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鲜明特色和时代意蕴

    左一帆曲新英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别于西方,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开拓创新的新型现代化之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独立自主的重要原则,在"两个结合"问题导向的逻辑建构和理论自觉的指导下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开拓了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创新了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不断推动中华文明新发展,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时代意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郭树华
    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乡村文化振兴息息相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目标,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有力抓手。以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目标,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资源利用不充分、核心价值观融入不全面、综合投入不足、主体认知欠缺等现实困境,需要从强化根本政治保障、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提升农民认知等层面协同发力,破解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各类难题,不断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

    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困境及对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

    盛革宇
    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涉外法律事务日益复杂化、多样化,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地方高校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统筹"两个大局"与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教学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培养机制未精细化、协同培养未全面展开的困境。面对此困境,需要夯实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完善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机制,在满足社会对涉外法治人才需求的同时,提高地方高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地方高校教育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培养机制

    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安置知青人数及其特点分析

    赵文
    13-17,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山下乡运动时期青海省共安置下乡知青4。2万多名,这些知青大多是来自省内西宁等地的城镇知识青年,主要安置分布于省内河湟谷地等农业区。这一时期青海知青下乡人数的升降起伏与全国总体一致,但受自然条件、经济及人文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上山下乡运动青海知青知青安置特点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

    郑文芳
    18-2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为马克思主义这个"真经"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两个结合"的视域下"第二个结合"直接与中国现代化的特色密切关联,是关涉传统文化继承与超越的重大事件。在新时代背景下,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积极探索其结合的意义,推进两者有效融合的路径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外在保证。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指向

    王庆佳
    21-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历史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都是把握发展主动权,强化自身掌握主动能力的关键。在经历了百年奋斗与发展之后,中国共产党回望曾经走过的艰苦岁月和创造的伟大成就,以科学的方式对既往奋斗历程以及形成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做好把握下一个百年发展主动权的准备,也以更为负责的态度对民族复兴大业的推动做出承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不仅展现了其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更展现了其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念与决心。

    中国共产党建设历史主动精神逻辑分析内涵分析实践指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成果的理论逻辑

    梅志强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成果、历史审视成果和环保实践成果,也为世界各国维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中国理论方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时代性的指导,强调在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思政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代发展相结合,明确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的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成果的协调发展提供内在逻辑依据。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出发,对理论内在逻辑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实现马克思生态发展观的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人与自然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命共同体

    中国式空间正义:党的实践、主张与经验

    朱国平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义历经道德评判到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开启了空间向度。中国共产党人在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空间正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空间正义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空间正义思想和国外空间正义思想优秀成果基础之上,在四个时期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空间正义。中国式空间正义主张人民群众是空间正义的创造者、空间正义是历史的、多元的、有指向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必须坚持敢于斗争。

    社会空间空间正义空间正义实践空间正义主张

    诗的时间性:从存在到异在——策兰诗学对海德格尔时间论的扬弃

    刘颂扬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罗·策兰在其诗人生涯中一直对源始语言立足于何种时间性结构保持追问,而海德格尔基于时间存在论的诗学思想为其提供了诸多启发。海德格尔的境域时间揭示出一个兼涉历史生成性和本真神圣性的存在,策兰将其转述为一种"时间性永恒"的辩证法,并在诗歌创作中切近这种"时间性永恒"。但在策兰看来,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的深层旨归仍然导向一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存在原乡,其立足荷尔德林展开的诗意栖居论也隐含了某种同一性专断。诗的时间性不应导向存在的本源,而应不断否定与超克自身,指向匿名的陌异。

    策兰诗学海德格尔诗的时间性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研究

    贾孟奇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要求世界遗产所在国应通过适当的法律措施对世界遗产进行保护管理。目前,我国共有39项世界文化遗产和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各项遗产在遗产分布、遗产形态、遗产管理区域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随着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的出台,以及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发展,地方世界遗产保护条例需要在现有法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新理念和新要求,突出地方特色,完善世界遗产保护法律体系。

    世界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名录地方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