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医药
哈尔滨市医学会
哈尔滨医药

哈尔滨市医学会

张叶萍

双月刊

1001-8131

zyp-yxh@163.com

0451-83080757

150076

哈尔滨市道里区民安街12号

哈尔滨医药/Journal Harbin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向全国征文和发行的一本医学科技杂志,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医药卫生、策略探讨、论著、综述、讲座、病例、报告、临床病理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疑难病例析评、临床医学影像、继续教育园地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连素对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株hefABC基因表达的影响

    周帆徐小青彭君伟曹勤...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黄连素(BBR)在幽门螺杆菌(Hp)多重耐药(MDR)菌株外排泵基因hefABC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①通过E-test药敏实验检测阿莫西林(AMX)、左氧氟沙星(LEV)、克拉霉素(CLR)、甲硝唑(MTZ)对临床分离Hp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出敏感株和MDR株;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敏感株与MDR株中外排泵基因hefABC mRNA的表达水平;③测定黄连素对MDR株的MIC值,在 1/2 MIC黄连素浓度下液体培养MDR菌株,培养 5 代后用RT-PCR测定黄连素作用前后hefABC mRNA的表达量变化.结果 ①从60 株分离菌株中筛选出敏感株 15 株,MDR株12 株;②与敏感组相比,外排泵基因hef'A、hefB的表达量在MDR组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fC基因的表达水平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黄连素作用后外排泵基因hef'A、hefB的表达量与作用前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Hp 的多重耐药与外排泵基因hefA、hefB表达量的上调有关.②黄连素通过下调外排泵基因hefA、hefB的表达抑制部分MDR菌株的耐药性.

    黄连素幽门螺杆菌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

    二氢辣椒碱对肝细胞癌细胞HepG2内apoM表达的影响

    宋长悦樊小刚刘洪媛王全...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二氢辣椒碱对肝细胞癌细胞HepG2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 分为空白组和二氢辣椒碱(100μmol/1、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组,应用细胞计数法(CCK-8)检测在不同时间点(24h、48h、72h)、不同浓度二氢辣椒碱(100μmol/L、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作用下肝细胞癌细胞HepG2 的活性及数量变化;应用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在不同浓度二氢辣椒碱(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作用于肝细胞癌细胞HepG2 24h后,细胞内apoM mRCR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观察在不同浓度二氢辣椒碱(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作用于肝细胞癌细胞HepG2 24h后,细胞上清内的apoM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二氢辣椒碱的浓度在 100μmol/L时,其在各时间点(24、48、72h)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其余浓度二氢辣椒碱(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在各时间点(24、48、72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肝细胞癌细胞HepG2 对于二氢辣椒碱具有一定的时间及浓度依赖效应;与空白组相比,在浓度为 150μmol/L、200μmol/L、250μmol/L的二氢辣椒碱作用下,肝细胞癌细胞HepG2内的apoM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且肝细胞癌细胞HepG2上清内的apoM水平也有下降(P 均<0.05).结论 二氢辣椒碱对肝细胞癌细胞HepG2 具有抑制作用,且其抑制作用可能与抑制肝细胞癌细胞HepG2 内的apoM表达有关.

    二氢辣椒碱肝细胞癌HepG2载脂蛋白细胞凋亡

    血清Caspase-1、DKK-1、IL-2Rα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价值

    张静胥艳刘小静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Dickkopf-1(DKK-1)、白细胞介素-2 受体α(IL-2Rα)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程度相关性及其对肾功能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收治的SLE患者 114 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 38 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者血清Caspase-1、DKK-1、IL-2Rα水平.分析血清Caspase-1、DKK-1、IL-2Rα与临床指标[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红细胞沉降率、血肌酐、24 h尿蛋白、抗双联DNA抗体(dsDNA)、补体C3、补体C4]、病情程度相关性.依据肾功能损害程度将研究组分为肾功能正常 58 例、轻度异常 31 例、中重度异常 25 例,比较其血清Caspase-1、DKK-1、IL-2Rα水平,并分析其对肾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估价值.结果 研究组血清Caspase-1 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DKK-1、IL-2R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病情程度、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血清Caspase-1 水平呈下降趋势,血清DKK-1、IL-2Rα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血清Cas-pase-1 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补体C3、补体C4 呈正相关,而与红细胞沉降率、抗dsDNA抗体、病情程度呈负相关(P<0.05);血清DKK-1、IL-2Rα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补体C3、补体C4 呈负相关,而与红细胞沉降率、抗dsDNA抗体、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血清Caspase-1、DKK-1、IL-2Rα联合鉴别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的AUC大于单项指标评估(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Caspase-1 水平降低,血清DKK-1、IL-2Rα水平升高,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其水平对肾功能损害程度具有一定评估价值.

    系统性红斑狼疮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Dickkopf-1白细胞介素-2受体α肾功能

    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前臂自体移植术在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罗晓敏史红霞郭芳宋银平...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甲状旁腺全切联合前臂自体移植术治疗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 144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 72 例.对比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生活质量、HGB、ALB水平、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iPTH、Ca、P、Mg指标、骨痛VAS、瘙痒VAS及睡眠SRSS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ALP指标、生活质量、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HGB、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患有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甲状旁腺全切与前臂自体移植手段治疗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良好的疗效,这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化指标,还能提升其生活质量.

    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全切前臂自体移植术生化指标

    基于创伤应激指标和脊柱功能探讨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

    苑国峰何宇张印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及对脊柱功能、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医治的 91 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经伤椎组(n=47)、跨伤椎组(n=44),前者行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后者行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脊柱功能[骨折椎体高度、矢状面Cobb角、腰椎活动能力]、创伤应激指标[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疼痛数字评估(NRS)及并发症状况.结果 与跨伤椎组相比,经伤椎组出血量、医疗费用较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卧床时间较短(P<0.05);术后两组ODI评分、矢状面Cobb角、骨折椎体高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跨伤椎组相比,经伤椎组术后血清COR、E、NE指标均较低(P<0.05);与跨伤椎组相比,经伤椎组术后NRS评分较低(P<0.05);经伤椎组并发症发生率(2.13%)与跨伤椎组(9.0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与跨伤椎椎弓根固定术均能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其中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能减轻机体创伤应激反应,降低术后疼痛感,加快康复进程,安全性较高.

    脊柱功能胸腰段脊柱骨折椎弓根固定术应激指标疼痛程度

    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临床研究

    陈文阁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 54 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静点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注射用盐酸罂粟碱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PRP治疗,两组均治疗 14d,观察治疗前后创面愈合率、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创面愈合率、CRP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FIB水平两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单纯的清创换药相比,富血小板血浆(PRP)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Ⅲ期可以提高创面愈合率、减轻炎症反应,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疗效.

    富血小板血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创面愈合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促进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骨愈合指标中的应用价值

    边亚楠葛占洲聂兴玉周瑞...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对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术后患者创面愈合及骨愈合指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8 例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创面诊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n=54)例采取常规清创治疗,观察组(n=54)例行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对比两组患者骨髓炎炎症指标、创面愈合指标、骨愈合指标、生活自理能力、感染发生率.结果 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及超敏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外固定超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胫骨骨髓炎术后患者在接受封闭式负压引流术治疗后可加快创面愈合速度,提高患者的预后生活自理能力,降低骨髓炎炎症指标.

    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创伤性胫骨骨髓炎创面愈合骨愈合

    布托啡诺对男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导尿管相关膀胱刺激征的影响

    殷凤伟陈梦婷徐成飞程亮...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对男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catheter-related bladder discomfort,CRBD)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全身麻醉下行TURBT的男性患者 68 例,年龄≥20 岁且≤80 岁,ASA分级Ⅰ~Ⅲ级,手术时间 30~120min.采用在线随机化软件生成的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两组布托啡诺组(B组)34 例和对照组(C组)34 例.C组采用舒芬太尼+生理盐水麻醉诱导,B组采用舒芬太尼+布托啡诺 0.02mg/kg麻醉诱导.记录并比较:①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后即刻(T0)、术后 1h(T1)、术后2h(T2)以及术后 6h(T3)CRBD发生例数、程度;②记录两组患者曲马多及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③记录两组患者镇静水平以及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在T0、T1、T2 以及T3 时刻CRBD发生的例数以及严重程度均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因中重度CRBD进行曲马多补救用量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舒芬太尼镇痛补救用量,PACU内的镇静水平,发生头晕、恶心及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可以明显降低TBRBT术后的CRB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安全有效地用于缓解CRBD.

    布托啡诺男性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导尿管相关膀胱不适

    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测在结膜病鉴别中的临床意义

    郭子嘉褚启涉杨到凤左守壮...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测在结膜病鉴别中的临床意义表达,以其为临床早期诊断、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 68 例疑似结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查及细菌病毒学检查,以临床检查、病原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查、细菌、病毒培养检查对结膜病的诊断结果、诊断效能,并比较其对不同类型结膜病的检出率.结果 经临床检查、病原学检查显示,68 例疑似结膜病患者中,阳性 52 例,经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阳性 50 例,经细菌、病毒培养检查结果显示,阳性 41 例;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查对结膜病的诊断灵敏度为 73.08%(38/52)、准确度 75.00%(51/68),漏诊率为 7.69%(4/52),低于细菌、病毒培养检查漏诊率 26.92%(14/52)(P<0.05).结论 结膜刮片涂片细胞学检查可有效提高结膜病诊断准确性,临床可通过其进行早期筛查诊断,可辅助临床明确结膜病类型,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以尽早给予治疗.

    结膜病细菌培养病毒培养结膜刮片细胞学检测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DL-C、RC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研究

    孙艳雷陈杭崔阳阳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残余胆固醇(RC)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研究.方法 选取 138 例门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发生组 32例和未发生组 106 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血清TC、HDL-C、LDL-C、RC水平、神经功能评分(NHISS),采用ROC曲线分析上述指标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的病程、饮食习惯、血压水平、高血压Ⅱ~Ⅲ级、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的血脂水平TC、HDL-C、RC较未发生组患者高,LDL-C较未发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的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SD)较未发生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未发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TC、HDL-C、LDL-C、RC水平预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 0.693、0.694、0.754、0.769,敏感度分别为68.75%、62.50%、78.12%、62.50%,特异度为 68.87%、73.58%、64.15%、8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HDL-C、LDL-C和RC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并可用于评估其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危险.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残余胆固醇心血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