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假单胞菌属细菌LV1强化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喹啉降解性能

    陈虎王莹王璞玉吕永康...
    6995-7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能够降解喹啉的假单胞菌属细菌LV1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了碳源对菌株LV1喹啉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添加乙酸钠可以促进菌株LV1的喹啉降解性能,且当乙酸钠添加量为1.00g/L时促进效果最为显著.基于此,采用外施乙酸钠和梯度增加喹啉浓度方式成功启动了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然后将菌株LV1接种至反应器考察其对反应器喹啉降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LV1的反应器运行35天后出水喹啉和CODcr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5.70%±1.25%和86.49%±0.99%.与未接种LV1相比,强化后反应器喹啉和CODcr去除率分别提高了近46%和33%,表明菌株LV1能够强化反应器对喹啉的降解.最后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反应器强化前后菌群结构的变化,接种LV1后显著改变了系统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以及菌群结构,假单胞菌科和丛毛单胞菌科是反应器启动阶段和生物强化阶段降解喹啉污染物的核心种群,其中归属于β-变形杆菌纲丛毛单胞菌科在强化阶段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根据PICRUSt结果发现挂膜启动和生物强化阶段编码芳香环裂解酶基因特别是编码氮杂环裂解酶基因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这些均有利于维持或增强反应器的喹啉降解性能.

    喹啉降解假单胞菌属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生物强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N、S共掺杂磁性生物炭对水体Cu(Ⅱ)和四环素的协同吸附机制

    曾湘楚莫镇榕银秀菊武哲...
    7004-7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重金属、抗生素的水环境协同污染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磁性生物炭(Fe-BC)对水体多种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但是原生生物炭的结构限制了其性能.而杂原子(N、S等)的掺杂是改变其内部结构、有效提高其吸附性能的理想方法之一.基于此,本文以FeCl3·6H2O为磁性前体,甘蔗渣纤维为碳源,尿素、硫脲和硫酸铵为掺杂材料,制备了N、S共掺杂磁性生物炭(Fe/N/S-BC),并将其与未掺杂和单掺杂型磁性生物炭(Fe-BC、Fe/N-BC、Fe/S-BC)进行结构和性能的比较.Fe/N/S-BC对Cu(Ⅱ)和四环素(TC)单一污染体系的最大吸附容量可达到230.70mg/g和93.63mg/g,吸附模型更符合拟二级和Langmuir模型.在二元污染体系中,TC的加入能促进Cu(Ⅱ)的吸附而Cu(Ⅱ)的加入则对TC的吸附呈现从促进到抑制的作用.Fe/N/S-BC对Cu(Ⅱ)和TC吸附作用主要涉及阳离子-π相互作用、络合、氢键、静电吸引、孔扩散(填充)等.由于N、S共掺杂,Fe/N/S-BC比其他生物炭具有更优的吸附性能,并且能实现Cu(Ⅱ)和TC复合污染物的协同吸附,其作为一种水环境修复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共掺杂生物炭铜配合物四环素二元污染物协同吸附

    餐厨垃圾生物减量菌种筛选及加菌方式优化

    邵毅恒杨宁赵玥李保国...
    7018-7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餐厨垃圾中含水率与有机物含量高,若处置不当极易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减量技术能有效降低餐厨垃圾中水分与有机物,减轻后期处置压力,达到减量化的目的.为提高餐厨垃圾生物减量效率,通过研究菌株生长特性以及单菌餐厨垃圾生物减量实验,从实验室前期研究筛得的10株菌中筛选出4株高效降解餐厨垃圾菌制得复配菌剂,以生物强化的方式加入餐厨垃圾的自产热降解体系中,可使反应高温期提前1天到达,挥发性固体去除率(VSR)提高6.72%~25.82%.并通过分段加菌进一步加速了反应进程,VSR相较于一次性加菌提高了3.87%,研究表明分段加菌方式更适用于餐厨垃圾自产热降解反应.

    餐厨垃圾生物减量降解分段加菌优化

    热解炭基载锰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低温脱硝性能

    李文涛傅国志黄婷吴瑞涵...
    7025-7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核桃壳为原料,基于热解和炭化两种制炭方法,耦合KOH活化和锰负载改性制备了炭基载锰低温脱硝催化剂,利用物理吸附等表征方法,并结合实验室催化脱硝反应装置,研究了制炭方法、活化温度等对催化剂理化特性及其脱硝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炭化炭基载锰脱硝催化剂相比,热解炭制得的炭基载锰脱硝催化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Mn4+含量,低温脱硝性能显著.当空速为20000h-1、脱硝温度为120℃时,热解炭基载锰催化剂脱硝效率和N2选择性可分别高达87.2%和98.1%,且连续反应10h后,脱硝效率仍能保持85.1%.在脱硝温度为180℃时,热解炭基载锰催化剂脱硝效率提升至95.1%,远高于炭化炭基载锰脱硝催化剂的86.4%.而活化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均不利于热解炭基载锰催化剂脱硝性能的提升.当活化温度为700℃和900℃时,热解炭基载锰脱硝催化剂在180℃时的脱硝效率仅为80.5%和87.9%.本研究为热解炭的高值利用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实现了NOx的高效脱除,对"双碳"目标实现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热解炭氧化锰选择性催化还原低温脱硝

    厨余沼渣水热腐殖化过程影响因素及物质流分析

    汤晶亮邢涛甄峰周正伟...
    7033-7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沼渣有机质含量较高,仍具有较高的肥料化潜力.相比传统堆肥,利用水热技术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腐殖酸类物质具有原料适应性强、时间短等优势,有利于解决厨余垃圾厌氧发酵工程中沼渣肥料化的问题.为此,本研究提供了厨余厌氧沼渣资源化利用的可选方法以及生产腐殖酸类物质的一种原料来源和较佳工艺条件.本文以厨余厌氧沼渣为原料,系统考察了pH和温度等不同水热反应条件对腐殖酸和富里酸等腐殖化产物产率和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反应pH为中性、温度为200℃条件下腐殖酸产率最高,可达43.31%.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三维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发现生成的腐殖酸类产物具有典型的腐殖酸结构.而富里酸在180~200℃时产率较高,达到8%左右.碳氮流分析显示反应温度达到200℃时,碳效率增加至40%以上;而水热腐殖化可以通过腐殖酸回收25%以上的氮元素.

    厨余沼渣水热腐殖化腐殖酸富里酸碳氮流

    基于树脂富集-电催化还原-膜汽提协同的水中硝氮资源化提取

    刘亦菲郭晓彬程梓绅江波...
    7042-7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低浓度硝氮污染及氮资源化技术需求,本文采用电重构策略合成了泡沫Fe2O3-x催化阴极,构建了高效、低能耗的离子交换工艺-电催化硝氮还原-氨氮汽提回收的耦合反应体系,利用树脂富集低浓度NO3--N,促进NO3--N向NH4+-N转化,并利用气体氨的汽提作用,实现水中NO3--N高效去除和产物氨氮的同步回收.离子交换树脂的富集效应获得的高浓度硝酸盐再生剂用于高效电催化还原产氨,随后利用硝酸根还原反应产生的氢氧根再生阴离子交换树脂,从而在避免投入大量药剂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的电催化还原.离子交换工艺的引入不仅提升了IE-EC-MC系统电催化还原NO3-的能力,还显著降低了系统能耗.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20mA/cm2时,经处理NO3--N去除率达98%,氨氮回收率、产氨速率和法拉第效率分别为81%、0.67mg N/(cm2·h)和53%,氨回收能耗仅为19.78kWh/kg(NH4)2SO4.本研究为低浓度硝氮污染及氮资源化工艺提供了新思路.

    电化学离子交换硝氮还原低浓度氨氮回收

    多次加压条件下L-Met和MWCNT促进剂对CO2水合物生成的影响

    王英梅滕亚栋王立瑾刘杰...
    7049-7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化石燃料被广泛应用,温室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温室气体主要为CO2,因此近年新出现的废气中CO2捕获、分离技术被广泛研究.其中,水合物法是一种新兴技术,其在应用中的突出问题是如何获得较快水合物生成速率与较高生成量.CO2水合物快速生成需要高压气体条件,伴随水合物不断生成,系统内气体压力会持续下降,因此多次对反应加压使其恢复至初始压力是生成反应中常用方法.本研究选取L-蛋氨酸(L-Met)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两种典型动力学促进剂,采用多次加压至反应体系初始压力的方法,比较了此反应条件下不同促进剂对CO2水合物生成反应动力学促进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体系初始压力反复恢复时,MWCNT和L-Met体系均能够显著减少水合物的诱导成核时间,而1.1g/L L-Met能够显著促进二氧化碳水合物的生成,水合物生成量是纯水体系的5倍;L-Met体系水合物生成速率优于MWCNT体系,1.1g/L L-Met气体转化率最高,转化率为70.3%,是纯水体系的6倍.最终实验结果表明,L-Met作为CO2水合物动力学促进剂优于MWCNT,在水合物法捕集、分离烟道废气CO2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中,可用作一种高效、可靠、环保的动力学促进剂.

    二氧化碳水合物多次加压L-蛋氨酸多壁碳纳米管生成反应特征

    废轮胎热解气燃烧NOx和SO2生成及控制

    代权晨薛志亮周永刚洪钦...
    7059-7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废轮胎热解不凝气的稳定清洁燃烧是热解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但由于不凝气组分复杂,其污染物控制一直是行业的难点.本文基于废轮胎一级热解-二级燃烧的两段式实验系统,研究了废轮胎热解气的组分含量及净化工艺.结果表明废轮胎热解气主要由CH4、H2和少量其他小分子碳氢化合物(C2~C4)组成,其热值为46.49MJ/m3(标准状况);热解气中还含有多种含氮含硫化合物,主要是含量为96.43mg/m3(标准状况)的HCN和含量为308.44mg/m3(标准状况)的H2S;热解气在过量空气气氛下800℃时直接燃烧产生的NOx和SO2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206.65mg/m3(标准状况)和706.01mg/m3(标准状况),且NOx主要为燃料型NO.采用分别装有200mL碱性溶液和有机溶剂(如乙二醇、乳酸、甘油和柴油)的洗气瓶对热解气进行清洗可以有效控制燃烧产生的NOx和SO2,其中pH=13.7的NaOH溶液搭配甘油对热解气清洗的控制效果最好,可使NOx和SO2的平均排放浓度分别降低至27.72mg/m3(标准状况)和48.86mg/m3(标准状况),脱除效果分别达到86.58%和93.08%.本文可为废轮胎热解技术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有效方法.

    废轮胎热解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清洁燃烧

    铁尾矿/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微观结构分析

    赵玥琪王亚琴张晨陈洲...
    7067-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制备的粉煤灰/铁尾矿基地质聚合物(IGF)抗压强度,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分析了n(Na2O)/n(Al2O3)、激发剂模数、液固比、固化温度、铁尾矿掺量对IGF抗压强度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对IGF物相变化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GF的抗压强度随激发剂模数、n(Na2O)/n(Al2O3)、液固比和铁尾矿掺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与固化温度呈正相关,影响顺序为固化温度>模数>液固比>n(Na2O)/n(Al2O3).SEM和XRD结果显示IGF中含有丰富的SiO2和Al2O3,两者结合生成的水化硅酸钙(C-A-H凝胶和C-S-H凝胶)可使材料结构更加致密,提高其耐久性和强度.此外,在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中添加铁尾矿可以填充IGF的孔隙结构,减少微观结构的破坏,使其致密性增加,从而满足建筑材料的应用标准,并为寻求水泥替代品、提高行业效率提供了可能.

    铁尾矿粉煤灰地质聚合物抗压强度无定形凝胶正交实验

    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强化水体耐药伤寒沙门氏菌的杀灭

    曾湘楚宁海潮武哲韦瑞松...
    7078-7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抗生素排放衍生的抗生素耐药细菌(ARB)入侵问题是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新挑战.基于均相、异相体系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的类芬顿反应在水体四环素(TC)的降解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针对耐四环素细菌杀灭的研究甚少.本文发现水体共存Cu(Ⅱ)与TC形成络合物活化PMS的均相Cu(Ⅱ)/PMS体系能实现对耐四环素伤寒沙门氏菌(TRST)的有效杀灭,但杀灭率仅为52%左右.而在Cu(Ⅱ)-TC-TRST三元污染物中加入制备的N、S共掺杂磁性炭(N/S-MC)后,N/S-MC活化PMS的异相N/S-MC/PMS体系能实现均相Cu(Ⅱ)/PMS体系效果的叠加而大幅度促进对TRST的杀灭.尽管存在Cu(Ⅱ)和TC的竞争,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能强化复合污染水中对TRST的杀灭,杀灭率可提高至99%以上.并且其主要通过类芬顿反应产生的活性氧(ROS)破坏TRST的细胞膜、细胞壁及耐药基因(ARGs)而实现TRST的杀灭并阻断其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中自由基(·SO4-、·OH、·O2-)和非自由基(1O2)途径都参与了对TRST的杀灭,但呈现自由基的主导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耦合均相-异相类芬顿体系,对水体耐药细菌的杀灭呈现良好的效果.

    类芬顿反应过氧单硫酸盐均相和异相耐药细菌炭基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