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翟思成

双月刊

1008-5912

xb417@163.com

0311-87251620 87251609

050031

河北省石家庄市槐中路417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Youth Administrative Cadres College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高校毕业生"下乡"任职需理顺四组关系

    马德峰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下到乡村基层任职是国家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理顺四组重要关系:志愿身份与职业发展的衔接;政府主导与个体行为的整合;"下乡"激励与(基层)长期扎根的统筹;基层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并行.由此,才能推进该基层导向计划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毕业生基层任职志愿服务

    大学生社会实践协同"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

    肖建国李雨豪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与实践理论,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正逐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育人机制.随着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正在逐步改变"大思政课"中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其他育人环节呈现的"双轨型"特征,向"并轨型"模式的转变,但并未实现理想化的"接轨型"融通发展.这是源于"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社会实践资源管理"零散化"、思政课实践板块"形式化"以及教学联动机制"低效化"等现实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协同"大思政课"建设应开展学生理论宣讲、国情历史研究、基层岗位实习、社会场景体验四种创新模式,把"学、思、践、悟"的特征贯穿其中,以实现"大思政课"的善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创新

    文化自信视角下大运河文化在沧州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路径研究

    刘笑言郭晓月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运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是"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一环.当前沧州大运河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存在传播主体单一、传播内容匮乏、传播媒介利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明显等问题.针对青少年群体的大运河文化传播应整合大运河文化教育资源,打造特色思政课程;拓宽大运河文化传播渠道,实现新媒体互动传播;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设计"IP+文旅"青少年研学活动,以此来推动大运河文化高质量传播,引导青少年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

    大运河文化青少年文化自信沧州

    青少年入队、入团、入党一体化衔接工作机制研究

    张良王淑慧王月宝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入队、入团、入党,是青年追求政治进步的"人生三部曲",也是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重要途径.共青团、少先队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逐步形成了党建带团建、团建促队建的优良传统.党团队的共产主义理想一脉相承,青少年入队、入团、入党一体化衔接能够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使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但在现实中也面临着矛盾与阻碍.为此要聚焦"为党育人"这一核心,从教育培养一体化、组织管理一体化、阵地建设一体化、推优发展一体化等四方面对党团队一体化工作机制进行研究,使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有序作用、形成合力,有效激发青少年追求政治进步的热情.

    青少年党团队一体化共产党共青团少先队

    从后备军到生力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共青团担当

    杨勇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其中,广大青年必将并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共青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当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也有助于促进广大青年全面发展、推动民族复兴伟大实践.鉴于当前存在的制度保障尚不完善、人才支撑相对薄弱、理论研究有待加强、实践举措还需改进等现实问题,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着力从"明向""建制""聚力""育才""创新""出彩"等方面下功夫,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广泛动员青春建功、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切实改进参与方式、着力打造"团字"品牌,突出展现乡村振兴中的共青团担当.

    共青团乡村振兴生力军现实困境实践进路

    混合性党内法规的质疑与回应

    刘方可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政机关联合发文形式的党内法规,理论界将其定义为混合性党内法规.由于混合性党内法规的特殊性,理论上对其产生了诸如不当效力溢出、冲击"谁制定、谁清理"原则、不符合典型党内法规形式特征等质疑.但实际上,混合性党内法规是党的领导权与党的建设的必然选择.立足于混合性党内法规制定的实质依据,其效力并没有不当越界,而且有利于党政联合发文形式的党内法规正确识别与清理,有利于党内法规体系重构,有利于党内法规学发展.

    混合性党内法规党的领导权实质依据

    正义观念与价值共识的生成机制及重构

    王炎波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义的存在关键取决于正义观的现实主体.人民群众作为公平正义的主体,承担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识和力量的时代使命.但是,在主体异质性、利益多元化等新形态下,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和分歧,进而导致难以形成一致认可的价值共识.基于历史性逻辑的分析,正义观念与价值共识呈现出实质正义与差序格局、制度正义与团体格局的具体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正义观念的三个基本特征:国家整体正义与公民个体正义的统一、问题导向与目标意识的统一、贡献原则与平等原则的统一.与此同时,具体论述了正义观念的生成机制及正义观念缺失引致的价值共识困境.最后,围绕共享发展、制度正义和价值共识三方面来重构正义观念,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社会公众的价值认同,从而最大限度地汇成对国家认同的"重叠共识".

    正义观念价值共识制度正义政治认同现代化

    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泛化现象解析与应对研究

    姜浩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泛化是指泛化意识形态概念,意识形态的功能、价值被过高估计,内涵外延得到扩大,超出其范畴应有的边界和限度,扩大了意识形态的范围和存在方式.西方意识形态泛化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物质化、文化化、符号化,它使人们的主体精神被压制,影响了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丧失了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针对西方意识形态泛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使意识形态建设回归日常生活,防止异化的价值取向,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多途径多渠道推进意识形态建设工作.

    西方意识形态泛化解析应对

    论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现的三维路径——基于社区协商实践的对比分析

    李欣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社区层面有效实现协商民主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实践的对比研究发现,基层社区在面对国家顶层设计、社区不同参与主体间的矛盾以及寻求社区公共利益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形式协商参与方法和多层次协商决策空间,以实现将国家政策性的协商民主要求转化为地方城市社区实施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协商实践.研究发现,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化平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系列价值、制度与技术等构成的完整体系,它的实现需要理念、制度与技术的综合配套与变革,体现在价值体系、制度程序与协商民主技术介入三个维度上.因此,实现社区协商民主需要加强协商民主理念、协商制度化建设和相应协商民主技术综合运用的叠加效果,应当走"制度化"与"技术化"的共同发展之路.

    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制度协商民主理念协商民主技术

    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缘由、特点、困境与路径

    唐金武赵祝涛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乡村社会,助力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应运而生.通过对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困境的考量,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因此,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需培养、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数字转型;需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以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数字化特点困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