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2095-0292

hsdskxb@163.com

0451-88060273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先进的文化理论知识,展示校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扶持人才,为学术繁荣服务。读者对象主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用"红"带宾构式句法特征的历时演变及其认知研究

    邓凯方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基于不同时期的语料,详细阐述了颜色域形容词"红"动用后接宾语构式在历时演变中产生的句法特征,并分析其相关的认知动因,主要从范畴化与非范畴化理论进行阐释.此研究细化了颜色形容词动用的句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语言中泛义动词与超常动宾构式发展与形成的示例之一.

    动用"红"带宾构式句法特征历时演变认知理据

    论苏舜钦进奏院事件前后心态及诗风变化

    魏之琳孙德彪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苏舜钦诗风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为北宋庆历四年秋冬之际的"进奏院事件".进奏院事件为朝堂党争的真实写照,不仅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剑拔弩张的交锋,也是对赵宋王朝帝王专制权威挑战的结果.此前苏舜钦诗歌体现出忧民之心和慷慨廓大的境界,而在进奏院事件后,则展现出谨慎畏惧的心态和言简意赅的诗风.研究苏舜钦进奏院事件前后心态与诗风变化,可以深化心态对诗风影响的研究.

    苏舜钦进奏院事件心态诗风变化

    "主体性"与左翼文学叙述的审美维度(1930-1937)

    陈红旗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30 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象和叙述是左翼文学自身的感性、理性和反抗维度,即由审美形式构成的维度.在反帝反封建、反强权反专制的过程中,左翼文学的审美形式强化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展现了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力.左翼文学对现存现实及其经验的超越,打开了现存社会关系中物化和异化劳苦大众的精神枷锁,触动了反抗者的主体性潜能的复苏和再生,并以审美形式为本体开启了新的体验层面.依托审美形式上的正确性,左翼文学有效地反映了劳苦大众在专制体制下被奴化、被损害的状态和渴望自由求解放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将激起人们征服苦难和释放主体性潜能的冲动.

    左翼文学"左联"主体性审美形式审美维度

    麦作地区谷神崇拜及其信仰的民间叙事嬗变——基于鲁南地区民间故事《拐姑鸟》的文本分析

    陈明君郭崇林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故事《拐姑鸟》采录于鲁南地区,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出发,体现出古东夷地区远古时期谷物崇拜信仰于民间故事中的置换变形;从地域性角度分析,是麦作农业区远古信仰、生产经验的历时性总结与儒风和韵独特社会文化的共时性概括;从流传功用角度分析,既弥补了民间故事搜集工作中有关该地域的不足,又在流传中起到生产经验传播与社会教育的功能,《拐姑鸟》是山东地区民间故事的沧海遗珠.

    《拐姑鸟》谷物崇拜民间故事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中共同体的危机与重构

    常慧童王晓丹
    132-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西部小说系列"边境三部曲"展示了在20 世纪中期高扬的现代性影响下,面临危机的美国西部地域共同体的整体样貌.在现代性超出地域范围的外来因素作用下,共同体在血缘、地缘和精神三个维度上逐渐解体,牛仔少年失去归属感,因此踏上重构共同体的旅途.现代性追求同一性的思想和难以敞开心扉的"独体"处境,阻碍了他们建构共同体的尝试,而价值理性和互助观念,让在陌生人之间建构崭新共同体成为可能.用人性重构共同体的希望,体现了麦卡锡消解现代性带来的精神危机,改善现代人孤独处境的方案.

    科马克·麦卡锡"边境三部曲"共同体现代性孤独

    春秋时期邗沟的开凿及地图编绘研究

    孔莉莉胡迪高凌云
    138-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邗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沟通长江与淮河、最早有明确开凿年代的人工运河.研究邗沟对于研究运河史、大运河文化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文章以邗沟始凿的春秋时期为时间断面,在对运道走线、沿途湖泊以及河段组成进行详细考证的基础上,借助历史GIS方法与技术,编绘春秋时期邗沟及周边湖泊水系地图,揭示其水利特征和驱动因素,为丰富运河变迁研究体系、阐释运河历史价值提供可靠参考.

    邗沟大运河地图编绘历史GIS驱动要素

    明世宗崇道研究——以嘉靖朝道士群体的行为解读为中心

    佘巧丽
    14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世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在位期间,不仅广征道士入京,助其斋醮修炼,还给予道士群体贵极人臣的无上恩荣.然而这些道士在以道术和妖法获宠之后,却凭借着世宗的宽纵和信任,援引同类,交结朝臣,干涉朝政,最终对嘉靖朝政治造成了众多的负面影响.

    嘉靖朝明世宗道士群体崇道谄媚

    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邹艳武卉昕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理论和精神支撑.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乡村生活中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标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一个重要原因来自于"内生外化"的特有演化逻辑.如何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何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新征程亟需回应的现实课题.秉持立足国情、世情、民情的民本立场,从外在表层向内在深层结构探析,乡村振兴和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机械团结到有机自冾融合,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构建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主知识体系和文化自主意识,应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乡村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

    音乐节特性对休闲体验及行动意图的影响——以"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为视角

    曹睿
    15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休闲理论的兴起,"休闲经济"、"休闲体验"成为当下倍受关注的话题,如何发掘音乐节的休闲要素,打造具有休闲意味的音乐节,成为音乐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试图结合音乐节特性,探讨观看音乐节的观众休闲体验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为"哈尔滨之夏"音乐节行为意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充实音乐节休闲方面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为当地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和同类型音乐节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哈尔滨之夏"音乐节音乐节特性休闲体验行为意图

    ESP教学理念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与发展路径

    刘娈齐艳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ESP教学,师资是关键,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已成为决定ESP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文章以ESP教学理念为依托,探讨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教学的动态需求分析者、具备英语知识和跨专业知识的教学者、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者和精通ESP教学评估的研究者等多元化角色.以角色转换为基础,文章还提出通过自我发展途径、合作发展途径和校本培训途径来调整和优化大学英语教师发展路径,以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为实现其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指明方向.

    ESP教学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