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池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池学院学报
河池学院学报

覃伟年

双月刊

1672-9021

HCSF@chinajournal.net.cn hcxyxb@163.com

0778-3147615

546300

广西宜州市

河池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近年来有100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赓续中华文脉 推动仫佬族文学繁荣发展

    潘琦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仫佬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欲繁荣发展仫佬族文学,则需加强仫佬族文化的研究,用情用心创作更多文学精品、力作,着力培养仫佬族文学艺术人才,加强对仫佬族文学事业的领导和引导。

    仫佬族文学仫佬族文化发展

    南方的境况——何述强散文集《时间之野》的文化人类学辨析

    傅查新昌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比较研究而言,散文集《时间之野》是何述强成熟期的作品,亦最能代表他的阐释学态度的中心观念。这本书的方言岛伦理学命题,恰如他对家族的社会学分析,在重塑社会发展史中,体现了他对文化人类学问题的关注,也隐含着南方人的集体诉求和时代特征。在有关生命意义的理解与分析中,他既关注层出不穷的生态焦虑与故乡情绪,又对现代思想渊源及文化误导现象进行深层剖析。他对移情潜入的界定,或对南方风俗和人事变迁的反省分析,虽然时间观叙事和生命观主题的侧重点不同,但他能够从传统的偏见中重返南方现象,坚持文化解释的多样性,从而迈向睿智的伦理价值追求。

    习性故乡观地方知识人类学场域

    诗歌书写有效性视角下词与物关系的建立——以汪抒诗集《初夏的鲸和少女》为例

    成立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书写中词与物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而建立这一关系的方法,可以采用抽象的、具有纯粹能指意味的词语,或采用绝对能指之下的次级类属名词,也可采用有具体所指属性的地名、人名或时间节点等名词。无论使用哪一类词语,关键是要建立诗人作为书写主体的"心象",并以之建构词-物间的"心境"、经验、感知和结构关系。词与物的关系表现的是诗人对于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感知、经验或思考,即生成物象进而生成心象的过程,是词-物关系的映照-看见过程,也是世界中存在的各种关系及其建构的"过程"的"揭示"过程。这一"过程"既可成为考察一首诗或一个诗人的书写"才能"的标准,也成为考察一首诗或一个诗人的书写的有效性的准则之一。

    词-物关系物象心象有效性汪抒

    吉卜林的旅行想象和异域建构——基于其日本游记的研究

    欧阳文秀牟学苑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吉卜林曾两次游历日本,并在其游记作品中对日本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作为19世纪后期踏上日本的英国作家,吉卜林对日本的游历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他借用旅游者持有的局外人视角,不论是对充满原始、神秘魅力的异国景观的观看,还是对日本"东方式"现代化的评述,都带有通过观看他者实现自我镜像确认的目的。值得肯定的是,他的日本游记在构建、表达自我目的的同时,也将日本现代化的社会图景较为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总之,吉卜林对日本的观看并非西方"集体想象式"的"复制",而是带有自身价值取向和意识情感的"观看"想象和建构。

    卜林视觉认知日本游记

    复调的阿Q:论1940年代阿Q形象再造

    李龙琪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0年代涌现了一些试图重塑阿Q形象的文艺作品,形成了复调的新阿Q形象序列,其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一些左翼精英知识分子试图刻画战时"阿Q相",以寄托其对战时社会的思索与对国民性的批判;二是自延安整风运动以来,解放区文人将阿Q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改造和农民翻身翻心联系起来;三是在上海洋场,出现了作为摩登女郎的阿Q,以市民眼光观照都市社会现实与女性困境。阿Q形象的复调呈现是1940年代政治、文化场域中不同话语力量作用的结果,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人们基于各自的立场、观点对鲁迅原作的再创作,体现了阿Q形象"说不尽"的不朽魅力。

    阿Q形象1940年代鲁迅

    论花婆的原型与花婆称号的由来

    韦世柏朱国佳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婆的原型主要是三个:女娲、鬼子母、斗姆,其中,鬼子母与斗姆融合构成了花婆的基本形象。斗姆是道教化了的摩利支天女,摩利支的意义为"阳燄",其形象是"花鬘",民间俗称为"花婆",故而凡生育神如女娲、鬼子母、斗姆等均称为花婆。花婆另一个称号"南唐六国圣母",是仿北斗九星之母"九子母"而创造出来的南斗六司之母的尊称。

    花婆鬼子母九子母斗姆摩利支

    公共民俗学视域下四川清音的传承策略

    叶夏弦张佳明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巴渝地区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 清音如同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新时期面临着如何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从公共民俗学的视角来看,四川清音只有在持续的展演、交流、对话过程中,即通过走"文化记录""文化评析""文化开发""传承教育"的路径才能有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公共民俗学四川清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文化传播视野中的大学美育教材编写策略研究

    陈元贵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以及高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先导者,大学美育教材应主动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除了在宏观上积极响应国家美育政策之外,还应在微观上以清晰明确的编写理念为指引,妥善设置议程;慎待内容架构,优化信息编码;讲清理论难点,力避信息耗散;阐明知识要点,坚持受众中心。唯有如此,方能以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课程建设朝着更高层级发展。

    大学美育编写策略文化传播课程建设

    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陶征魏赵君超
    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教师岗位又基本趋于饱和,毕业生选择教师职业的难度与日俱增。鉴于此,文章基于学术研讨会、专家访谈、学术文献、网络推文和半结构化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构建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多维整合模型,旨在系统地揭示此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的关键要素和内在逻辑。模型通过对资料的编码得到527个参考点、50个初始概念、11个基本范畴、4个主范畴。研究发现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聚焦于教学素养、综合能力、观念态度和教育背景四个维度。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以期提升此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美术教育专业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质性研究扎根理论

    社交媒体旅游分享信息对冲动性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

    袁幹梁卉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Web3。0时代下社交媒体盛行,人们利用社交媒体记录并分享生活已经成为新时尚。随着经济日趋回暖,消费者的旅游需求得到极大激发,特别是社交媒体的信息给消费者带来临场感的体验,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一种潮流。考虑到临场感在虚拟媒介环境中的普遍性,文章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索社会化媒介中旅游分享信息对冲动性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户的共存临场感、交流临场感和情感临场感,在不同程度上会影响唤起与心流体验,从而促使消费者产生旅游冲动。在数字时代,文章能够为互联网旅游策划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社交媒体旅游分享临场感唤起心流体验冲动性旅游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