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的创新模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芳
    118-12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英语人才。大学生的个人特点不同,高校教师需要建立有针对性的英语教学模式,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特点,有秩序地进行教学。新时期,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的创新模型思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取得有效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创新模型思路高校英语教学

    3-7岁儿童使用元话语标记的特点初探

    陈颖
    12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话语并不是语言中必需的成分,但还是会在儿童语言中出现。元话语标记是展现文本与文本、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媒介,是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的关键能力之一。通过录音及转写自建语料库,分析元话语在不同年龄段儿童语言中的表现,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使用元话语标记方面的特点。

    元话语标记儿童语言语料库

    首辅音r的音义理据性研究

    关秋红范森朱元海
    12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拟象理论和卷舌摩擦音/r/的发音特征,由4个音义联想起点自然引出20个语义相关的词簇,囊括了几乎所有r开头的常见英语单词和词根。这种首辅音存在的音义联想关系可能暗示语言原始词的理据性。

    卷舌摩擦音语义词簇拟象说语音理据性

    《茶馆》的两个英译本的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研究

    孟慧敏
    12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进程推动下,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常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由于各种文化的差异性,翻译活动并非易事,特别是对富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文学作品来说,译者需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而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对比老舍先生《茶馆》两个英译本的文化差异与隐喻翻译,加强文化差异性研究。

    《茶馆》英译本文化差异隐喻翻译

    新历史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原生文本探究——谈三个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

    孔凡娟
    131-13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历史主义传入中国之后,国内对新历史主义的研究陆续出现了先导、第一、第二、第三批研究者。先导研究者最先为中国引入了新历史主义这一思潮或者这一方法论,而第一批研究者则为整个国内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和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张京媛、盛宁、王岳川三位学者对新历史主义的译介和研究成为后来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的典范,其文章、编著或专著等相关研究成果成为国内研究新历史主义的"原生文本"。之后的第二批和第三批研究者虽然也有一定的创新之处,但其不少研究则是在先导和第一批研究者成果基础上的再研究,并且很一部分文本属于"衍生文本"。

    新历史主义张京媛盛宁王岳川

    《爱》中的性别与空间意识形态

    卢亚男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角度解读莫里森小说《爱》中的性别与空间意识形态关系,将两性关系置于空间语境下进行考量,空间是两性权力之间博弈的场所,空间关系所蕴含的性别权力,揭示性别与空间意识形态的关联,可以更直观地看出莫里森对本民族两性关系更为深刻的思考。

    男权性别空间意识形态《爱》

    野玫魂的生机与生存:《红字》中的爱情悲剧探赜

    周艳
    139-141,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白兰"婚内出轨"行为遭到当时社会的唾弃,并被佩戴上红色A字示众,在此过程中白兰仍坚定自我,坚守自己的"爱情"。白兰虽然"背叛"了婚姻,但她坚守住了自己的爱情。旧社会中女性的婚姻与爱情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父权社会压制下,多数女性走向没有爱情的婚姻"坟墓",但在这样的社会中,白兰选择反抗,勇于追寻自己的爱情,在嘲讽、唾弃中刚毅不屈地活着,虽然其生命在多重打压下趋向灭亡,但其勇敢坚强、百折不屈、勇于追求自我的精神仍熠熠生辉。

    野玫瑰生机与生存《红字》海斯特·白兰

    钢琴视角下的琴筝和鸣探讨

    周晓凡
    14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筝与钢琴是来自于两种截然不同文化环境的迥然不同的两种乐器,二者之间有太多的不同之处,然而在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的进程中,两种原本应该形同陌路的乐器渐渐有了交集,而随着二者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古筝曲实现钢琴化改编,钢琴在古筝曲的演奏中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钢琴与古筝的结合对于我国传统古筝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与古筝的结合也是我国钢琴音乐进一步民族化的重要途径。

    古筝钢琴琴筝和鸣

    作曲技法的变化与贝多芬奏鸣曲浪漫主义转变的关系

    柯晓东
    146-148,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贝多芬之所以被认为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甚至有着"乐圣"的尊称,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作品推动了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作为一名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贝多芬从很早的作品创作中便展露出浪漫主义风格,后期的作品更是带有极为明显的浪漫主义色彩。贝多芬的作品既有对海顿和莫扎特等古典主义大师的继承,同时也在创作中融入了个人丰富的情感,是其将钢琴艺术由古典主义严谨规范的理性之美提升到浪漫主义热烈自由的感性之美。

    贝多芬奏鸣曲浪漫主义作曲技法风格

    民族声乐研究的艺术意境——从《长相知》《我多么想》的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角度

    李姗姗周庆恬
    149-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相知》是由石夫先生按照汉乐府诗《上邪》所创作的乐曲。《我多么想》选自歌剧《悲怆的黎明》第三幕,该歌剧是由孔远编剧,关峡作曲,是为庆祝建党80周年和迎接新世纪第一个国庆日而诞生的一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长相知》与《我多么想》是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其作品在表演风格,以及演唱技巧上均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作品风格、演唱技巧,以及情感表达是民族声乐艺术的核心,在民族声乐艺术表现中,不同的作品风格、艺术技巧等构成不同的民族艺术特色。

    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情感表达民族声乐艺术内涵《长相知》《我多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