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朱大岭

双月刊

1000-1905

xuebao@ems.hrbmu.edu.cn;hydxb@yahoo.cn

0451-86669613

150081

哈尔滨市南岗区保健路157号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创刊于1951年,是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医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编:杨宝峰校长。该刊的栏目设置为:论著(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经验交流,技术与方法,综述等。主要刊登哈尔滨医科大学教师、研究生、医务人员、科研人员及海内外校友在科研、医疗和边缘学科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学报》曾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学报质量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优秀编辑质量一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1年成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4年被编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该刊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7个分册)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脑白质高信号分级与血管周围间隙的相关性分析

    刘丹钟镝李国忠
    503-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位置不同程度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s,PVS)对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存在及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头颅磁共振符合1个或1个以上脑小血管病影像特征的住院患者369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MRI图像及相关评分标准评估基底核区PVS(BG-PVS)、半卵圆中心PVS(CSO-PVS)、深部WMH(DWMH)、脑室旁WMH(PWMH)的严重程度,分析不同严重程度WMH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不同位置不同程度的PVS对WMH的存在及严重程度的影响.结果 高血压、年龄、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与WMH的等级显著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MH及PWMH的存在与BG-PVS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5);DWMH及PWMH严重程度与BG-PVS严重程度正相关(P<0.05);相比BG-PVS,CSO-PVS与WMH的存在及严重程度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WMH的存在及严重程度与BG-PVS的严重程度相关,BG-PVS越严重,WMH存在性及严重程度越高;WMH的存在及严重程度与CSO-PVS无相关性.

    脑小血管病基底核区血管周围间隙半卵圆中心血管周围间隙深部脑白质高信号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PD-1表达水平对预测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

    祝海年王玉花林旭晨王增顺...
    508-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PD-1表达水平对预测术后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28 d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术后出现感染患者,B组为未出现感染患者,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入院后第1 d、术后第1 d、术后第3 d及术后第5 d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水平,采用ROC曲线判断PD-1预测感染并发症的cutoff值、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术后28 d进行随访,有25例患者在28 d内出现了感染,其发生率为13.93%,B组患者96例,A组患者25例.B组患者平均出血量低于A组患者,且28 d死亡率低于A组患者(P<0.05);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增高,有感染并发症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外周血T细胞PD-1表达持续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PD-1表达仅在术后第1 d增加,与术后第3 d、术后第5 d及术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 d与术后第1 d T细胞PD-1表达的差值对术后28 d内感染并发症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P<0.0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后,术后第3 d与术后第1 dT细胞PD-1表达的差值可能为预测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参考指标.

    PD-1股骨颈骨折感染老年

    经腹部行TEP对下腹边缘疝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张达侯英奎黄健王白波...
    512-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腹部行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对下腹边缘疝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04例下腹边缘疝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0例).对照组采用经腹腔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组采用TEP,术后观察临床指标、应激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术后5 d,观察组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1%(6/54)低于对照组18.00%(9/5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腹部行TEP治疗下腹边缘疝疗效较好,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TEP下腹边缘疝临床疗效安全性

    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观察

    桑敏陈敏
    516-518,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对照组给予药物外阴涂抹治疗.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外阴局部症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随访28例,治愈15例,显效11例,复发3例,总有效率92.3%,复发率10.7%;对照组随访27例,治愈10例,显效7例,复发11例,总有效率63.0%,复发率40.7%.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手法按摩联合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手法按摩

    地方性无指征剖宫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小平陆芹洁
    519-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以及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2014~2018年剖宫产情况,研究2018年1月~12月期间无指征剖宫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合理选择对无指征剖宫产进行干预的目标人群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2018年在两所医院分娩的孕产妇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回顾,统计两所医院分娩孕产妇总数、剖宫产总数及剖宫产率、有指征剖宫产数、无指征剖宫产数及无指征剖宫产率,并对2018年1月~12月的无指征剖宫产分娩的孕妇进行问卷分析研究,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无指征剖宫产率与担心影响性生活、择时分娩、产妇自然分娩怕痛、珍贵儿及与文化程度及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2014~2018年,两所医院剖宫产率、无指征剖宫产率有所上升.无指征剖宫产率与担心影响性生活、择时分娩、产妇自然分娩怕痛、珍贵儿及其他等因素相关;研究生较之于小学学历更倾向于剖宫产,农村无指征剖宫产率明显偏低;20~30岁年龄组中无指征剖宫产的比例均高于小于20岁年龄组和大于30岁年龄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小于20岁年龄组和大于30岁年龄组中无指征剖宫产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所医院剖宫产率及无指征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应加强产前教育以及产时保健,根据孕妇特定情况制定与之相符的分娩方案,减少无指征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无指征剖宫产目标人群合理干预

    基于TARGET数据库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总体生存率影响因素研究

    郝增辉王龙李超
    523-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基于TARGET数据库的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总体生存率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和治疗决策.方法 分析TARGET数据库中499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数据,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疾病总体生存率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曲线之间的统计学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多变量分析中影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通过单变量分析及多变量分析得到INSS分期Ⅳ期、有复发、诊断年龄在320 d后、MYCN有扩增4个影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诊断年龄、INSS分期、是否复发、MYCN是否扩增为影响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尽早诊断明确分期并积极复诊防止复发能够延长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儿童

    US-FNA在K-TIRADS 4级甲状腺结节中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谭大宇赵鹏王鸿凤陶阳阳...
    527-530,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US-FNA在超声K-TIRADS分级为4级甲状腺结节中的准确性并分析超声图像特征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方法 依照K-TIRADS分级标准,选取超声提示为4级的甲状腺结节患者220名,共226例结节,结节最大径均小于10 mm,常规超声检查后行US-FNA并接受手术治疗.记录结节超声图像特征、收集临床信息及US-FNA细胞学结果,将US-FNA细胞学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一致的定义为A组,不一致的定义为B组.得出US-FNA诊断准确率并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对其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A组205例,B组21例,US-FNA的诊断准确率为90.70%.单因素比较发现,结节血供、内部钙化、结节最大径、结节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内部钙化、结节最大径、血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S-FNA对于K-TIRADS 4级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诊断率高.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对其准确性存在影响,有钙化、最大径4~6 mm及富血供可能导致US-FNA准确性降低.

    甲状腺结节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韩国甲状腺超声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超声特征

    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冠状面成像特征与不同分子分型间相关性研究

    田蜜王玲玲李海霞霍晶...
    53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utomated breast ultrasound system,ABUS)冠状面成像特征与不同分子亚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就诊并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118例术前行ABUS检查.结果 乳腺癌的不同分子分型与ABUS冠状面显示的肿块边界、形态、回声、微钙化、毛刺征、高回晕、汇聚征有一定相关性(P<0.05),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在ABUS冠状面成像上显示的大小、纵横比、跳跃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乳腺癌相较于Luminal B、三阴型及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更易出现汇聚(81.81%),微钙化在Luminal B及Her-2过表达型中更常见(61.54%、58.82%);三阴型乳腺癌更容易出现清晰边界及规则的形态(83.33%、100%).结论 ABUS所显示的冠状面图像特征与不同分子分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冠状面分子分型乳腺癌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脂类、Hcy水平的研究

    刘佩佳刘佩芳王育文任蕾...
    535-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类、Hcy的水平,评价这一人群的患病因素.方法 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者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期选择44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实验分为四组,第一组为乙肝合并脑梗死组(73例);第二组为单纯脑梗死组(65例);第三组为单纯乙肝组(41例);第四组为健康对照组(44例),收集受检人群的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血脂(包括TC、TG、LDL-C、HDL-C)及 Hcy.结果 乙肝合并脑梗死组和单纯乙肝组的血清中TC、LDL-C均低于健康对照组,Hcy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合并脑梗死组的血清TG水平明显高于单纯乙肝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G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脑梗死组的血清中TC、TG、LDL-C、Hcy均高于健康对照组,HDL-C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肝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类水平降低,血脂不是乙肝患者罹患脑梗死的原因,Hcy水平升高显著,是乙肝患者罹患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乙肝合并脑梗死血脂同型半胱氨酸

    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对脓毒症诊断价值初步研究

    吕彩虹方传丰杨春姜晓峰...
    538-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在脓毒血症患者不同阶段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单一中心的多因素病理对照研究,收集脓毒血症患者入院后各时间段血清检测AT-Ⅲ活性及其他凝血项目、炎症因子检测结果,多因素配合分析检验特异性和敏感度.结果 在脓毒症组中,PT-T、DD、FDP水平显著升高,PLT、Fbg、AT-Ⅲ水平显著降低(P<0.05).AT-Ⅲ、PT-T、FDP和PLT为脓毒症早期诊断较好的生物学指标;AT-Ⅲ、FDP和PLT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脓毒症不良预后.结论 AT-Ⅲ水平作为单一生物学指标对于脓毒症诊断和判断不良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脓毒症凝血系统感染抗凝血酶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