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机器学习在喷射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戴征舒左元浩陈孝罗张犁...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喷射器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机械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初投资低、维护容易、运行可靠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制冷、海水淡化、化工、燃料电池、航空航天等领域。喷射器不直接消耗机械能,可实现节能的目的,在我国"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机器学习方法作为一种基于数据的自动化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喷射器内部流动特性的分析及喷射器性能的优化。近年来,已有部分学者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的研究中,以提升喷射器性能和系统性能。但是目前文献中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研究现状和研究水平尚不明晰。本文对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喷射器进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分析现状、总结方法,并指出未来可以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内部流动特征的研究中,为提升喷射器效率和性能提供依据和指导;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喷射器变工况性能研究中,构建喷射器从自动化设计到真实应用的通路;构建更加合适的算法,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喷射制冷喷射器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预测优化

    工业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CFD-PBM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

    毛宁轩万小维鞠杰胡彦杰...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流化床内的多级几何结构影响其内流体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化学反应等参数,对于流化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内复杂的流动特性,建立流化床的几何结构和操作条件优化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流化床的传质效率和性能。以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帽的几何结构、筒径和帽檐长度对工业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体平衡方程矩方法,构建了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population balance model,CFD-PBM),利用该模型建立了工业气固流化床中纳米颗粒流化状态和团聚行为的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筒径对流化床内纳米颗粒流化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筒径为260mm时,风帽四周气速分布均匀且风帽下端气流死区面积最小;帽檐长度为风帽出风口尺寸的1/2时,流化床内气速分布更均匀。

    流化床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数值模拟优化设计纳米颗粒

    基于LSTM和BP神经网络的间歇蒸馏过程工况预测

    邹志云于蒙刘英莉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间歇蒸馏过程是一种重要的分离提纯工艺过程,其工况预测对保障间歇蒸馏过程平稳运行、优化间歇蒸馏生产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精细化学品D1间歇蒸馏过程的模型建立、工况预测算法以及仿真软件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利用历史生产运行数据,结合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LSTM)和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特点建立D1间歇蒸馏过程的数据驱动模型,实现了上升气温度、转馏分温度、蒸馏终点时间以及最终产品纯度的预测;然后,通过Matlab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将上述工作结合起来,开发了 D1间歇蒸馏过程仿真GUI,实现了从数据处理到最终工况参数预测以及控制仿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间歇蒸馏工况预测快速、准确,对指导实际工艺操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间歇蒸馏过程模型预测神经网络

    侧喷嘴下行床内热量传递特性CFD模拟

    杨会民杜加丽权亚文吴升潇...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煤热解过程中,侧喷嘴下行床内气固流动及热量传递行为对其反应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采用半焦为热载体,构建了考虑气体-煤、气体-半焦对流传热及煤-半焦碰撞导热三种传热机制的传热模型。详细考察了操作参数半焦密度、颗粒粒径和气速对床内流动行为和热量传递特性的影响,以期为下行床的推广及优化提供一些定性指导。结果表明:降低半焦密度、颗粒直径及气速有利于提高煤颗粒固含率。对煤升温过程影响敏感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半焦密度>气速>颗粒直径。在热传递过程中,当半焦密度为900kg/m3、颗粒直径为0。4mm及气速为10m/s时最有利于气-固相间对流传热及固-固碰撞导热。其中气体-半焦对流传热占主导,其次为气体-煤对流传热,煤-半焦碰撞导热占比较小。

    下行床热量传递操作参数数值模拟

    微通道耦合反渗透膜串联处理甲醇制烯烃废水工艺优化

    周渝夏太阳韦奇唐甜...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甲醇制烯烃(MTO)工艺特点,在甲醇制烯烃反应产物中,约56%(质量分数)是水,是全厂水平衡的重要环节,也是全厂污水处理单元的主要来源,现阶段国内MTO装置产水均排至污水处理单元进行处理。若能回收利用这部分水,能极大降低煤化工的单位产品水耗。传统的单一分离技术无法满足对水中无机催化剂颗粒及反应副产有机物的协同去除,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多物理分离技术协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废水处理中。本文工作以现场实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微通道耦合反渗透膜串联处理甲醇制烯烃废水工艺,实现废水的深度处理及回用。长周期实验表明,MTO净化水经处理后的水样平均浊度由24。55NTU降低至0。57NTU,平均COD由进口的521mg/L降低至58。7mg/L,分离净化效果明显;MTO外排净化水使用串联工艺处理后,单套MTO装置预计每年废水减排111。5万吨,节省电耗1。79×105kW·h,节约生产费用1706。4万元。该工艺具有投资少、耗能低、处理效率高及操作简便、吸附介质及膜可反洗再生、运行平稳等特点,有效解决了甲醇制烯烃工艺中净化水回用难、排放难的问题,对改善水资源、实现绿色化工的目标有重要意义。

    微通道分离反渗透膜分离甲醇制烯烃废水工艺优化现场实验

    华亭挤压造粒机组工艺优化

    柳宏伟董国亮温彦博王强华...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了国外和国内挤出机发展过程,介绍了挤出造粒机组的重要组成元件以及工艺流程,通过对国产聚丙烯挤出造粒机组进行考察、技术交流、试车过程中工艺技术分析,阐述了华亭挤出造粒机组切粒水开车筛网、离心干燥器大块捕集器、切粒水管线、主电机空载联锁和"三同时"设定值在制造、设计和试车方面存在的不足,对进刀刀压和切粒机转速、熔融指数和筒体温度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了同行业装置建设、试车和运行经验,对切粒水开车筛网优化设计观察粒型管线、离心干燥器大块捕集器料门与筛网之间间隙优化改造挡板、切粒水管线优化改造破真空支路管线、主电机空载联锁优化空载联锁触发时间、"三同时"中优化开车阀接收到切直通信号延迟时间,使用软件对进刀刀压和切粒机转速、熔融指数和筒体温度进行拟合,将拟合数据应用于挤出机实际运行。通过上述工艺优化国产大型挤出造粒机组实现了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目标,生产的聚丙烯粒型规则,结果说明了上述工艺优化的实施较为理想地解决了华亭挤出机在制造、安装和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产挤出造粒机组技术发展。

    优化造粒挤出筛网大块捕集器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掺氢管道泄漏风险评价方法

    徐晴晴张璇赵瑞东熊鑫...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气是一种可靠的清洁能源,开展氢气体积分数10%~20%的天然气掺氢输送是目前国内外氢气经济高效输送研究的热点。然而,掺氢后天然气的密度、热值、阻力等发生改变,打破管网的动态平衡。不同掺氢比例对管道的相容性、安全事故、完整性等均产生影响,将增大管道的失效风险。因此,本文开展掺氢天然气管道失效风险分析,通过识别掺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建立以掺氢天然气管道泄漏失效为顶上事件的事故树,再依据事故树与贝叶斯网络的映射关系转化为对应的贝叶斯网络。将时间因素纳入分析中,进行掺氢天然气管道失效的动态贝叶斯网络分析,得出导致管道失效的关键因素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变化趋势。考虑到不同的掺氢比例会对管道部分基本事件的先验概率产生影响,在掺氢比例5%~30%工况下,对失效概率进行更新,获得管道失效概率随掺氢比例变化的变化趋势,为天然气管道掺氢技术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掺氢天然气管道失效风险分析贝叶斯网络事故树leakynoisy-orgate模型

    基于分子结构分布的减压蜡油分子重构模型

    陶一张晨胡益炯邱彤...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的分子重构组成预测,为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和实际炼油过程模拟提供基础数据,有助于提高原料利用率和产品品质。目前油品分子重构技术主要关注宏观物性的模拟精度,较少关注分子组成的预测准确性。本文利用核心结构叠加同源序列的方法,构造了层次清晰、复杂程度适中的分子库。探索油品中的分子结构分布规律,增加分子组成方面的约束条件,提出基于分子结构分布的油品组成分子重构模型。对减压蜡油进行分子重构,与仅关注宏观物性的模型相比,本研究重构得到的分子结构和组分含量更接近实际油品组成,同时宏观物性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8%。研究结果表明,以分子结构分布规律为约束条件,可有效提高分子组成的模拟精度,同时保证宏观物性的误差较小。

    分子模拟模型优化分子重构同源序列减压蜡油

    全预混水冷低氮沼气燃烧器的燃烧特性

    张兴邦薛艳芳王云刚焦健...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沼气是由生物质发酵转化而来的燃气。目前,常见沼气燃烧器主要是扩散式和大气式燃烧器,普遍存在热强度较低、易吹熄等问题。本文基于全预混水冷燃烧技术发明了一种可更换燃烧头的全预混低氮水冷沼气燃烧器,探究沼气中CO2含量、过量空气系数、热负荷和水冷温度对燃烧器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燃烧器对于甲烷浓度在55%~80%的沼气有良好的适应性。随着CO2含量的增加,燃烧温度降低,出口 NOx和CO含量降低,但是火焰长度增长;随着过量空气系数降低,燃烧热强度得到改善,但是烟气中NOx和CO含量增加;燃烧器热负荷对燃烧温度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燃烧器在35%低负荷工况下仍可以稳定运行。

    水冷全预混低氮燃烧特性

    两相流振动测试系统中换热管圆周压力的测试方法

    齐思久谭蔚蔺文静韩佩泽...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热交换器作为化工中重要的换能设备,管束的流致振动(FIV)成为诱发管束振动破裂的重要因素,其安全可靠性变得尤为重要。工程上计算FIV导致的振动响应时,需先确定流体力的功率谱密度(PSD),而这需要大量的流体力的测试数据。本文设计特殊结构换热管,利用电子压力扫描阀在两相流振动测试系统中进行了实验,并利用可靠的加速度传感器测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测试方法能够对两相流条件下管束受到的流体压力进行准确测量,并且不会对管周流场产生影响。含气率较低时存在旋涡脱落现象,含气率的升高会破坏旋涡的形成,加剧管束湍流抖振时的振动损伤。利用两种转化方法得到的量纲为1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高度一致,并将实验获得的功率谱密度与其他学者确定的量纲为1参考等效功率谱密度进行了对比,多组实验数据与本文转化的功率谱密度重叠,数据整体趋势相同,验证了本文测试方法的合理性。本文测试方法能够为蒸汽发生器的设计、运行、维护、结构改进以及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两相流流体力学电子压力扫描阀功率谱密度换热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