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魂脉"与"根脉"相结合: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廖伊凡孙来斌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有机结合.有关意识形态工作地位和目标的阐释,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同中华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治理思想的新结合;有关意识形态工作主体和对象的思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同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思想的新结合;有关意识形态工作"管""破""立"方法的论述,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思想同中华传统文化破立观的理论支撑;有关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基础、制度的论述,集中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总体观同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道不欲杂"智慧的思想精华;有关意识形态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的表达,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同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相结合的新发展."魂脉"与"根脉"相结合,构成了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生成逻辑"两个结合"

    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传播的价值维度及其实现路径

    张福有石书臣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不仅是新时代党员干部重要的学习和宣传话语,也应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持有的话语.因此,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表达会出现在政治场域、学术场域、生活场域等各种语境和角落.为此,需要从整体上,运用系统的思维对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不同话语维度及价值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总结,凸显其作为政治话语的政治性、作为学术话语的学理性和作为生活话语的大众性,使之成为在党内外有深刻影响作用的思想引领和行为主导力量,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话语传播价值特征

    思想政治工作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立逻辑、实现方式与推进路径

    曲鹏芳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其基本职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实现政治赋能,维护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动力赋能,提升人口思想政治素质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精神赋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国际赋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更好地面向世界.为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赋能作用,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深刻领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着重培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爱国青年,充分保障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供给;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组织团结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群众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精神效能政治方向

    人工智能写作的技术化、创造力与文学性

    杨丹丹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人工智能写作普遍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认为人工智能写作缺乏创造力和文学性.但事实上,人工智能写作是20世纪60年代"文学机器"理论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从"文学机器"到"机器文学"表征了文学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互动.在此过程中,人工智能写作既更新了已有文学经验和知识,又为文学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势能、方法和路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展现出明显的创造力.因此,人工智能写作的文学性不仅集中在文学语言和形式层面,更在于人工智能技术激活和重塑了文学性,而文学性又为人工智能技术注入了人文精神.

    人工智能写作技术化创造力文学性

    人工智能写作的历史回顾、概念界定及研究展望

    杨逸云宋时磊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写作虽经历了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范式转变,但始终具有以下三种特质:首先,写作过程由人机共同合作完成,计算机是人工智能写作的显性作者;其次,其基础是语言模型,理性主义范式采用基于语法规则的模型,经验主义范式则采用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和基于神经网络的语言模型;最后,人工智能通过计算写作生成自然语言文本.这三种特质彰显了人工智能写作的实质,即计算机以语言模型生成自然语言文本的过程.基于现有学术成果,研究者可在进一步明确研究边界、拓宽研究视野、改进研究方法等方面着力,促进人工智能写作的理论发展.

    人工智能写作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语言模型自然语言文本

    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生成机理、动态调适与价值蕴含

    胡银元傅慧芳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的基本经验事实.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无法解释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国家现代化历程及其政党地位和作用.现代化面临的时与势,决定了中国必然走以执政党为中心、为主导的现代化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缔造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也是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在中国的逐步生成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长期探索和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自觉不断改善和调适党的领导,经历了从沿袭和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与完成发展道路的转变,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与实现发展体制的转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向三个阶段.政党主导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样本,更新了现代化范式,创造了人类政党政治文明新形态.

    政党主导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公共性算法制度建构的技术联结逻辑及其调适——以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数字政府建设为例

    高健张宸瑜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治理领域广泛运用的算法工具推动了公共性算法的制度建设需求的产生.从治理角度而言,使用算法工具有助于规避传统政府决策的风险、提高政府运转效率,弥补传统政府监管的不足.公共性算法对公共治理的技术逻辑在于,首先通过语言训练为算法实践提供数据基础,然后借助其人机交互功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最终实现公共利益.在构建公共性算法的制度时,需要从技术、伦理、法律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引导公共性算法在辅助公权力主体进行治理过程中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具体而言,在算法准入方面,需要确立公共性算法的实际边界;在算法设计中,应注入社会核心价值以增强算法工具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需防止滥用权力以保障权利安全;在司法裁判方面,需要司法机构确定公共性算法运行的实际边界,并切实保障治理对象的法定权益;最后,在算法监督方面,必须限制数据利用以维护公共秩序.

    公共性算法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数字政府

    风险社会视阈下社会阶层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陈世香吕志杰周维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结构转型背景下,面对阶层分化和信息技术的冲击,理解公众风险感知的阶层差异是网络时代提升我国风险防范和治理水平的重要前提.从客观社会阶层的视角切入,利用2020年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社会阶层与公众风险感知的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信任、互联网使用情况在其中发挥的中介、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社会阶层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政府信任在二者之间具有遮掩效应;互联网使用情况负向调节社会阶层与地方政府信任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弥合阶层鸿沟、形成风险应对合力的同时,也应改善地方政府形象、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管,以此合理引导公众风险感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公众风险感知社会阶层地方政府信任互联网使用

    治理重心下移背景下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业务梳理、结构困境与模式设计

    史红斌
    8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街道—社区场域基层应急管理是实现国家公共安全的"压舱石"和"稳定器",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是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路径.基层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断档"制约治理效能的整体性释放.科学梳理应然状态下"区—街道—社区"应急管理业务范畴,对于规避权责交叠风险、再造应急管理业务流程和疏通国家治理重心下移路径,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解构基层应急管理实践场景发现:组织机构的缺位导致街区场域中多元组织关系的混乱与无序,带来了压力型体制下的"内卷式"工作模式、基层治理结构与承载功能匹配失衡、治理重心下移与基层承载衔接偏差等结构性困境.未来可通过"块属式""条属式"或"嵌入式"三种体制改革选择方式,打通多元组织关系节点,构建结构清晰、功能完善、权责分明的新时代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增强基层应急管理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重心下移应急管理体制改革效能

    政务服务中的"满意镜"效应: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如何影响公众满意度?

    陈宇周安祺
    9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公众满意度是政务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核心目标.本研究从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和公众满意度双重视角出发构建政务服务中的"满意镜"模型,探究政务服务中是否存在"满意镜"效应及"满意镜"效应的实现机制,并基于四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的调研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政务服务中存在直接"满意镜"效应,即政务服务中公务员工作满意度对公众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作绩效、劳动情绪在"满意镜"效应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即客观工作绩效和主观劳动情绪在公务员工作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间接"满意镜"效应中起中介作用;事项类型在公务员工作满意度与公众满意度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服务类事项中的"满意镜"效应强于监管类事项;在"满意镜"效应从私营部门向公共部门转移的过程中,是公共价值取代了私营部门的盈利动机.为此政务服务部门应重视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以提升内部服务质量,优化窗口服务层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进而建立基于政务服务"满意镜"的服务价值链."满意镜"效应为理解官民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政务服务"满意镜"效应公务员满意度公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