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邯郸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邯郸学院学报
邯郸学院学报

杨金廷

季刊

1673-2030

hdxyxb@sohu.com

0310-6260196 6260195

056005

河北省邯郸市学院北路530号

邯郸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为宗旨,以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为特色,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是开展国内院校之间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乱世与治思——兼论战国诸子对时代的反应

    何怀宏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末是一个乱世,不仅生灵涂炭,而且道德凌夷.当时的诸子对这时代有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儒法两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乱求治的思想理论,尤以荀子和韩非的思想最为彰显.荀子与韩非的政治理论同以一种性恶论和君主制的框架为基础,但荀子的性恶论却是一种努力"向善"而非"就恶"的性恶论,他和韩非的政治理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君主与官员阶层的关系,一个是君主与法律的关系.在荀子那里,有一种重视政治的道德基础,期望文教复兴的儒家基本倾向;而在韩非那里,则主要是围绕加强君主的集中权力而展开.这后面反映了儒法两家不同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愿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历史看来最终选择了儒家.

    战国治乱荀子韩非

    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杨泽波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善与性恶是孟子和荀子不同的人性主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处理这两种不同人性理论的关系,早已成为儒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三分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可能.所谓三分法是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因素梳理为欲性、仁性、智性三个部分,突破感性、理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新方法的视域下,孟荀二子的不同主张各有其得失.性善论之所得是发展了孔子的仁性,但失之于忽视了智性,从孔子整全的思想结构中脱离了出来,难以处理特殊境遇下如何成德成善的问题.性恶论刚好相反,其所得是推进了孔子的智性,而失之于丢掉了仁性,致使学理缺乏道德动力,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隆礼重法.要正确处理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关系,应该打通孟子和荀子的壁垒,从仁性和智性两个层面看待人性,最终形成仁智双全,善恶齐备的理论格局.舍此而求其他路径,最多是小修小补,纵有局部之效,但终究难成根本之法.

    儒家生生伦理学三分法性善性恶

    儒与墨的分歧在于经济而非伦理——以荀子对墨家节用思想之批判为线索的论证

    曾暐杰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对于墨子的批判是为"上功用,大俭约,而僈差等",以经济思维的批判作为墨学的概括,而非道德论实践上的兼爱理论.而检视荀子的经济思想便可以发现,其多为针对《非十二子》中墨子批判的三个向度而发.由此更可进一步理解到,荀子在作为儒家的自我认同中,与墨家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利"与"义"的对立,而是"节用"与"节用以礼"的差异.如以经济学脉络而论,可说墨子在自苦中"以节流作为开源",而荀子则是在礼仪繁饰中"以开源作为节流".也就是说,荀子在经济论述中仍以礼作为终极价值去涉入,那是一种"裕民以政"的政治经济系统.在以礼为核心的经济论述中,荀子不仅梳理物质经济,更强调物质文明,他认为经济论述上的富足并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还须涉入心灵上的富足.只要能够以富养民,而不仅是如墨子赋予天子以至庶民自苦俭约的义务,那么便能够充满生命驱力去裁万物而使资源源源不竭,在开源中富足,也就没有所谓"忧天下之不足"的问题.

    荀子墨子富国节用显学儒墨

    以礼论为中心——清儒蒋彤的荀子学

    邓国宏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儒蒋彤是嘉道年间常州学派的人物,其学深于丧服之礼.立足于自己的礼学研究心得,蒋彤对于荀子学展开了以礼论为中心的多方阐发,从礼仪体系的逻辑——认知结构、礼之本始起源与礼的功用、性质等问题方面,对于荀子礼学大旨做出了比较精准而独特的发明,与现代学者的研究颇可印证,体现了其理论上的卓识远见.蒋彤的荀子学论述,与清代中期以降的礼学经世思潮交涉互融,折射了荀子思想资源在清代儒学发展中的活力.

    蒋彤荀子学统类

    荀子与康德人性论比较

    赵晓芳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荀子曰"人之性恶",康德说"人天生就是恶的",两人的人性论有着不小的差异和微妙的对应.康德人性论的基础是人心的绝对自发性,但其对象却是人的善性或恶性,因此他反对人性论上的一切"中间物",有"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禀赋"和"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诸说,从而一方面就人"生而具有"的"任性"以及因此而来的违背法则说人的"根本恶",要求进行"心灵革命"以便能够把道德法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逐渐改良",走着一条从恶到更善不断进步的狭窄却美好的道路.荀子人性论承认人天生"好利",但却并不认为它就是恶的,而是强调其对于生命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其之所以又说"人之性恶",只是因为站在人类的幸福和谐这一立场上,从而才一方面正视人的情欲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又要求在自己的"知虑取舍"和圣王师法的"礼义教化"中"矫饰""扰化"人之情性.两人的人性论都充满了"矛盾",但却能够相互发明,而见出此种种"矛盾"特别是"知识"与"道德"的"矛盾"的"深刻".

    荀子康德人性论

    李学勤先生与清华简

    刘国忠
    52-6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学勤先生是当代的学术大师,也是清华简整理、保护、研究工作的核心人物.清华简的入藏,本身就是李先生慧眼识宝的结果;李先生还组建了一支高效的团队,科学规划清华简的保护与整理事宜,并身先士卒,取得了大量前沿性研究成果.在李学勤先生的带领下,出土文献中心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出土文献的学科建设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此,对于李学勤先生的相关贡献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李学勤清华简出土文献古文字学

    李学勤先生对于《穆天子传》研究的贡献与展望:兼忆我与先生的长谈

    雷晋豪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学勤先生虽未对《穆天子传》提出总结性的意见,但对该书的历史地理、疑难字释读与文献性质均有关键性的见解,成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对《穆传》总体性质的阙疑反映内心世界.2016 年作者与李先生就《穆天子传》文献性质进行了一次谈话,指出该书是战国时期由史学脱胎而出的新文体,故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双重成分.

    《穆天子传》李学勤历史地理小说

    李学勤先生与郭店简研究

    刘子珍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学勤先生对郭店简的研究蕴含着"重写学术史"的学术理想.在"重写学术史"的视野下,李先生利用考古学文化序列研究成果,探讨郭店简的成书年代,并且关注墓主人身份与郭店竹书性质以及竹简字迹、形制、编联与文本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李先生还对文献宏观考察,从整体上把握文献的内容与性质,而并非孤立研究个别语句,将简帛佚籍新线索与重要的学术史问题相联系,并通过文献的地理分布,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术交流.

    李学勤重写学术史考古郭店简

    李学勤先生与巴蜀文化研究

    宋亚飞陈民镇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李学勤先生众多的研究领域之中,巴蜀文化研究占据重要地位.他很早便介入三星堆文化的研究,对三星堆青铜器与商文化及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三星堆牙璋的来源等问题有持续探索.他注意结合考古发现,发掘古史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于两周时期巴蜀地区的青铜器与符号,李先生也有深入的思考.在研究方法上,李先生主张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考古实物等材料并重,综合多种学科手段加以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李先生主要围绕巴蜀地区与中原等地区的互动交流展开,注重阐释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李学勤巴蜀文化三星堆中华文明

    著名学者郭芹纳先生访谈录

    李红霞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芹纳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从事语言教学和研究 40 余年,研究领域广泛,尤其在训诂学、诗律学等领域卓有建树.2023 年 8 月 20 日,有幸对郭芹纳先生进行了学术访谈.郭芹纳先生回顾了青年时代向王力、陆宗达、余敏、祝敏彻、许嘉璐、郭锡良等语言学大家问学的经历及受到的影响,并着重围绕《训诂学》《诗律》两部著作,介绍了教学和科研并进的经验和思想,特别指出激发学生和读者兴趣的方法、实现"学以致用"目标的手段、收集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从个案研究到规律探索的研究路径,以及研究中需要秉持逻辑思想、历史观点、语言的社会性原则等体会和感受.这对当代青年学生和学术研究者都大有裨益.

    郭芹纳词汇训诂诗律教学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