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推进

    庄晓东
    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原则,推动了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实践的实时跟进。新时代,中国始终秉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化丰富,同时,使其更契合中国当前的实际国情,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新,是引导中国践行"中国梦"的导航灯,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内涵,也为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明确了方向,为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总结了规律,为人类今后的良性发展探索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创新、纵深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

    精神生产现代化中国式内涵及实现路径分析

    杨双彪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摒弃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生产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以物质精神共同富裕超越资本主义物质精神双贫困、以自由全面发展超越资本条件下人的单向度;而要想真正实现对资本主义精神生产现代化的中国式飞跃,必须要首先实现物质生产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两个结合",并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障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生产社会主义道路

    创生、旨归与意义: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三维阐释

    韩瑞欣
    9-1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进行百年探索所创造出的新境界。从其创生逻辑来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对西方现代性文明困境的超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总结和"两个结合"新视角所创造出的崭新文明形态,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为立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解放为追求,以天下情怀为自觉的价值旨归,有力破除资本主义文明中"文明中心论""文明冲突论""文明终结论"等话语陷阱,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选择,极大丰富世界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促进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复兴,具有深刻的世界意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生基点世界意义

    新媒体语境下非洲地区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陈静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地区的中华文化传播以孔子学院为主,孔子学院所倡导的汉语学习与中华文化推广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洲人民对中国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还可以提高中国在非文化影响力、促进整个非洲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受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条件限制、中华文化传播方式单一等因素影响,非洲各国孔子学院在传播中华文化内容和途径方面能力有限。运用新媒体进行中华文化教学,通过多种平台、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传播模式,提升非洲地区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播效能。

    孔子学院新媒体语境中华文化传播中非人文交往

    "市民社会"的"不在场"——从《巴黎手稿》看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思想的发展进程

    梁大战黄博深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避而不谈在《德法年鉴》时期重点分析的"市民社会"概念,这导致了从文本表面来看,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研究与批判出现了断裂。然而如果深入考察马克思思想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这种避而不谈正是"市民社会"概念的术语革命。"不在场"正是一种"在场",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昭示着马克思思想的分娩阵痛与深化进步。

    马克思黑格尔《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市民社会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逻辑与特质探析

    蔡东伟刘星宇
    20-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外来侵略的威胁以及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时,探索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道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以创造新文明形态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文明发展进步,即坚持新文明形态发展的共同利益与安全特质,强调继承弘扬中华文明包容开放的平等互学互鉴的特质,以文明自信特质彰显新征程实践伟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贡献,开辟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新愿景,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领导逻辑和特质。

    中华现代文明新文明形态文明特质

    马克思生活观的内容及实践价值

    柳菁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哲学思想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是对生活的探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中,生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人类实践的重要指向。马克思生活观明确地指出了生活观的本质即实践,并指出生活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具备实践性、辩证性及理想性等特征。马克思生活观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的超越,在唤起人类生活解放的同时,指明了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最佳环境一定是共产主义社会,而在实践方面,马克思生活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实现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生活观生活本质生活实践理论价值实践价值

    精神分析理论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偏差与应对

    王薇
    27-2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偏差的成因及应对的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自我意识精神分析理论

    大学生党史学习的价值意蕴及加强策略研究

    王丽娜
    30-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化大学生党史学习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同时也会让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担当意识。正确的党史观会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自觉抵制错误党史观念的影响。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基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正确认识我党的艰苦奋斗历史,以坚定不移的信念承担起未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大学生党史观培育党史学习内容党史价值意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哲学立场与在场逻辑

    冯玲玲张建军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民族工作理论政策中的时代话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结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体现在个体与共同体、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在个体与共同体的维度,通过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正的共同体两个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立场得以论证。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通过分析生成的历史语境、存在的现实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场逻辑得以阐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分析与阐释,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为强大的学理支撑。

    历史唯物主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