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何晓雄

月刊

1003-5060

XBZK@hfut.edu.cn

0551-62901305;62905639

230009

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以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精密仪器、机械与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与信息、土木建筑工程、建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化学工程、管理工程、生物与食品工程、应用数学、应用物理以及新兴科学技术等学科论文、科研成果、学术讨论、专题综述及动态报道,本刊主要面向高等院校师生、科研人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本刊在国内学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有较大影响。本刊先后荣获安徽省优秀学报、安徽省优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及全国高校优秀学报称号。本刊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并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本刊2000年荣获《CAJ-CD》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蓝藻生消对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吴蕾陈强刘刚钱靖...
    721-730,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蓝藻生消对巢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文章分析蓝藻休眠期和繁盛期沉积物中Cr、Co、Ni、Cu、Zn、As、Cd、Pb、Hg元素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以及赋存形态的变化;采用地累计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蓝藻暴发后,每千克沉积物中Cd和Cr元素平均质量分别增加了 0.70倍和0.35倍,其他元素质量有所下降,大部分元素质量空间分布向更加均衡的趋势转变;除Cd和Hg外,其他元素在蓝藻休眠期和繁盛期均以残渣态为主,占比为58%~97%;蓝藻繁盛期,元素各生物有效态占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除Cd外其他元素生物有效态总量占比及残渣态占比变化不大,Cd迁移转化流动性最高;2个时期中,Cd和Hg环境风险均相对较高;蓝藻繁盛期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有所增加,且单一元素环境风险趋向于空间均衡化.

    蓝藻生消巢湖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行为

    基于集成替代模型和遗传算法的地下水污染源信息识别

    刘蒙骆乾坤安济民赵梦...
    731-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识别污染源信息是高效治理和修复地下水污染的前提.为解决使用传统模拟优化方法识别污染源信息过程中产生的严重计算负担问题,文章首先建立BP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模型和核极限学习机(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KELM)模型代替传统模拟优化方法中的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模拟模型.然后,使用简单平均法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计算权重值并建立集成替代模型进一步提高模型精度.最后,将表现最优的基于遗传算法建立的集成替代模型嵌入识别污染源信息的优化模型中.算例结果分析表明,嵌入基于遗传算法建立的集成替代模型的优化模型相较于传统模拟优化模型计算时间由11 d大幅度缩短至39 min,且求解所得的污染源信息参数接近真实值,可用于解决污染源信息识别问题.

    地下水污染污染源识别替代模型遗传算法(GA)

    征稿启事

    738,842,封3页

    滁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及管控分区研究

    丁雨薇王晓辉彭书传
    739-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中,划定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和管控分区是关键内容之一.文章以滁州市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的划定方法和目标要求,测算出滁州市各县市区大气污染物分阶段的允许排放量和达标削减比例,同时划定了 7个优先保护区、24个重点管控区和8个一般管控区.针对大气环境管控区提出管控要求,并对划定成果进行初步应用探索,以期对其他各市编制"三线一单"工作提供参考.

    大气环境质量底线管控分区管控要求三线一单滁州市

    基于自激振动激励器的流动控制汽车减阻研究

    吴勃夫陈自强孙亮吴姚烨...
    745-752,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降低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文章采用一种基于内部结构流固耦合的自激振动激励器以产生高速、高频的脉冲微射流进行主动流动控制.通过ANSYS双向流固耦合仿真模拟激励器的工作过程,分析其产生的脉冲射流速度和频率,再从不同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对其激励特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将该激励器沿Ahmed类车体模型尾部的分离边缘布置,研究其对车体尾迹区流动拓扑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空气阻力系数分析其减阻效果.结果表明,自激振动激励器产生的脉冲微射流可以有效地控制减阻,最高可达7.12%的减阻效果.该研究为主动流动控制减阻提供了新思路.

    自激振动激励器脉冲微射流主动流动控制双向流固耦合Ahmed类车体

    有限元探究表面曲率和基体厚度对等离子喷涂层残余应力影响

    章凯羽张能奇邓永胜梁亚楠...
    753-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基体表面曲率和基体厚度对等离子喷涂涂层残余应力的影响,文章建立不同表面曲率和基体厚度的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在控制喷涂工艺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不同模型进行TC4钛合金表面喷涂NiCrAl涂层的仿真.结果表明,基体表面曲率及基体厚度均不会影响残余应力的整体分布规律,而对其大小有影响.涂层与基体结合面上残余应力分布呈边缘位置应力大,而中心位置上较小的规律.当基体表面曲率κ从0 mm-1增加到1/9 mm-1时,结合面边缘位置的残余应力值降低明显.在基体表面曲率相同的情况下,基体厚度增大可使结合面上残余应力极值明显降低.在文章的参数选择范围内,增大基体表面曲率、增加基体厚度均可减小结合面上的等效残余应力的极值,有助于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质量.

    等离子喷涂残余应力基体表面曲率基体厚度钛合金NiCrAl涂层

    一种高电源抑制比快速启动的带隙基准的设计

    吴宏元张章程威马永波...
    762-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5 V、0.35μm CMOS工艺,设计一种适用于低噪声高速系统的带隙基准电压源电路.为了保证电路具有较高的电源抑制比(power supply rejection ratio,PSRR),设计一种抑制电源电压波动的负反馈回路,并且在电路中采用具有较高增益的两级放大器结构.针对某些系统快速启动的需求,设计快速启动电路,当电源上电时启动电路直接作用于基准电压,加速带隙基准电路的启动,在电路正常启动后通过开关管使启动电路停止工作.仿真结果表明,温度在-40~125 ℃范围内,带隙基准的温漂系数为13.05 × 10-6 ℃-1;低频时 PSRR 为 100.6 dB;线性调整率(line regulation,LNR)为 0.024 mV/V;启动时间为 4 μs.

    电源抑制比(PSRR)快速启动带隙基准负反馈回路温漂系数线性调整率(LNR)

    碳化硅纳米带"品"型器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赵晗宋玲玲叶润隆韦藏龙...
    767-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锯齿形碳化硅纳米带,通过将中间部分结构在空间上进行向上平移,再翻转180°形成异质结,保留碳边缘通道,形成"品"型三端异质结器件,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的计算方法,研究该三端器件的电子输运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铁磁态还是反铁磁态下,一种自旋电子都能从一端电极经由异质结单边通道渡越到另一端电极,实现了 100%的自旋极化电子输运;当对中心区外加栅压时,电流随着栅压增加而减小,当栅压大于0.5 V时,器件内部电子输运通道关闭,2种自旋电子均不能通过三端器件,表明通过栅极电压可以实现对器件内部电子输运能力的调控;若器件受到外力产生形变,只要形变量小于6.7%,电子输运能力几乎不改变.研究结果为基于碳化硅纳米带的纯自旋流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锯齿边缘碳化硅纳米带"品"型三端器件自旋极化第一性原理计算

    交通驱动型异质恢复概率的病毒传播

    茆鹏飞凌翔
    773-775,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复杂网络上对交通驱动型病毒传播的研究均假设网络中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恢复概率,而节点间异质恢复概率对病毒传播的影响依然不清楚.文章研究异质恢复概率对交通驱动型病毒传播阈值的影响,得出网络结构、交通流量、恢复概率分配策略和路由策略等可以调整病毒传播的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当节点传输能力无限、网络中交通处于自由流时,合适的恢复概率分配策略可以提高传播阈值,并且恢复概率分配策略与路由策略耦合可以进一步提高传播阈值,有效抑制网络中病毒的传播;当节点传输能力有限、网络中存在交通拥挤时,病毒传播阈值增大,说明交通拥挤的存在会抑制病毒的爆发.

    复杂网络交通驱动病毒传播异质恢复概率传播阈值

    基于Bi-LSTM的浅层地下双孔洞探测技术

    梁靖张红叶晨周立成...
    778-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究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浅层地下孔洞探测技术,以应对地下孔洞给桩基施工安全所造成的严重威胁.基于浅层地震反射波法的原理,采用基础施工过程中的桩锤激震作为激励源,通过在探测区域地表上布置少量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孔洞反射信号,并将反射信号作为深度学习的输入,以输出孔洞信息,建立一种新型的智能孔洞探测方法.结果表明,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Bi-LSTM)的预测模型对于地下双孔洞的工况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在容许误差为2 m的情况下,孔洞位置和直径的预测准确率可达95.3%.该研究验证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孔洞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有望为施工前期土层地质状况的评估提供技术保障.

    地下孔洞探测桩锤激震深度学习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Bi-LSTM)有限元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