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认知与评价

    王峰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在实践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自身发展进步,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而且在理论上构建了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内涵,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体系.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维度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看法.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的认知与评价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他者"视角,对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和扩大中国式现代化国际话语权提供了重要参考.

    国际社会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

    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几个问题

    王先俊
    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一个带有原创性和独特性的命题,具有丰富的内涵意蕴.本文选取中国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连续性与阶段性,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与"主义",以及中国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中国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多重现代性视域下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维路径

    张婷婷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全球各民族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方面体现在多样化的历史进程中,这就决定了,需要在多重现代性和现代化的多样性中理解并确立中国式现代化.文章从多重现代性的分析视角出发提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走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摆脱现代与传统对立的局限;在辩证统一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意蕴.

    多重现代性现代化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工作实践在微观和宏观间的"钟摆式"发展及其社会建构——基于对美国社会工作史(20世纪20-80年代)的考察

    李伟李俏
    3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观的个人服务和宏观的社会变革被看作社会工作的双重使命.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微观和宏观实践的均衡发展状态被打破,并在接下来的发展脉络中呈现出宛若"钟摆"一般的左右摇摆."钟摆"偏向微观的时期包括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至50年代、20世纪80年代;偏向宏观的阶段包括20世纪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基于佩恩提出的"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论,微观-宏观实践的"钟摆式"发展主要由社会工作者、外部环境、科学理论和案主等四个因素所建构.这四大因素构成了两股相反的势力.由社会工作者所倡导的专业主义、自由(保守)主义主导的政治环境、保守理论和中上层阶级案主所形成的力量,会将"钟摆"推向微观一侧.相反,由社会工作者支持的反专业主义、激进主义主导的政治氛围、批判理论和下层阶级案主所构成的力量,则会将"钟摆"推至宏观一侧.

    美国社会工作微观—宏观钟摆社会建构

    为何来又为何去:青年社会工作者的择业动机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

    全秋含温腾龙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职业群体中的主力军,其工作状态与职业稳定性值得重视.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分析框架,探讨青年社会工作者群体的择业动机及其与离职倾向的关系,为理解社会工作行业的高离职率提供新角度.通过分析CSWLS2019数据库中4180个22岁至35岁间的青年社会工作者样本发现:青年社会工作者在择业时受到内部动机的影响较大,且明显高于外部动机;内部择业动机对离职倾向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外部择业动机与此相反,且内部动机对离职倾向的影响更大;工作满意度在内部择业动机与离职倾向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但并未在外部择业动机与离职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笔者据此提出强化职业价值形象塑造、增强职业外部吸引力、招聘增设动机考核环节和设置灵活激励手段等建议.

    青年社会工作者择业动机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

    从出走到回归: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跨学科实践的主体性建构

    刘艳霞吴迪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新文科建设成为推动有关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社会工作领域积极推动新文科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跨学科实践.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与设计专业学生在社区营造中的跨学科合作为例,通过观察与访谈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跨学科合作情境中面临着专业知识应用乏力的自主性困境、缺乏专业话语权的能动性困境和难以彰显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体验性困境等多重主体性困境.基于此,社会工作者借助赋权增能理论,通过陪伴、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社区中开展创新创造行动,在跨界交流中挖掘内源性潜力,在专业对话中形成互补性分工,在解决问题中焕发社会性价值,激活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潜在的主体性意识和行动,专业自信得到重拾和彰显.

    新文科建设跨学科合作主体性赋权增能

    关系理论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生成机制和应对策略

    裴军鹏胡洁人
    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伦理价值作为社会工作的"生命线",不仅是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工作者从业行为的规范.学界普遍将社会工作伦理困境归因于价值观的冲突,而本文基于关系性情境的本土实际分析认为,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场域多主体间的多重关系是另一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在学校场域社会工作者在学生"利益最大化"过程中与学生网络成员的多重关系影响了其伦理抉择,而他们之间的"二重交并关系"是伦理困境的生成机制.本研究通过对G省L市学校社会工作的个案分析,从社会工作关系理论的关系主体、关系力量、关系网络和关系世界四个方面提出突破伦理困境的策略:在关系主体层面,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建立以学生为目标的协作关系;在关系力量层面,社会工作者与学校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强度均衡关系;在关系网络层面,教育管理部门协调学校主动与社会工作者建立合作关系;而在关系世界层面,社会工作教育者倡议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网络进行支持.

    关系理论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生成机制应对策略

    基层技术治理的互动过程与关系重塑——基于对上海市B区S居民区"社区通"的考察

    何海兵葛琳
    9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城市治理重心的下移,基层社区中的技术治理场景越来越多.如何用技术搭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平台以及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成了当前基层社区技术治理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上海市B区S居民区"社区通"平台应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研究,运用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微观分析视角分析基层技术治理的全过程,发现国家主导的技术治理不完全是单向治理,而是始终伴随着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并且在经历了"渗透性动员""被动性依赖""助推性参与"等阶段后,重塑了基层治理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技术治理社区通国家与社会

    食品安全"风险规避"的陷阱及其逻辑悖论——基于"市集消费"实践的研究

    李春瑶张广利
    10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层出不穷且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屡屡被曝出,当主流食物供给体系遭遇严重的信任危机时,市集消费作为以"食品短链"为理念的消费实践、以"情感联结"为纽带的风险共同体、以"餐桌自救"为追求的力量联合,则成为公众积极规避食品安全风险的策略选择.市集消费逻辑即以"食鲜"换取"食安",但考量市集消费的形式及其理念,是否又将我们引向另外一个极端:迫切寻求风险规避的方式而被"噱头营销"精准操控,继而落入了资本与商家所主导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形塑出唯有"有机食品""市集食品""纯手工零添加"的食品才安全的认知,深陷消费主义漩涡,继而引发了次生性风险,落入了风险规避的逻辑怪圈.食品安全风险肆虐下如何修复社会信任危机,重建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与探讨.

    食品安全风险市集消费风险规避陷阱逻辑悖论

    个体公平感如何影响政治参与意愿:——基于政治信任的分析

    郑建君孙瑞佳马瑾霏
    12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在建构"结果—程序公平感"一致性矩阵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体公平感对其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政治信任的中介作用.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本文对8635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当"结果—程序公平感"体验一致时,个体政治参与意愿随着公平感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当体验不一致时,个体政治参与意愿随着体验差异的增大而显著增强;同时,政治信任在两者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个体公平感与政治参与意愿影响机制的认识、理解,也对激发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结果公平感程序公平感政治信任政治参与意愿多项式回归响应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