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热法增强型PVDF/GO中空纤维膜结构构筑与机理

    赵微陈凯凯金欣严海波...
    6344-6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膜生物反应器(MBR)用中空纤维膜量大,制备过程中使用溶剂易造成二次污染,本文采用绿色稀释剂热致相分离(TIPS)法与纤维增强联用技术制备了大通量、高强度氧化石墨烯(GO)掺杂编织管增强型聚偏氟乙烯(PVDF)中空纤维膜。GO表面具有含丰富氧官能团可明显改善PVDF中空纤维膜渗透通量与亲水性(抗污染性)。结果表明:纤维增强技术可使中空纤维膜断裂强度223。75MPa,随GO含量增加,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膜水接触角值从102。04°降低至89。71°,纯水通量从920。74L/(m2·h)增至1417。45L/(m2·h)。经实验用MBR小试装备测试膜活性污泥过滤表明,其截留率大于99。50%,稳定运行后截留率仍大于98%。因此,本文全流程绿色制备的增强型PVDF中空纤维膜对替代目前市场二次污染中空纤维膜可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聚偏氟乙烯氧化石墨烯中空纤维膜热致相分离法与纤维增强联用技术绿色稀释剂

    基于PAT技术的动物细胞培养在线检测研究进展

    周光正王学重
    6356-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细胞培养是一项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在该过程中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生物和生化指标进行监测。目前广泛采用的是取样离线分析手段,存在时间滞后性和潜在的染菌风险。利用过程分析技术(process analytical technology,PAT)在线实时检测动物细胞培养状况,进而实现培养过程的优化与控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两项应用前景最为广阔的细胞培养PAT技术,即原位显微镜成像与拉曼光谱技术,分别用于在线测量细胞培养过程的重要生物指标(细胞数目、尺寸、形状)与生化指标(营养物质、代谢物质、蛋白质产物的浓度)。作为这两项技术成功应用的关键,文中重点介绍了图像分析算法和拉曼光谱建模方法。此外,对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技术的一些研究探索也做了简要概括性介绍。最后,结合PAT技术的发展,探讨了实现动物细胞培养过程自动化与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过程分析技术细胞培养拉曼光谱图像分析生物反应器算法优化

    连续识别Cu2+及PO43-香豆素类荧光探针合成与应用

    闫雪雪喻艳超庞树奎吴绵园...
    6372-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4-二乙氨基水杨醛和肼基甲酸甲酯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双功能香豆素荧光探针L,并通过NMR、FTIR及HRMS对其结构表征。荧光发射光谱表明,在甲醇溶液中,探针L与Cu2+形成1∶1的络合物L-Cu2+,在30s时间内引起荧光淬灭效应,淬灭率近100%,且对Cu2+检测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抵抗Ba2+、Li+、Cu+、Al3+、Zn2+、Cs2+、Mn2+、Ca2+、Hg2+、Cd2+、K+、Mg2+、Na+、Co2+、Ag+、Fe3+及Cr2+等金属离子的干扰,检测极限低至1。70x10-8mol/L,具有高度灵敏性。同时,基于配体置换原理,络合物L-Cu2+可作为荧光传感器实现对PO43-的荧光增强响应识别,且检测过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可抵抗常见阴离子(NO2-、CO32-、SO32-、HPO42-、P2O74-、Br-、F-、HCO3-、SO42-、C2O42-、Cl-、CH3COO-)的干扰,检测限低至6。00×10-8mol/L。此外,探针L成功应用于医药化工及化工环境保护领域,得到良好实验效果。

    香豆素荧光探针二阶铜离子磷酸根连续识别

    Gygax冷却失效模型在化工过程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应用的局限性

    杨钰涛王达吴展华盛敏...
    6379-6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精细化工的反应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主要是使用Stoessel反应危害分级方法而得出1~5级的工艺危险度等级,本文提出该方法是基于Gygax冷却失效模型建立的,即评估冷却失效工况下反应体系的工艺危险度等级。而国内外的化工反应安全事故统计结果表明,冷却失效工况仅是反应安全事故起因的很小部分(约3%)。以硝化工艺为例,文献报道的基于冷却失效的反应危害分级方法得出大部分硝化反应工艺处于低风险,这与实际生产中硝化反应事故数与死亡数占比最多存在矛盾。主要原因是由于该方法只评估间歇反应釜的冷却失效工况,而忽略其他众多复杂的事故起因。这表明该分级方法无法准确评估出实际工艺生产中的反应危害,无法较全面地涵盖化工反应安全事故起因并提出有效的事故管控措施,具有一定局限性。而化工过程全流程的反应危害分析(RHA)是根据从异常工况起因至最后反应事故发生的事故链以提出相应保护层,进而确定具体事故防范措施。相比Stoessel反应危害分级方法更适合实际生产工艺安全的提升。因此,建议对化工过程的反应安全风险评估作全流程RHA分析,特别是危险工艺和4~5级的高风险工艺。

    Stoessel反应危害分级冷却失效工况全流程反应危害分析安全反应化学过程

    纳米氢氧化镁对无氟泡沫灭火剂性能的影响

    陈合敏欧红香薛洪来闵政...
    6390-6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聚醚改性三硅氧烷、CTAB为表面活性剂,以纳米氢氧化镁、黄原胶为稳泡剂制备无氟泡沫灭火剂,采用L9(34)正交表分析泡沫溶液表面张力、发泡性能及稳泡性能,选用正交优化后的泡沫配方进行灭火和抗烧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泡沫溶液黏度较低,在1。00~1。21mPa·s之间;由质量分数为0。8%的CTAB与12%的聚醚改性三硅氧烷组成的泡沫溶液表面张力最低,为19。73mN/m;聚醚改性三硅氧烷与CTAB协同作用,增强了溶液发泡性能与泡沫稳定性,当纳米氢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0。5%时,溶液的发泡高度最优,达到207mm,25%析液时间从205s增长到216s;用质量分数为1。2%CTAB、12%聚醚改性三硅氧烷、0。5%纳米氢氧化镁及0。05%黄原胶制备的泡沫灭火剂扑灭油盘面积为0。25m2的正庚烷火,灭火时间为107s,抗烧时间达到372s。

    纳米氢氧化镁表面活性剂泡沫稳定性灭火性能无氟泡沫灭火剂

    胺吸收剂逃逸引发的大气气相反应进展

    陆诗建祝文举刘玲康国俊...
    6397-6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捕集化学吸收技术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减少发电厂及其他使用化石燃料行业CO2排放的技术,但碳捕集化学吸收系统带来的胺吸收剂逃逸排放会引发一系列大气化学反应。碳捕集化学系统运行中胺吸收剂会以液滴、气态、气溶胶颗粒形式排向大气进而引发大气气相反应。胺吸收剂与OH自由基反应主要涉及—CH2基团、C—H键之间的H-抽提反应,少量在N—H键之间发生,极少部分在—OH基团之间发生,生成亚胺、醛类等;与Cl自由基反应涉及—CH2基团、—NH2基团、—OH基团,生成氮氧化物、HC1等;与NOx反应包含氨基或烷基的抽氢反应,与不饱和化合物的加成反应生成硝酸、硝胺、亚硝胺等。胺与臭氧的反应主要产生酰胺、异氰酸、亚硝基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可能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癌症等健康问题。国内外对碳捕集排放限值皆有规定,但对总胺排放限定缺乏标准。尽管胺排放控制取得一些进展,但小颗粒气溶胶的脱除效率低、适用局限、工艺复杂、能耗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碳捕集化学吸收胺吸收剂大气反应光化学

    基于尖晶石型CoFe2O4高级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周添红王金怡苏旭曾虹霖...
    6412-6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自由基反应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作为一种简单、高效、清洁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尖晶石型钴铁氧体(CoFe2O4)具有催化性能好、金属浸出率低和回收再利用率高等特点,被广泛用作高级氧化过程中驱动自由基生成的催化剂。本文以尖晶石型CoFe2O4为研究对象,概述了 CoFe2O4的结构与性质;归纳总结了包括形貌调控、元素掺杂、耦合复合材料在内的CoFe2O4改性方法;重点综述了 CoFe2O4及其复合材料光催化氧化、非均相类芬顿氧化、过一硫酸盐氧化与臭氧催化氧化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钴铁氧体高级氧化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机理水体

    钯基催化剂在电催化加氢脱氯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李俊熙柳云骐
    6428-6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催化加氢脱氯(EHDC)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安全、绿色的水处理技术。钯(Pd)催化剂作为较有效的EHDC催化剂由于其易失活和价格昂贵的原因限制其工业应用。本文分析了调控Pd的形态结构(分散度、颗粒大小、晶面)、尺度效应(单原子催化剂、双原子催化剂)和电子结构调控对提升Pd的EHDC性能的研究进展,提出提升Pd对污染物的有效吸附能够提升EHDC性能。探讨了其他因素(工作电位、共存离子、pH等)对其活性的影响。对EHDC技术未来应用进行了展望,以简单方式制备Pd单原子催化剂,实现100%的原子利用率,显著降低Pd的成本,耦合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能源成本,推动工业化应用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电化学电催化加氢脱氯钯基催化剂含氯有机物废水

    正渗透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及工程实践进展

    蒋兰英李振陈聪
    6443-6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渗透(FO)是一种"复活"的膜分离技术。FO过程中水的过膜自发传递及水压低的特点使其具备了低能耗、污染小的独特优势。本文在对FO的分离基本原理、膜材料、汲取液的研究前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汇总了全球有关FO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发现状,包括组合工艺的开发、膜污染的防治、汲取液的选择和回收、有价物的回收、工艺技术经济分析以及工程实践等。通过分析指出,FO+生物电化学系统(BES)在水回收的能耗、物耗方面优势显著,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间歇性渗透弛豫(IOR)反冲洗能有效去除膜污染,且过程不需要额外能量和化学试剂,易于操作,值得进一步的探讨。FO的技术经济特性对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非常关键,需要更加详细地了解。此外,现有商业FO膜的选择性普遍不高,导致汲取液的污染和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效率的下降,关于如何有效控制膜的选择性问题仍然需要关注。期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最大程度发挥出FO的优势,为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正渗透垃圾渗滤液工程实践

    Ca(OH)2注浆对碱激发固化铀尾矿渣性能的影响

    牛前进李春光刘振中刘龙成...
    6458-6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铀尾矿库体积庞大、铀矿渣颗粒松散,具有潜在的溃坝和放射性污染扩散的风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Ca(OH)2注浆与氢氧化钠-偏高岭土-水玻璃相结合的方法固化花岗岩型铀尾矿,研究注入不同质量分数的Ca(OH)2对碱激发固化花岗岩型铀尾矿渣抗压强度、铀浸出性、氡析出性的影响规律,并进行微观形貌和理化分析,揭示其固化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铀矿渣样品在注入Ca(OH)2质量分数为15。0%,养护28天时其标准三轴抗压强度达到6。8MPa,与未注入Ca(OH)2的样品相比强度提升4。4倍,铀浸出率下降89%,氡析出率降低52%。SEM和XRD分析表明,注入Ca(OH)2质量分数为15。0%的试样与对照组试样相比,其内部形成了较多的C-S-H和C-A-H凝胶以及C-A-S-H聚合物,促进了铀尾矿渣固化抗压强度的提升,降低了铀浸出率和氡析出率。研究结果为碱激发在花岗岩型铀尾矿渣加固中应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铀尾矿渣污染凝胶碱激发固定化铀浸出率氡析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