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机器学习的MOFs材料研究进展:能源气体吸附分离

    文一如付佳刘大欢
    1370-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框架(MOFs)由于其高孔隙率和超高的比表面积在气体吸附和分离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数据库也因此丰富.使用高通量计算筛选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性质和性能数据,有利于从大量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中筛选具有高性能的材料.为了充分挖掘数据内的信息,将机器学习用作辅助工具,可以揭示隐含的金属有机框架结构和性能关系;能够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不同应用中的性能趋势有更多的理解.特别是在气体储存和分离方面,机器学习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从适用于机器学习工作的金属有机框架的描述符,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及预测材料性质等方面综述了机器学习预测和设计应用于可燃气体吸附分离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加快金属有机框架的设计和开发步伐,指引材料的合成方向和规律,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

    MOFs吸附分离计算机模拟机器学习

    合成生物学改造酵母驱动丁二酸绿色生物制造

    孙涛孙美莉陆然余一梓...
    1382-1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丁二酸是一种重要的C4平台化合物,采用微生物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制造丁二酸具有显著的优势,是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合成丁二酸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酵母两大类,与细菌相比,虽然酵母的丁二酸生产得率低于细菌,但酵母对酸性等逆境的抗性更强,可以在低pH条件下合成丁二酸,不用添加中和剂,从而使丁二酸的下游纯化过程更简单、成本更低.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酵母类微生物合成丁二酸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以酿酒酵母、解脂耶氏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为代表的酵母类生产菌株的合成生物学改造策略,在此基础上展望通过构建酵母细胞工厂绿色生物制造丁二酸的未来发展方向.

    酵母丁二酸细胞工厂代谢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

    动态化学交联聚烯烃类弹性体研究进展

    肖扬可常印龙李平王文俊...
    1394-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烯烃类弹性体是由乙烯与丙烯或其他高碳α-烯烃共聚而成的高端聚烯烃材料,具有出色的化学稳定性、耐候性和电绝缘性,广泛应用于光伏、汽车、电缆等领域.通过动态化学交联可在保证其加工性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与热稳定性,拓展应用范围.综述了动态化学交联聚烯烃弹性体的制备工艺,包括一步法直接交联和功能化后再交联(多步法).详细介绍了后功能化、乙烯与功能化单体共聚等功能化方法.讨论了动态化学交联聚烯烃类弹性体的表征手段及其链结构、聚集态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展望了动态交联聚烯烃类弹性体的未来发展.为动态化学交联聚烯烃类弹性体的可控制备、构效关系研究以及高值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推动高端聚烯烃材料的创新和发展.

    聚合物反应工程高端聚烯烃聚烯烃类弹性体动态化学交联功能化构效关系

    功能性填料在超重力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程婷焦纬洲刘有智
    1414-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填料作为旋转填料床的核心部件,是物料微观混合和传质反应过程发生的重要场所.填料的结构、材质组成、填装方式决定了填料的功能性,进而直接影响到旋转填料床的传质性能、使用寿命和应用范围,故而增强填料的功能性显得尤为重要.功能性填料通过改变常用填料的表面性质、调节形态、设计结构等手段,使填料具有如吸附、催化、疏水等的功能特性,在提高旋转填料床的性能和运行效果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成效.综述了在旋转填料床中功能性填料的主要分类与特点,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功能性散装填料和规整填料在旋转填料床中的应用情况,从增强传质特性和改善液体流动行为方面分析了填料功能特性的体现,并对功能性填料的发展方向和工业化前景做出了展望.

    超重力旋转填料床功能性填料传质催化

    理论计算在药物制剂设计中的研究进展

    张政汪妩琼张雅静王康军...
    1429-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药物制剂不仅关系国计民生,而且也是国家安全和科技竞争的战略重点.理论计算在药物制剂设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关药物制剂设计中的现代理论计算方法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制剂的研发模式也逐渐向大数据驱动的智能设计模式转变.首先,阐述了理论计算在药物制剂设计中的重要性.然后,重点探讨了药物制剂设计中理论计算的研究现状,分别对分子模拟、热力学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深入分析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理论计算在药物制剂设计中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有望为药物制剂的智能设计提供参考与指导.

    药物制剂理论计算分子模拟热力学计算人工智能

    微反应器内药物连续流合成的研究进展

    薛潇商敏静苏远海
    1439-1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微反应器的特征尺寸较小,其比表面积大,混合效率高,热质传递效率快,可精确调控反应过程.相比于传统的釜式反应器,在微反应器内开展药物的单步/多步合成,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本质安全等优势.综述了近年来在三种常用的微反应器包括毛细管微反应器、板式微反应器和微填充床反应器以及其他新型微反应器中进行药物及其中间体连续流合成的研究进展.从均相和非均相反应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类型微反应器的优势.最后,对药物连续流合成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微反应器药物过程强化动力学连续流合成

    微流控可控制备液滴、颗粒和胶囊及其应用

    吉笑盈郑园李晓鹏杨振...
    1455-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流控技术在可控制备液滴、颗粒和胶囊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精确控制液滴、颗粒和胶囊的粒径大小、尺寸分布、形貌结构和材料组成,在生物医药、食品、护肤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详细总结了微流控技术可控制备液滴、颗粒和胶囊所用的器件设计、工艺策略及其相关应用.此外,还重点介绍了多相流数值模拟在液滴、颗粒和胶囊制备过程和优化实验参数中的应用,以及微流控器件实现液滴、颗粒和胶囊量产的平行放大策略.将为液滴、颗粒和胶囊的制备和应用提供重要指导.

    微流控液滴颗粒胶囊数值模拟平行放大微通道

    碳载体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及优化

    冯彬彬卢明佳黄志宏常译文...
    1469-1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不断加剧,人们对高能量转换效率且低污染装置的需求日益迫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作为一种高效能、零污染的绿色能源转换装置,被认为是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望选择之一.目前,要使汽车燃料电池系统具有市场竞争力仍面临成本和耐久性的挑战.当前降低成本的主流方式为降低催化剂上的铂负载,然而,较低的铂负载通常也意味着较小的催化剂表面积,更大的传质阻力,从而导致性能损失.此外,耐久性问题也是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一大阻力,尤其是碳腐蚀问题.本综述从优化碳载体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深入探讨了传质和碳腐蚀两方面的不同优化策略,并对未来碳载体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可为新型碳载体的构建提供参考.

    燃料电池载体传质碳腐蚀耐久性

    Geldart C类脱硫灰颗粒在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稳定流动特性

    王成秀宋大山李之辉杨潇...
    1485-1496,封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CO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要.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因具有脱硫效率高、无污染、停留时间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中作为脱硫剂的脱硫灰颗粒为典型Geldart C类颗粒.由于C类颗粒的强黏附性,其在循环流化床操作中容易结块,从而影响装置稳定运行.为了强化脱硫灰颗粒在循环流化床内的流动稳定性,提出了环流强化的耦合提升管反应器的概念,并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导流筒内径100 mm、高度300 mm,外筒内径160 mm、高度760 mm,输送段内径75 mm、总高度12.6 m的环流耦合提升管.在Ug=4 m/s、Gs=45 kg/(m2·s),Ug=7 m/s、Gs=25 kg/(m2·s)的操作条件下,考察了环流段的压力分布、标准差以及功率谱密度.当环隙区气速为0.4 m/s时,环流流动能够实现稳定、连续的密相环流流动.在C类颗粒形成稳定流动基础上,讨论了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的流动特性分布规律,包括固含率和颗粒速度.实验发现,环流流动的设计可以强化C类颗粒的流动特性,大幅提高耦合反应器内C类颗粒脱硫灰固含率,并实现了C类颗粒循环流态化装置的稳定运行.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C类颗粒新型循环流态化反应器设计提供参考.

    循环流化床多相反应器流体力学脱硫灰颗粒GeldartC颗粒环流反应器

    气固鼓泡床结构双流体传热模型及其模拟验证

    赵金鹏张永民兰斌罗节文...
    1497-15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尺度结构显著影响非均匀气固复杂系统内的流动传递反应特性.构建了结构双流体传热模型用于模拟复杂气固系统内的流动传热过程,按照流动控制机制将鼓泡床系统划分成由气体主导的气泡相和颗粒主导的乳化相两个相互渗透的连续流体,进而确立考虑介尺度结构影响的控制方程及本构关系,其中相间曳力、乳化相黏度、相间传热系数及各相热导率均采用合理的经验关联式进行封闭.利用双流体传热模型与显式解析壁面流动和传热边界层方法相结合,对安装加热管的鼓泡床系统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结构双流体传热模型可成功预测鼓泡床系统内固含率的轴向分布及床层壁面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密相区壁面传热系数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0%,稀相区壁面传热系数的模拟值与实验值在同一量级,表明结构双流体传热模型可准确刻画鼓泡床系统内气固两相的流动传热特性.

    多相流鼓泡床介尺度结构连续介质模型传热