝昌斌...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壮药蛇尾草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及抗氧化活性间的谱效关系,建立了蛇尾草药材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DPPH)和铁离子还原能力法(FRAP)对蛇尾草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分析对蛇尾草抗氧化活性进行谱效分析。结果表明,以3号峰(毛蕊花糖苷)为参照峰,确定了11个共有峰,大部分批次蛇尾草的相似度>0。900;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将22 批样品分为两类;不同产地间蛇尾草毛蕊花糖苷含量在0。38%~4。82%;22批蛇尾草抗氧化活性良好,共有峰1、2、3(毛蕊花糖苷)、6、8、10、11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正相关,1、2、3(毛蕊花糖苷)、6、10号峰与铁离子还原能力呈正相关。建立的蛇尾草HPLC指纹图谱可靠、准确,可为蛇尾草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筛选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蛇尾草指纹图谱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抗氧化活性谱效关系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防城金花茶叶片的生药学及UPLC指纹图谱

    姚涵雅盘涌高慧白燕远...
    91-9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方法,观察防城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var。phaeopubisperma)的原植物形态、组织结构、粉末特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建立防城金花茶液相指纹图谱,运用SIMCA-P14。1软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性状鉴别结果显示,防城金花茶叶展开后呈椭圆形、长椭圆形、矩圆形或卵圆形,薄革质、两面均无毛,叶脉网状,边缘有细锯齿或锯齿。叶肉组织散有大型分枝状不规则石细胞和草酸钙簇晶;导管有环纹导管及螺纹导管,气孔不定式。超高液相指纹图谱显示,供试防城金花茶样本化学成分谱存在差异;基于化学成分差异,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可将防城金花茶样本分成2大类,维生素B6、去氧肾上腺素、芦丁、咖啡碱、金丝桃苷是区分2种指纹类型的主要标志性成分。

    防城金花茶(Camellianitidissimavar.phaeopubisperma)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生药学

    中小叶种茶酯型儿茶素含量测定及亚细胞定位

    满佳旭高梓琪武思敏王冬雪...
    98-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酯型儿茶素在中小叶种茶叶中的亚细胞空间定位,以十里香、桂绿1号、浙农113、福鼎大白茶、浙农139共5种中小叶种茶样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种茶样中的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采用中性红染色法对茶样细胞中液泡进行定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茶样中酯型儿茶素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5种中小叶种茶均含有不同含量的酯型儿茶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十里香茶;在中性红染色情况下,十里香茶样中液泡呈圆形或椭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情况下,5种中小叶种茶酯型儿茶素在亚细胞水平上均定位于液泡中。

    中小种茶叶酯型儿茶素免疫组织化学法亚细胞定位含量测定

    文旅融合理念下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农业文化元素的融入路径探讨

    田甜王鹏飞
    101-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旅融合为研究背景,以农业文化元素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为例,对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中农业文化元素的融入进行分析,从而在这种模式引导下,打造出更具深度和特色的农业观光景观。提出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应当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从而将其农业结构、基础设施、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多元融合和立体交叉,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开创农业园区规划和发展的新局面。

    文旅融合理念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农业文化元素融入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景观生态健康动态评价——以焦作市为例

    张雪莹穆战强孔德政王冬梦...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基于PSR模型与"活力-组织-弹性-功能"理论,使用相关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选取可视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集成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对2000-2020年景观生态健康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2010年、2020年景观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分别为0。45、0。53、0。52,整体呈南北高中间低的分布状况及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景观生态健康变化较为稳定,区域改善面积大于退化面积,以相邻等级转化为主,但主要存在于中低值之间的转化,并具有向邻近区域等级转化的趋势。根据研究结果,以城市扩张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健康影响为基础,从景观格局优化、完善生态网络布局、管控土地利用开发等出发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景观格局景观生态健康动态评价黄河流域河南省焦作市

    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刘旭魏杰王永明史晋绒...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转食策略对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a)仔鱼和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寻其最佳转食策略,设置5个转食起始点,分别为孵化出膜后第7天(W7组)、第9天(W9组)、第11天(W11组)、第13天(W13组)和第15天(W15)组,设计5个转食过渡时间,分别为2 d(W9-1组)、4 d(W9-2组)、6 d(W9-3组)、8 d(W9-4组)和10 d(W9-5组)。结果表明,孵化出膜23d时,W13组试验鱼存活率最高,为83。33%,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11~15 d、15~19 d时,各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孵化出膜19~23 d时,W13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显著小于其余各组(P<0。05);W1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明显高于其余各组。W9-5组试验鱼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孵化出膜25d时,W9-5组试验鱼存活率为89。30%;孵化出膜21~25 d时,W9-1、W9-2组试验鱼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其余各组(P<0。05);W9-5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最大,其次是W9-4组,其余各组试验鱼体长和体重都随转食过度时间的缩短而降低。综合分析,推荐花斑副沙鳅仔鱼和稚鱼在孵化出膜13d时开始转食,且以8d作为转食的最佳过渡时间。

    花斑副沙鳅(Parabotiafasciata)转食策略仔鱼和稚鱼生长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