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池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池学院学报
河池学院学报

覃伟年

双月刊

1672-9021

HCSF@chinajournal.net.cn hcxyxb@163.com

0778-3147615

546300

广西宜州市

河池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近年来有100多篇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叙事情节的终极母题及其哲学阐释

    夏德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对情节的解释多种多样,但几乎所有的解释都承认情节的内容离不开事件——人的活动。情节对事件的重新安排,并不仅仅是按照时间、因果关系进行的布局,还有空间关系。无论哪种叙事文体,无论情节如何千变万化,情节都生发自一个终极母题——主体追寻目标。它取决于人类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本质和特征。人是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主体,有意识有目标指向。小说的核心文体特征是叙事。一些被宣称是"小说"的文本并不是真正的小说,因为它们缺乏小说的核心要素——被叙述的事件,这样的文本无法体现叙事情节的终极母题。

    叙事情节母题主体追寻目标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基本经验——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之一

    欧造杰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空前繁荣,为文学批评事业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其不仅建立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知识体系,明确了少数民族文学的概念,提高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繁荣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发展,而且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共同体提供了借鉴,为协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关系做出了贡献。

    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基本经验批评共同体地方性经验文学批评机制

    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发现与建构——以莫言和格非为中心

    郭芳丽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以来,当代作家对文学"中国精神"的探寻主要从两重维度展开:一是以莫言为代表的"民间派",主张立足于故乡又超越故乡,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建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文学思想支柱,"中国精神"在莫言的文学思想中呈现为一种在苦难中对善的坚守;二是以格非为代表的"精英派",在反思西方现代文学的基础上,把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格非传承儒家"士"之精神,以"经验作者"重塑文学"中国精神"的作者之维,强调作家的个人担当和道德立场,主张作家的"内向超越"。对文学"中国精神"的发现与建构在"美学重构"的同时也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作家进行"文化重构"的探索。

    当代作家"中国精神"文学思想

    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余华《第七天》的生命意识之诗性书写

    马会莹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余华在小说《第七天》中以死观生,背后蕴含着强烈的生命意识。从社会历史批评视域对余华《第七天》中生命意识的诗性书写进行重新审视,发现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第七天》在荒诞之中洞见真实,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存本相,使真实广阔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亡灵的游荡中层层展开;其次,《第七天》用诗性精神构建乌托邦,为冰冷枯燥的社会增添温情与诗意,是作家诗性人格的体现;最后,《第七天》无论是形式的创新还是背后的价值指涉,都体现了作者试图唤醒人们对于个体生命的思考和鼓励人们追寻人生意蕴的殷切希冀,对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社会历史批评《第七天》生命意识诗性精神

    文化展演与仪式重构:徽州右龙板凳龙仪式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

    陈文苑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民俗仪式的文化展演是一种以展示为目的的表演行为,也是"遗产化"时代背景下重要的遗产实践行为。文化展演让传统民俗仪式从神圣性、自娱性习俗嬗变成为娱人化、公共性的表演项目。文章以柯林斯互动仪式论为理论视角,通过对安徽省休宁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右龙板凳龙的民族志调查,发现传统民俗仪式在文化展演中,身体在场、仪式边界、关注焦点及情感体验均发生了变革与重构。传统民俗仪式的文化展演能够制造文化记忆,激发情感能量,同时又起到调整结构边界、推动遗产活化利用的作用。

    文化展演仪式重构互动仪式右龙板凳龙

    文化认同与传承实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咸水歌传承人张健仔为例

    彭静杨轲晴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认同是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要素,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以广州咸水歌传承人张健仔为个案,探析影响其文化认同形成的因素,以及文化认同和传承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实践相辅相成,推动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疍民咸水歌非遗传承人文化认同传承实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重论域

    黄冰凤唐世纲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当前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进程中,需要从"整体规划、协同促进、循序渐进"三个维度构建一体化育人链。其中,整体规划是前提保障,协同促进是现实诉求,循序渐进是价值旨归。通过整体规划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思政课与各类课程以及学校、家庭、社会、党政部门之间的协同促进,进而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循序渐进、逐步深化。最终有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建设发展,循序渐进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立德树人整体规划协同促进循序渐进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PCK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杨雪静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学科教学知识(PCK)掌握不牢。根据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和相关理念,文章以学科教学知识(PCK)为理论基础,从学生、教师、机制三个层面找寻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探究构建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实践训练——课堂效率"为一体,聚焦学科教学知识(PCK)培养的合理体系,以此促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提升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英语师资水平。

    师范类专业认证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科教学知识(PCK)

    智媒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选择与反思

    郑永涛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通过长时期积淀成为一种稳定且有丰富意涵的文化形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介实践呈现出大众化、视频化、中介化趋势。智媒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播表现出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内容的个体书写、传播渠道的立体化,以及受众的生产性被激发等特征。通过丰富传播主体、创新内容叙事方式、打造传播矩阵,以及利用智能分发技术等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同时也应当警惕"信息茧房""流量至上"等现象的出现。

    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传播智媒

    地方性文学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究——以《红豆》杂志为例

    练彩利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来,特色栏目建设已成为地方性文学期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成功入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优秀期刊评选的特色栏目却寥寥无几。这些特色栏目在不断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红豆》杂志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牌纯文学杂志,是广西一流文学期刊,其特色栏目《主编荐读》在2023年入选广西期刊"优秀栏目"。文章以《红豆》的特色栏目《主编荐读》《发轫》为例,探讨地方性文学期刊特色栏目建设的困境,并提出其发展路径:以名家化提高期刊知名度,以地域化聚合作家和读者,以创新化谋求可持续发展,以跨界化抢夺读者市场。

    文学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困境发展路径《红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