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双月刊

2095-0292

hsdskxb@163.com

0451-88060273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路1号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传播先进的文化理论知识,展示校内外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和扶持人才,为学术繁荣服务。读者对象主要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朝鲜本《龙龛》疑难释义辨正

    刘洪宇袁如诗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本《龙龛》在宋本《龙龛》及《篇海》《五音集韵》《绍兴重雕大藏音》等字书基础上增广而成.其收字量大大增加、释义逐渐宏富,保存了大量中古语音及训诂信息.由于传抄、编纂及刊刻等原因,导致某些训诂信息较难理解,成为疑难释义.文章以朝鲜本《龙龛》疑难释义为研究对象,结合佛经音义书和传世字韵书,综合运用文字学、训诂学、校勘学和辞书学知识,根据汉字形体演变规律和书写习惯,通过疑难释义举例辨正,旨在对朝鲜本《龙龛》的整理与研究工作有所补益.

    朝鲜本《龙龛》疑难释义辨正

    赋话比较批评初探

    黄志立刘颂扬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赋话比较批评法的运用与赋学的审美趣味、文体自觉、理论建构及现实旨向密切联系,体现出异于诗话的多重形态.从赋家、赋体、赋作三端考察赋话比较批评法的实践类型与理论特质,可见其多与溯源法、喻象法、摘句法等批评范畴兼合,彰显出对应试策略创作程式、赋体标准的重视.赋话比较批评法融会诗话理论与赋学自身的传统,不仅对赋话体系的形成意义显著,对文体批评方法学建构也起到促进作用.

    赋话比较批评方法论赋学理论

    "中国文章宜自变革"——近代报章的文体变革实践

    刘春现
    125-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时期关于文体规范的问题是牵动上下的重要议题.报章中刊登了大量有关釐正文体的文章,除了涉及八股文文体规范的内容外,透露出古文文体变革的重要线索.报章本身的文体实践催生了新的文体类型,呈现出近代传播媒介影响下的文章观念变迁图景.以报章为载体的文章,有其独特的价值序列、文体体要,并形成其独有的修辞方法.近代报章的文体实践对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具有潜在的推动力.

    近代报章文体文学变革

    死亡与虚构:《蒙马特遗书》与《其后》的"自杀创作"

    马佳慧
    13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上世纪90 年代的台湾,邱妙津曾掀起一股讨论的热潮,《蒙马特遗书》作为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展现了在自戕之前的时光,她如何挣扎着游走于自救与自毁的边缘.邱妙津激烈的自我毁灭为《蒙马特遗书》写下最后一个句号,至此,作家与作品共同构成了新的互文文本.而此后,赖香吟通过小说《其后》,初次回应了此一事件和(文学的)青春之矛盾和痛苦,在其小说创作中延伸和扩展了邱妙津的《蒙马特遗书》,围绕同一穿过虚构走进现实的创作行为,《蒙马特遗书》与《其后》跨越时空融汇在一处,共同对幻灭与虚构之关系发出追问.

    邱妙津《蒙马特遗书》赖香吟《其后》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身体写作批评

    宁琳
    13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染、林白等女作家对女性身体经验和生命本真进行了细腻与大胆的描绘,不仅彰显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带有强烈的女性主体色彩,而且成为女性话语建构的重要依据.她们的身体写作引发了批评界的热议,相关批评也成为了九十年代的一个热点问题.

    身体写作陈染林白批评

    文化冷战与美援体制下的台日电影交流(1950-1965)——以电影《海湾风云》为例

    舒雅杨柳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了 1950-1965 年间台日两地在亚洲文化冷战背景下的电影合作与文化交流,分析了"自由阵营"内部的多方文化政治较力与意识形态博弈.通过对合拍片《海湾风云》的分析,揭示了台日电影合作中的"貌合神离"现象及其背后的政治动因和文化差异.十五年间的台日电影交流历经从严格限制到放宽管制,再到深入合作的过程,反映了双方在去殖民化与文化重塑中的微妙平衡与文化主权争夺.通过跨国爱情叙事,影片试图在殖民遗产与冷战结构的双重影响下建构表面的和解,实则模糊了对历史创伤的反思,成为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宣传的工具.文章超越传统美苏对立的冷战叙事,聚焦自由阵营内部的文化政治张力,揭示电影作为意识形态、文化记忆建构以及国际关系调适的重要媒介的复杂性,丰富了对冷战电影史和亚洲文化冷战时期电影交流的理解.

    亚洲文化冷战台日电影交流美援体制

    巴黎和会"一分为二"主权方案的提出与外交应对

    张艺凡刘魁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山东主权的归还.会前,北洋政府明确了对山东主权的理解,认为经济主权、关税主权等实质性权利是山东主权的核心,该思路也得到了一般民众的支持.然而,在巴黎和会召开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为了促成中、日达成外交妥协,提出将山东主权"一分为二"的方案,即将山东的政治主权归还中国,将经济主权归于日本.此方案一经提出,即引发了国内民众的强烈抗议,该方案最终被北洋政府严词拒绝.北洋政府的做法不仅展示了其自身对国际法主权概念的理解,也提高了国内工商业群体对"经济主权"的关注.

    国际法巴黎和会经济主权民族工商业

    净化、纠偏与自我革命:延安时期《新中华报》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

    李婷婷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格,党的自我革命形象是百年大党的鲜明特征.《新中华报》是延安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是展示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窗口.通过刊发社论文章、开辟专题专栏、运用漫画口号等多种方式,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惩治贪污腐化、敢于自我净化,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自我完善,注重理论创新、善于自我革新,开展学习运动、勤于自我提高的政党形象,赢得了陕甘宁边区各群体的认可与支持,从而凝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民意基础,夯实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群众根基,成为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新中华报》延安时期自我革命党的形象

    工业遗产档案利用与城市记忆构建研究

    张镇升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历史凭证,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挖掘和利用这些档案,可以深入理解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文章分析了工业遗产档案的特点和价值,介绍了西方国家工业遗产档案利用案例,提出协同开发机制顶层设计及多元化展示与传播在城市记忆构建中的重要性,强调全社会应共同努力,用工业遗产档案构建丰富多彩的城市记忆,讲好生动感人的中国故事.

    工业遗档案档案利用城市记忆

    "世界君主"艺术形象在中世纪的建立与接受

    姚明睿潘勇
    161-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君主"是中世纪欧洲视觉艺术中融合了多种观念的艺术形象,于13 世纪末产生并在 14 世纪末被新兴的艺术样式所取代,虽然形象的流行相对短暂,但由此所建立的艺术表达样式却为之后的一系列形象提供了阐释的基础.这个过程中,文学艺术建构了形象的视觉特征以及在当时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文化基础,形象背后视觉与文字共享着同样的文化精神,展现出自古代世界感叹世间消逝的悲剧美学与中世纪精神文化的叙事观念.

    世界君主世界中世纪文学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