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的创作风格探究

    田英杰
    155-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舒伯特的钢琴作品是古典音乐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学家对历史遗产的研究,舒伯特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尽管他并不以技巧著称。舒伯特的钢琴演奏具有美妙的触键,演奏时清晰且愉悦,充满灵性与情感。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的舒伯特在其钢琴作品风格中,可以发现大量艺术歌曲的影子,其主要钢琴作品都是以艺术歌曲为灵感创作的。

    舒伯特艺术歌曲奏鸣曲浪漫主义

    安徽花鼓灯舞蹈身体语言的艺术建构审思

    张楚楚汤虹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徽花鼓灯以舞蹈为主,辅以民歌、锣和鼓等乐器,用以展现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是首批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以舞蹈身体语言的生成、艺术建构逻辑为基础,从"能指""所指"两个层面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身体语言进行解码。创作者将当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体语、自然景物和动物体语、武术体语创编形成了花鼓舞舞蹈的身体语言,实现了其"能指"建构;通过花鼓灯舞蹈身体语言的隐喻性和风格性,实现了其所指建构,最终生成了花鼓灯舞蹈生动、形象而又丰富的身体语言。

    安徽花鼓灯"能指""所指"动物体语武术体语

    高元裕籍里小考

    汤婷婷
    162-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朝时,大祚荣父子在东北地区建立政权,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该政权以渤海为号。汉初在浮阳设置渤海郡。两地在史籍中同称为"渤海",两地人民都可以被称作渤海人,部分著作误将渤海国人认成渤海人,将中原地区的渤海郡人以为是渤海国人。例如高元裕,从高元裕的郡望、历官及他的生活行迹,都可以看出高元裕并非黑龙江地区的渤海国人,而是属于中原渤海高氏族人。

    渤海国渤海郡渤海高氏高元裕渤海人

    渝东南彭水道场仪式音乐形态特征探析

    刘志燕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渝东南彭水道场是在当地农村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丧葬仪式,仪程进行中始终伴随着唱腔及打击乐器的演奏。仪式音乐作为仪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厘清仪式中音乐的具体面貌及特征对于全面认识仪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对渝东南彭水梅子垭乡道场掌坛师冯秀平、左青松等道师的访谈及实录的七天道场视频资料,整理记录了86首唱腔曲谱,及打击乐的9种主要板式,概括出了仪式用乐的类型化、程式性特征,以及唱腔旋律以重复、变奏为主的发展手法,初步呈现了道场音乐的基本面貌及特征。

    渝东南彭水县道场丧葬仪式音乐音乐发展手法

    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陕北剪纸艺术的造型特点及文化解读

    王建利高静
    171-173,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剪纸是陕北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黄土文明、黄河文明中群体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其粗犷、质朴、大气的造型特点,阴阳相生、原生态的表达形式,承载了陕北巫文化、民俗文化及农耕文明的演变和发展,表现出陕北多元文化的融合演变,也促使陕北剪纸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适调性和现代应用性。

    陕北剪纸符号载体农耕文明文化多元融合

    精神意蕴视角下风景写生创作体系构建研究

    李燕梅
    174-176,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景写生从本质上而言并非是对于客观世界的客观描摹,而是一种主观性质的对于自然景观的体会与感悟。然而在当代的写生创作中,由于中西方艺术思想并存的缘故,致使许多创作者无法在写生创作中真正的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尤其是在油画写生和水彩画写生创作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将精神意蕴引入到风景写生创作的研究之中,通过精神意蕴的引入而更好的展现当代风景写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生命,让风景写生创作不再是机械化的描绘,而是具有生命力的表达。

    风景写生创作精神意蕴艺术体系形成过程

    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浅议

    吴智娟
    17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渊冲翻译思想曾因为"叛逆"而在翻译界引起过轩然大波,但也因为其美学思想符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美学原理而逐渐被广大译者所接受。归根结底而言,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是对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其翻译美学思想中的诸多内容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翻译美学思想的身影。与此同时,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也充分的展示了其叛逆的一面,以对于"信"的逾越而推动了译者主体论的发展,也揭示了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再造的过程。

    许渊冲翻译美学思想溯源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以唐宋文化的传播为例

    彭妍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谈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唐宋文化的内容。灿烂而辉煌的唐宋文化不仅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世界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唐宋文化的对外远播树立了中华民族在世界范围内的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早期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良好发展。当代中国正值文化对外传播的迫切时期,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无疑会对当代中国找到更好的对外文化传播方式,以及显著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有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唐宋文化

    《诗经·泉水》时空辨正与情礼转变

    刘威风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泉水》中宿饯的时空位置在宋代得以确定,但诸姑伯姊的时空位置直到现在仍然存在争议。通过对《诗经》学史的梳理,伯姊可能在卫国、过去卫国、他国。根据《左传》对贵族婚姻的记载,伯姊在卫国或过去卫国的可能性要小于在他国的可能性。这样,《泉水》的空间维度可拓展为卫国、所嫁国、他国;时间维度拓展为过去、未来、现在,以三重时空表现强烈的思归。但由于礼的阻隔,第四章变为强烈的思念,完成了由思归到思念的情感转变。

    诗经学史出宿饮饯诸姑伯姊时空辨正情礼转变

    俄罗斯维亚特卡国立大学代表团访问黑河学院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