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技术创新、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发展

    柳剑平黄鹭
    94-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0-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以及绿色金融政策对此影响的调节作用.然后通过面板门槛模型检验绿色金融政策调节效应的变化特征,同时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别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及绿色金融政策的调节作用对绿色发展的冲击效应和长期影响.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此作用存在绿色金融政策的双门槛效应,绿色金融政策反向调节这一促进影响,并存在"U型"调节特征.长期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与绿色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绿色金融政策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发展U型调节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效应的职业代际流动性调整与共同富裕

    朱奎全邢天才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环节,对于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和社会财富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数字化手段更可有效缓解传统金融机构或服务方式难以覆盖群体金融服务的问题,改善社会公众的金融可获得性.在代际流动逻辑分析基础上,结合数字普惠金融作用路径,从理论角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子代就业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发现,子代职业选择不仅受到父代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还将受到各类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环境、教育获取、社会保障都将调节博弈双方行为.对于缺乏优越家庭背景的个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的包容性效应发挥可以从金融服务覆盖面、产业结构调整、机会公平获取和社会保障水平,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佳的工作条件和更充沛的社会资源,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红利共享,有效提升低收入人群的致富能力,充分促进社会融合,最终加速个体向上流动而提升职业代际流动性、促进共同富裕.

    数字普惠金融包容性效应职业代际流动性共同富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逻辑、基础与关键问题

    张彪
    117-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个体的主观活动,也是共同体行为的客观准则.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借助文化手段,更要通过法治手段对其进行调整和规范.在"中华民族"已经写入宪法、民族平等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法治保障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得以确认.基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整体要求,未来需要从提升"中华民族"的宪法表达,准确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内涵,明确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立法的责任主体三个方面,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规范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入宪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祖国统一共识论

    赵谦赵一平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祖国统一共识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所涉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领域的方法论层面,衍生的系统性、统摄性应对方略.其作为一种强调达成认同与遵守之思想整合方面的共同准则与依据,往往围绕体系性共识与进阶性共识这两类样态的描摹与发展而具体展开.体系性共识主要表征为理论继承、方向创新与法治权威发展方面的观念架构型要义,进阶性共识则主要表征为问题导向与布局策略方面的观念变迁型要义.基于此,通过系统梳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祖国统一共识要义,来为凝聚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力量提供必要的方法引领.

    习近平法治思想祖国统一体系性共识进阶性共识思想整合

    "惯习—场域"视角下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升

    王倩雯郑富兴
    136-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未来,"数字"与"教学"在场域变化中将持续对话与概念重塑.基于"惯习—场域"视角分析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学认知与理念更新滞后,教学模式尚需革新;学科与技术整合能力短缺,实践创新有待深化;情感关怀与主体责任缺失,伦理规范亟待强化三方面问题.原因主要在于数字时代背景下,技术逻辑对教育场域造成错位冲击,科研教学失衡的制度结构弱化了教师发展能动性以及高校教学文化发展元素缺位造成的教师发展模式与环境不合等.基于此,应以深化教师对高等教育数字化本质认识为首要,更新其教育理念;以注重协同发展为核心,拓展整合培育渠道;以强化伦理责任为必要,重视道德规范引导.

    惯习场域教育数字化高等教育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本体意蕴、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

    刘睿媛张增田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教师是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和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力量.教师数字素养的本体意蕴涵盖信息取向、生存取向和教学取向.教师数字素养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试金石,其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存在数字知识与技术技能较为欠缺、数字意识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数字化应用能力较为不足、数字化协同育人能力较为匮乏等现实困境.为此,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可包括:推进"大数据+"学科平台建设,充实教师数字知识与技术技能;打造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强化教师数字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教师数字化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增强教师数字化协同育人能力.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教师专业发展

    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的合理性、合适性与有效性

    何志平
    152-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构建中国理论.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区别于西方的宣传话语,有其自洽的合理性与合适性.中国媒体人"拟态公众"角色身份的一致性与真实性,决定了在中国特色新闻话语范式中,作为宣传的新闻,宣传的不是某个财团、利益集团的观点,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赋予其合理性;其合适性在于中国特色新闻宣传话语范式是符合当前中国国情的,其对内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外是形塑中国正面形象的需要;在践行路向上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在网络空间中发力三个方面增强有效性.

    中国特色新闻学宣传话语话语范式

    融龄社会的媒介图景:关于短视频平台老龄叙事生态的思考

    孙斐
    159-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正面临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与媒介化快速发展的一"老"一"新"之局面.媒介化生存背景下,媒介与生命历程形成互文性建构关系.老龄传播研究应该以人口宏观结构与人口进阶式流动为前提,探索各世代借助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形成的"生命"共识.短视频平台不仅为老人打破叙事闭锁,叙述人生故事提供了便利平台,更为中青年人投射人生历程,了解生命价值,形成共情下的生命意识培植了契机和土壤,在丰富的叙事生态中形成融龄社会的媒介图景.

    融龄社会老龄叙事叙事生态生命共识

    论徐渭"本体自然观"的来源及表现

    陈伟官彬
    16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体自然观"是宋克夫在 2009 年《徐渭与阳明心学》一文中所提出的,徐渭从王龙溪那里继承了"以自然为宗"的哲学思想,在行为学中逐渐形成了"自然本体"的思想,通过徐渭在《读龙惕书》中的论述对其"自然本体观"形成的过程进行论述,并以此观点观照徐渭的绘画创作,可以分析其绘画美学特征与哲学思想的渊源.

    徐渭心学本体自然观

    孔子与孟子对管仲的评价比较:事实层面与价值层面的张力

    顾家豪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和孔子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从《论语》和《孟子》当中可以发现,在对待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问题上,至少在字面上二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评价.搞清楚孔孟对管仲的真实态度,事实上也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孟子与孔子在思想上的传承关系.

    孔子孟子管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